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影视资料在《纲要》课中运用的优越性
1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鲁迅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今天,鲁迅的预言正变成现实,电影正被引入各类课堂。究其原因,在于电影天生的教育功能。电影被称为“第八艺术”,它创造的蒙太奇技法,对人生百态的演绎,对历史时空的再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从19世纪末电影诞生以来,人类共拍摄出了几十万部影片,其中许多成为经典之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影视资料,不仅仅指电影,还包括纪录片、历史文献片、电视等常见影像资料。在纲要课中恰如其分地引入相关的影视资料,可把教材中静态、平面、无声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转化为现代化的声、光、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来说,通过对已有影视资料的集纳并适时在课堂上呈现,把教学内容立体化、具象化,是对传统教学手法的一种丰富和拓展;对学生来讲,“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幅‘画”’,教材中大段的论述和分析,往往不及一两个影视镜头感受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影视资料引入纲要课的教学,是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2 影视教学切合了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习过程是由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所展开的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学习的结果受制于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学习者生理、心理、认识、思维等发展水平和特点;外部条件是指学习的资料、设备、辅导老师、人际关系等因素。纲要课一般都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对于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年青人来说,首先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时在很强学习功利性导向下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大学低年级时被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所涣散,特别是对于不是自己专业的公共课,也让他们的学习动机发生了变化;其次,从内部条件来说,年轻一代都是在形、声、色、光的陪伴下出生和成长的,是电视、电脑的一代。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更注重事物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这种学习条件的变化要求教学方式要相应变化。从知识性来说,纲要课中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都统统学习过,如果依然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讲解、从文字到文字的演绎,估计没有学习压力没有专业动力的大学新生很难从头到尾地听完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相反,如果把其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影视,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这就为他们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引入纲要课是对多媒体时代学生学习环境和习惯的回应。
3 影视呈现可以还原历史现场创设历史情境
从学科定位来说,高校思政课05方案中的纲要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就教学内容来说,纲要课也带有浓厚的“史学”特色。纲要课的史学特色决定了教师所讲和学生所学的内容都是过去时态的东西,对此学生不能亲身感受,这对传授双方都带来了挑战。影视材料诉诸视觉听觉两个感官通道,追求直观形象,具有感性色彩,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眼见为实”,从当下回溯到历史语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觉体验,从而完成意义的构建。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意义的构建正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因此,在纲要课中适时辅以影视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 影视资料在《纲要》课中运用的优化原则
1 影视资料的运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教学手段不论如何创新与变化,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一言概之,就是要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影视资料的选择上,要选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电影、纪录片和专题片,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解。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浩瀚的影视宝库中,能够用于纲要课教学目的的影视资料还很多,教师要善于披沙拣金,从中发掘出契合该课程主题的资料灵活使用。
2 影视资料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教学内容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学目标中所要完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具体到纲要课,从教材的设置看:上编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中编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下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都是教学重点。学生困惑的难点有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比如,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难点,有些学生受到网络等不实言论的影响有所困惑,在讲述中,我先是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太行山上》,然后结合电影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组织和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2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用影视资料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充分论证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明辨历史是非。
3 影视资料的呈现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的前提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具体到纲要课,可分为对整个课程的宏观设计与每次课的微观设计。影视材料的呈现要服从于教学设计的需要。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筹划以什么方式来解决。比如上编讲述了风云变幻的80年,在完成专题后,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对整个上编的历史脉络形成一个完整框架。我给学生播放了政论片《复兴之路》的第一集“千年局变”,该集时间跨度是从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讲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努力,短短40分钟的时间,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解决了问题。
三 影视资料在《纲要》课中使用的注意事项
1 要认识到“像写历史”与“真实历史”的差异性 美国史学理论家海登·怀特提出了书写历史与像写历史的概念。按照怀特的定义,书写历史指用口头形象和书写的话语进行历史的表述,像写历史指用视觉形象和电影的话语进行历史和历史思想的表述。在纲要课上呈现影视资料,也即是像写历史。但我们使用的影视资料范围宽泛,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等真实可靠的历史纪录片、文献片、专题片外,还有一些属于历史体裁的故事片、文艺片、战争片。如近十年来泛滥电视荧屏的清宫戏《康熙大帝》、《戏说乾隆》等。影视作品,即使是被认为真实可靠的纪录片,也由于现代制作理念的发展而可以通过虚构来表述,更不要说受政治因素、商业因素、编导的认知好恶等影响的电影电视了。因此,情节的夸张、虚构的人物、浓缩的时空是所有影视作品的共同特征。真實是历史的生命,作为纲要课的老师,在使用影像资料时要对其进行甄别,要对其中的偏差作出符合历史真相的说明,对片断的影像资料补充完整的背景,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混乱。
2 注重对影视资料呈现后的分析与解读
纲要课上的影视资料呈现不能一放了之,而有待教师针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影视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二是受众的赋予。研究表明文本的意义主要来源于后者。而接受者由于知识经验和关注点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赋予不同的意义。正如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影视文本的开放性决定在纲要课上呈现影视材料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或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这不仅是厘清问题、达成共识的需要,而且是训练学生从影视的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需要。
3 不能把《纲要》课上成电影课
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使用的巨大优势已为现代教学效果所证明。但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不能让手段取代了目的,而应把握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准确定位。避免把纲要课上成电影课,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精心使用影视材料,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决定需不需要用影视材料,在什么时间、以那种方式、用什么样的材料,不能只为满足学生的感观需要,随意播放影视材料,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二是要严格控制影视材料的使用时间,合理规划好播放时间和时段。我的做法是,在整个纲要课36个课时18次课中,安排2次电影课,即4个学时;在一堂课内播放影视资源的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所播放片段以不超过3段为宜,切不可贪多求全。
参考文献
[1]雷祯孝,教育的新童话[N],中国教育报,2002-6-25(4),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李爱丽,历史教学中影像作品应用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2006(1)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鲁迅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今天,鲁迅的预言正变成现实,电影正被引入各类课堂。究其原因,在于电影天生的教育功能。电影被称为“第八艺术”,它创造的蒙太奇技法,对人生百态的演绎,对历史时空的再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从19世纪末电影诞生以来,人类共拍摄出了几十万部影片,其中许多成为经典之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影视资料,不仅仅指电影,还包括纪录片、历史文献片、电视等常见影像资料。在纲要课中恰如其分地引入相关的影视资料,可把教材中静态、平面、无声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转化为现代化的声、光、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来说,通过对已有影视资料的集纳并适时在课堂上呈现,把教学内容立体化、具象化,是对传统教学手法的一种丰富和拓展;对学生来讲,“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幅‘画”’,教材中大段的论述和分析,往往不及一两个影视镜头感受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影视资料引入纲要课的教学,是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2 影视教学切合了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习过程是由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所展开的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学习的结果受制于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学习者生理、心理、认识、思维等发展水平和特点;外部条件是指学习的资料、设备、辅导老师、人际关系等因素。纲要课一般都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对于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年青人来说,首先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时在很强学习功利性导向下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大学低年级时被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所涣散,特别是对于不是自己专业的公共课,也让他们的学习动机发生了变化;其次,从内部条件来说,年轻一代都是在形、声、色、光的陪伴下出生和成长的,是电视、电脑的一代。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更注重事物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这种学习条件的变化要求教学方式要相应变化。从知识性来说,纲要课中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都统统学习过,如果依然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讲解、从文字到文字的演绎,估计没有学习压力没有专业动力的大学新生很难从头到尾地听完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相反,如果把其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影视,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这就为他们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引入纲要课是对多媒体时代学生学习环境和习惯的回应。
3 影视呈现可以还原历史现场创设历史情境
从学科定位来说,高校思政课05方案中的纲要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就教学内容来说,纲要课也带有浓厚的“史学”特色。纲要课的史学特色决定了教师所讲和学生所学的内容都是过去时态的东西,对此学生不能亲身感受,这对传授双方都带来了挑战。影视材料诉诸视觉听觉两个感官通道,追求直观形象,具有感性色彩,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眼见为实”,从当下回溯到历史语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觉体验,从而完成意义的构建。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意义的构建正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因此,在纲要课中适时辅以影视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 影视资料在《纲要》课中运用的优化原则
1 影视资料的运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教学手段不论如何创新与变化,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一言概之,就是要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影视资料的选择上,要选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电影、纪录片和专题片,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解。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浩瀚的影视宝库中,能够用于纲要课教学目的的影视资料还很多,教师要善于披沙拣金,从中发掘出契合该课程主题的资料灵活使用。
2 影视资料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教学内容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学目标中所要完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具体到纲要课,从教材的设置看:上编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中编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下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都是教学重点。学生困惑的难点有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比如,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难点,有些学生受到网络等不实言论的影响有所困惑,在讲述中,我先是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太行山上》,然后结合电影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组织和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2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用影视资料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充分论证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明辨历史是非。
3 影视资料的呈现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的前提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具体到纲要课,可分为对整个课程的宏观设计与每次课的微观设计。影视材料的呈现要服从于教学设计的需要。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筹划以什么方式来解决。比如上编讲述了风云变幻的80年,在完成专题后,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对整个上编的历史脉络形成一个完整框架。我给学生播放了政论片《复兴之路》的第一集“千年局变”,该集时间跨度是从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讲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努力,短短40分钟的时间,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解决了问题。
三 影视资料在《纲要》课中使用的注意事项
1 要认识到“像写历史”与“真实历史”的差异性 美国史学理论家海登·怀特提出了书写历史与像写历史的概念。按照怀特的定义,书写历史指用口头形象和书写的话语进行历史的表述,像写历史指用视觉形象和电影的话语进行历史和历史思想的表述。在纲要课上呈现影视资料,也即是像写历史。但我们使用的影视资料范围宽泛,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等真实可靠的历史纪录片、文献片、专题片外,还有一些属于历史体裁的故事片、文艺片、战争片。如近十年来泛滥电视荧屏的清宫戏《康熙大帝》、《戏说乾隆》等。影视作品,即使是被认为真实可靠的纪录片,也由于现代制作理念的发展而可以通过虚构来表述,更不要说受政治因素、商业因素、编导的认知好恶等影响的电影电视了。因此,情节的夸张、虚构的人物、浓缩的时空是所有影视作品的共同特征。真實是历史的生命,作为纲要课的老师,在使用影像资料时要对其进行甄别,要对其中的偏差作出符合历史真相的说明,对片断的影像资料补充完整的背景,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混乱。
2 注重对影视资料呈现后的分析与解读
纲要课上的影视资料呈现不能一放了之,而有待教师针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影视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二是受众的赋予。研究表明文本的意义主要来源于后者。而接受者由于知识经验和关注点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赋予不同的意义。正如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影视文本的开放性决定在纲要课上呈现影视材料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或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这不仅是厘清问题、达成共识的需要,而且是训练学生从影视的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需要。
3 不能把《纲要》课上成电影课
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使用的巨大优势已为现代教学效果所证明。但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不能让手段取代了目的,而应把握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准确定位。避免把纲要课上成电影课,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精心使用影视材料,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决定需不需要用影视材料,在什么时间、以那种方式、用什么样的材料,不能只为满足学生的感观需要,随意播放影视材料,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二是要严格控制影视材料的使用时间,合理规划好播放时间和时段。我的做法是,在整个纲要课36个课时18次课中,安排2次电影课,即4个学时;在一堂课内播放影视资源的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所播放片段以不超过3段为宜,切不可贪多求全。
参考文献
[1]雷祯孝,教育的新童话[N],中国教育报,2002-6-25(4),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李爱丽,历史教学中影像作品应用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2006(1)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