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融合与审美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表演实践,在教学步骤的研究中,将各个艺术门类与舞蹈艺术进行对比,找寻共同处和相似点,通过共同点和相似处的认知,重点详述普高舞蹈课堂和各艺术门融合开展的三项重要方向,即音乐导入认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美术导入认知现当代舞蹈、美术导入认知现当代舞蹈,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普高舞蹈课堂 专业舞蹈课堂 音乐 美术 戏剧
  一、普通高中舞蹈课的现实背景
  (一)沉浸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从素质教育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存在意义。舞蹈门类,不仅是艺术类课程之一,也是文化现象的认知途径。舞蹈世界多姿多彩,它是外显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民族化的体现,可以了解地方色彩、民俗风味,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可以使学生提高民族自信,这也是舞蹈课存在的意义。
  (二)扎根温州舞蹈模块的优越沃土
  2018年温州市普通高中音乐教师组建了一支“一校多模”教材教法研修团队,其中,舞蹈模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系统规范,参与研修人数较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提升,一直附属于音乐课的舞蹈部分,逐渐独立,初见雏形。
  (三)探访舞蹈教师的审美动力
  教育体制不断建设,舞蹈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广,专业舞蹈类人才不断加入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普通高中逐渐开发、开设、调研、分析、总结舞蹈课程,为普通高中艺术课堂注入更新更专业的舞蹈知识和教学理念。“如何教?教出什么样的审美情趣?”成为普高舞蹈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新鲜的内容、别样的教法,舞蹈教师们探寻教学步骤的多种可能性。使得有舞蹈特长和热爱舞蹈的普通高中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兴趣培养的机会。
  二、普高舞蹈课堂与专业舞蹈课堂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不同
  舞蹈专业课堂是为培养舞蹈类高精尖人才所开设,包括表演家、编导家、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和舞蹈类工作组织领导者。有特定的教材、规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定的年限内达到基本功扎实、舞蹈技术高超、节目表演自如的教学目的。
  普通高中舞蹈课程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生,受教面广,参与人多,提升学生艺术审美,陶冶情操,增加舞蹈知识,学时短、内容简,一般一周一节课。以普及为目的。
  (二)教学结构不同
  专业舞蹈课堂以循序渐进、难度递增的步骤展开。课程结构从基训课开始,逐渐开展代表性舞蹈课、技术技巧课、传统舞课、剧目表演课、舞蹈编创课等。从易到难,递进试加强是每一节专业舞蹈课堂教学步骤的主要方式。
  普通舞蹈课堂以难易结合、全面开发的步骤展开。以知识认知为基础,穿插各类舞蹈学习。课程结构中跨越各个国度。体验不同的人文色彩,动作难易结合,重于体验,没有硬性要求。比如本次温州“一校多模”的教材大纲,分为形舞、抒舞、绘舞、秀舞四大单元,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学生能够全面认知舞蹈艺术。
  (三)教学过程不同
  专业舞蹈课堂教学,教师口传身授,以训练为主。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学生仔细观察模仿,不断练习提升巩固,为达到训练目的,重复练习与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从量变到质变是专业舞蹈课堂的必经之路,以此来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获得高超的技术技巧。
  普高舞蹈课堂教学,教师口传身授,以口传为主。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引入理论知识、渗透审美价值,运用储备的丰富艺术文化知识,在示范舞蹈动作时进行理论的清晰分析,着重强调舞蹈动作背后的理论知识。
  三、普高舞蹈课堂和各艺术门融合开展
  舞蹈和音乐本性相近,邻近艺术中,最相近的莫过于音乐,常被人们称为姊妹艺术。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互相依赖。不同音乐带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地域的音乐带来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风格的音乐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在相同的音乐下,也可感受到不同的心境,在不同社会、不同场所、不同审美、不同人群聆听相同的歌曲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聆听感受。这恰似音乐带给每一位舞者带来的灵感一般,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风格舞蹈,相同的音乐也可以表现不同情境的舞动。同一首曲子,有人理解为战争,有人理解为自由,另一首曲子,有人想象出草原景色,有人想象出离别时刻。邓肯自我多情地说,“跳舞就是音乐视觉化的化身。”
  嘗试通过音乐欣赏,引入舞蹈知识认知与舞蹈动作练习,从听觉带动视觉的体验。让普高生更能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在熟悉的音乐节奏中,开拓思想、解放肢体,体验舞蹈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普高舞蹈课堂还可以选择戏曲、器乐、电影、建筑等,符合普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内容,舞蹈动作选择难易度适中,表现力强,让更多普高生主动参与舞蹈、体验舞蹈、表现舞蹈,让舞蹈课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途径,也是可触可及的艺术门类。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国画是我国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国画是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幼儿美术素养的重要绘画流派。少儿国画是最近几年流行的少儿美术画派,尤其是浙派少儿国画更是吸引了众多少儿和家长的追捧。少儿国画根据幼儿身心特点,站在色彩、线条、构图、调色等角度呈现国画魅力,激发幼儿对国画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亲身体验国画艺术的魅
期刊
摘要:音乐是通用的一种“语言”,我们可以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语言地鉴赏音乐,在音乐声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奥尔夫音乐训练法是世界著名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被广泛运用到音乐教育领域。音乐素养是考察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涵盖了声乐、舞蹈、乐器演奏等,还包括了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内容。为了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我们应该把奥尔夫音乐训练法运用到青少年音乐教育中,加快音乐教育专业化
期刊
摘要: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塑造人格的钥匙,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助推器。以音乐为纽带,可以让文化借助这一东风,漂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小提琴虽然属于西洋乐器,但如果融入中國传统文化基因,则会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传播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提琴 文化自信 传承  一、让小提琴讲出中文,树立文化自信  让小提琴讲出中文,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也是帮助学生树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的德国,表现主义的画家们以兼容和分离的态势,完成了新的绘画理念,由此形成了德国表现主义的画派。本文即对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的经历与作品展开研究,从中探寻这些画家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 绘画艺术 创作观念  德国表现主义更加注重作者内心的情感,以最真实的一面表现本身的情绪。同时,又极为关注画作本身的色彩表现、形象特征,甚至是材料质感,这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在绘
期刊
摘要:家乡是每个人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方。充分利用本土特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讓这些充满了吸引力的本土资源,走进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的了解和热爱。源于此,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家乡的美和巨大变化,激发自豪感和爱家乡的情感,将本土资源进行挖掘,创建新的音乐教学课
期刊
摘要:绘声绘色地朗诵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歌唱中气息、声音、咬字吐字的准确状态,掌握歌唱发声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从而更加完善地表现作品。  关键词:朗诵 合唱 吐字咬字 字正腔圆  《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掌握说话中
期刊
摘要:最早的音乐剧是来源于英国。根据书籍记录音乐剧是音乐、舞蹈、美术、表演于一体的“音乐喜剧”,它是把简要的故事情景为前提、以音乐为剧中精神,用丰富的舞蹈进行阐述故事、人物状态、突出中心的一门戏剧表演艺术。在大学时期音乐剧社团可以有效地引导成员提升自身的美育能力,这能够使团内成员通过音乐剧熏陶自身的情操、提升自身的素养等,促进团内成员整体素质发展。音乐剧社团可以开展多样性的音乐活动,让成员自主地参
期刊
摘要:音乐是一种极具历史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是反映人类生活与情感的重要途径。音乐不仅仅是纯粹声音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和共鸣,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莫大的好处,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作音乐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鉴赏。许多人认为只要去听音乐作品,就相当于是鉴赏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音乐鉴赏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运用恰当的鉴赏方法,才能够准确、深入
期刊
摘要:本土音乐是各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引导幼儿更好地感受家乡美,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达成审美素养与艺术能力培养的统一。将本土音乐融入幼儿园教学,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探讨了本土音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本土音乐 幼儿园教学  民乐是各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完善,民
期刊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课例分析来探究小组合作學习应用新模式,从小组合作识谱、唱谱、讲谱和弹奏四个环节,探究其在高职幼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 数码钢琴 集体课  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以数码钢琴为主,教师和学生“人手一琴,相互交流”。一名教师可同时为许多学生上课,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单向、多向交流,实现有效“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