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技巧的使用,在写景、言情、状物、述志等的过程中,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观念运用在诗歌创作中。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在诗歌鉴赏中把握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对于理解诗人思想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虚实、动静、点染、曲直四个方面,针对诗歌鉴赏中的艺术技巧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鉴赏 艺术技巧
一、虚实——丰富诗歌内涵
虚实艺术技巧是诗歌鉴赏中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词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其中,“实”是指诗人对可观可感事物的描写;“虚”是指存在与诗人意识之中的部分。体现在创作方法上,详细描写的部分实写,简略描写的部分虚写;描写具体事物为实,描写抽象事物为虚。就创作对象而言,描写景物为实,描写情感为虚;描写眼前的为实,描写过去过将来的为虚。虚实结合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能够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使其回味无穷,深入体会诗人更为深沉的情感。
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技巧进行,在介绍蚕丛开国、五丁開山、六龙回日和子规夜啼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表达了对蜀道形象的无限赞美。
再如,李商隐在《锦瑟》中以典故来寄情,四个典故分别为“庄周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诗人以虚写实,借助传说与典故虚写过去的经历,回首自己过往中的挫折与梦想,表达的情感既真切又含蓄,也给读者创造了更多想象和揣摩的空间,李商隐也被誉为“朦胧诗”的代表。
二、动静——塑造文学场景
客观事物有动态特征,也有静态特征,这也为诗人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诸多灵感。诗人在创作诗歌中将动静相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衬托,读起来耐人寻味,妙趣横生。
例如,在鉴赏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时,“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两句描写的静态的事物,将明与暗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得“渔灯”“孤光”的形象更为鲜明。诗人通过由上而下细腻的观察,由静写到动,整个结构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描绘了一幅独特的舟夜渔火图,读来令人神往。
又如,王维《鸟鸣涧》“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这句起到了以动衬静的作用,“惊”“鸣”两字在字面意义上理解为打破夜的静谧,然而恰恰是这种震惊的声音凸显了整个山涧的幽静与闲适。
再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天开”一句更是高妙,“天门中断”写出了水的“动”,水的力量之大;紧接着写出“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突出了天门山的“静”,“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动中有静。整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懂得景物反而取得静的效果,这也是由于事物之间相互矛盾,因而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被发现,正是建立在静的前提下,体现了诗人对艺术辩证法的深刻把握。
三、点染——渲染诗歌情感
点染,是国画中的常用语言,指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采用点和染的绘画技巧,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而又统一的画面。后来,点染的手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诗歌创作中,具体指诗人有的地方直接点明旨意,有的地方则从侧面进行渲染。这种艺术手法通常用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进行渲染,诗人甚至用一句话或是一个词来表达主题。点染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目的在于以渲染的方式突出中心思想,达到诗歌整体的和谐统一。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用的是“点”,其余几句用的是“染”,通过前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的渲染,点出“断肠人”凄凉悲苦的心境。
四、曲直——体味诗人心境
曲与直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其中,“曲”意指委婉、含蓄;“直”意指简洁、直率。通常意义下,“直”或“曲”表达方式的选择跟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内心平静无波澜则喜欢运用“曲”的方式表达;内心感情涌动则选择“直”的方式一吐为快。
从创作意图上来讲,诗人们的心境常常是复杂的,这也就使得诗歌作品中呈现曲直结合的特征,达到曲直互补的目的。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诗人明确表达对仙境的向往之情,也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懑与不满,属“曲”写;在诗的结尾又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属“直”写,这样一种曲直结合的写作技巧,尽显诗人率真与可爱的个性。
结语
总之,诗歌鉴赏有很多的艺术技巧,除上文提到的之外,还有诸如疏密、浓淡、雅俗、巧拙、隐现、离合等。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诗人艺术技巧的使用,深度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在提升自身诗歌鉴赏水平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唐雪梅,唐朝伟.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J].宿州师专报,2017(01).
[2]王通才.浅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J].语文天地,2016(01).
作者单位: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鉴赏 艺术技巧
一、虚实——丰富诗歌内涵
虚实艺术技巧是诗歌鉴赏中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词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其中,“实”是指诗人对可观可感事物的描写;“虚”是指存在与诗人意识之中的部分。体现在创作方法上,详细描写的部分实写,简略描写的部分虚写;描写具体事物为实,描写抽象事物为虚。就创作对象而言,描写景物为实,描写情感为虚;描写眼前的为实,描写过去过将来的为虚。虚实结合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能够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使其回味无穷,深入体会诗人更为深沉的情感。
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技巧进行,在介绍蚕丛开国、五丁開山、六龙回日和子规夜啼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表达了对蜀道形象的无限赞美。
再如,李商隐在《锦瑟》中以典故来寄情,四个典故分别为“庄周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诗人以虚写实,借助传说与典故虚写过去的经历,回首自己过往中的挫折与梦想,表达的情感既真切又含蓄,也给读者创造了更多想象和揣摩的空间,李商隐也被誉为“朦胧诗”的代表。
二、动静——塑造文学场景
客观事物有动态特征,也有静态特征,这也为诗人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诸多灵感。诗人在创作诗歌中将动静相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衬托,读起来耐人寻味,妙趣横生。
例如,在鉴赏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时,“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两句描写的静态的事物,将明与暗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得“渔灯”“孤光”的形象更为鲜明。诗人通过由上而下细腻的观察,由静写到动,整个结构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描绘了一幅独特的舟夜渔火图,读来令人神往。
又如,王维《鸟鸣涧》“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这句起到了以动衬静的作用,“惊”“鸣”两字在字面意义上理解为打破夜的静谧,然而恰恰是这种震惊的声音凸显了整个山涧的幽静与闲适。
再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天开”一句更是高妙,“天门中断”写出了水的“动”,水的力量之大;紧接着写出“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突出了天门山的“静”,“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动中有静。整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懂得景物反而取得静的效果,这也是由于事物之间相互矛盾,因而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被发现,正是建立在静的前提下,体现了诗人对艺术辩证法的深刻把握。
三、点染——渲染诗歌情感
点染,是国画中的常用语言,指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采用点和染的绘画技巧,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而又统一的画面。后来,点染的手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诗歌创作中,具体指诗人有的地方直接点明旨意,有的地方则从侧面进行渲染。这种艺术手法通常用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进行渲染,诗人甚至用一句话或是一个词来表达主题。点染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目的在于以渲染的方式突出中心思想,达到诗歌整体的和谐统一。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用的是“点”,其余几句用的是“染”,通过前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的渲染,点出“断肠人”凄凉悲苦的心境。
四、曲直——体味诗人心境
曲与直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其中,“曲”意指委婉、含蓄;“直”意指简洁、直率。通常意义下,“直”或“曲”表达方式的选择跟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内心平静无波澜则喜欢运用“曲”的方式表达;内心感情涌动则选择“直”的方式一吐为快。
从创作意图上来讲,诗人们的心境常常是复杂的,这也就使得诗歌作品中呈现曲直结合的特征,达到曲直互补的目的。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诗人明确表达对仙境的向往之情,也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懑与不满,属“曲”写;在诗的结尾又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属“直”写,这样一种曲直结合的写作技巧,尽显诗人率真与可爱的个性。
结语
总之,诗歌鉴赏有很多的艺术技巧,除上文提到的之外,还有诸如疏密、浓淡、雅俗、巧拙、隐现、离合等。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诗人艺术技巧的使用,深度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在提升自身诗歌鉴赏水平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唐雪梅,唐朝伟.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J].宿州师专报,2017(01).
[2]王通才.浅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J].语文天地,2016(01).
作者单位: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