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让课堂更丰富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宽广,善于多方探求。不但能研究问题本身,而且又能探究有关的其他问题。教师“就题论题”在试题讲评课中经常见到,这样教师觉得平淡,学生感到乏味,长期下去必然造成学生的思维片面和狭隘,这对培养学生思維的广阔性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如果教师能用心挖掘,进行适度的拓展,不仅可以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可以使新课程理念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单元测试有这样一道数学试题:
其他文献
经过初中三年的奋力拼搏,大部分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跨入高中的校门,带着十足的信心与求知的欲望想在高中能继续成绩名列前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高中数学的学习困难重重,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易学,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害怕数学,讨厌数学,直至放弃数学。学生厌恶数学、成绩滑坡的原因何在?如何早期准备防止滑坡现象出现呢?本人经过长期
期刊
【摘要】高三数学复习备考中,许多教师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要求学生掌握自己认为很重要却是“超纲”的内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其考查内容是在稳中求新求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占“核心内容”的基础题目还是有章可循的.高考的源头是教材,这是高三复习必须研究和回归的起点和终点.现行的课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拓展资源,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数学复习;回归课本;新旧对比;归类整理;全面反思   
期刊
【摘要】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并把这种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策略,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而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源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没有充分的归纳和精确的总结,是很难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总结;归纳;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在教育发展中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对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正是通过每个教师不懈努力,细心专研,不断归
期刊
【摘要】函数贯穿于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它的重要性应属高中数学之首,而函数的强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及性质的应用上存在诸多困难,函数中转化思想、换元思想等思想方法虽然看似简单而且常用,但是学生还是难以真正理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函数教学中引用包装思想,并辅助以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同,效果明显,为此整理成文,请各位同仁加以指正.  【关键词】包装;包装思想;数学语言;语言艺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学数学教育的重心从知识为主的“双基”目标拓展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初三的函数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总感到难以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会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能根据实例叙述的内容列出函数关系,并确定自变量取值.一般地,展开数
期刊
在简易逻辑一节中,集合的影子总是若隐若现,它们之间有一种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关系.事实上,集合在简易逻辑中确实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简易逻辑中的有关问题若用相关的集合知识予以类比,则使问题显得浅显易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集合与逻辑联结词的关系  集合中“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分别为:A∪B={x|x∈A或x∈B},A∩B={x|x∈A且x∈B},   二、集合与真值表的关系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不善于对自己的解题结果进行检验;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甚至不愿意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导致做错的题一错再错.“差错人皆有之”,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提高,将学生错误引向正确轨道是高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所谓的“示错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有意地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
期刊
“问题引导,过程探究”是由教师刻意创设的一种教学流程设计,它强调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基于问题情境的数学探究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研究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有效向高效转变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回放  (苏教版新教材选修2-1 P33)椭圆可以视为对圆上的点向同一条直径施行伸缩变换而成.运用椭圆与圆之间的这种关系,你能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来猜想椭圆的面积公
期刊
【摘要】对勾函数是高中数学阶段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函数,利用对勾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有关最值等问题显得简捷而准确.  【关键词】对勾函数;图像;性质;应用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形如y=x+ax(a>0)的函数,因其图像与对勾“√”很相似,故称为对勾函数.它是一种教材上没有,但是考试出现频率很高的函数.因此笔者对它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认真地研究.  一、对勾函数y=x+ax(a
期刊
题目1 (2010年四川高考理科12题)设a>b>c>0,则2a2+1ab+1a(a-b)-10ac+25c2的最小值是().  A.2  B.4  C.25  D.5  题目2 (2010年四川高考理科19题)(1)①证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②由Cα+β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α+β:sin(α+β)=si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