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什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行动研究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许多国家被广泛运用于大中小学教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文件,教育观念逐渐改变、素质教育也由争议转为共识。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中,均多次提及合作学习。可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品质与学习策略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伴随机器大生产而产生的班级授课制,尽管有其优点,并在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它的缺失也是明显的:其一,师生间缺乏基于民主的理解与沟通;其二,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个体竞争的激烈导致出现嫉妒、敌意等不良心理行为;其三,教师绝对的权威压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其四,教师难以做到面向全体,注意学生个性发展。随着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的劳动组织趋向小型化,与此相应,学校班级规模也趋向小型化,合作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在较大程度上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因而受到欢迎。在我国,小班化教学还为数不多,在此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技能和素质,合作学习也许可以提供一种策略或途径。
从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操作模式,集中在学习小组的建设上;(2)对合作学习非认知效果的体认。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些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从整体上看,宏观的多,微观的少;理论阐述多,实际可操作性差;应用研究方面很零碎,不系统,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意义。具体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形成中国特色的合作学习研究不足。在主流仍是大班化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哪些实施条件,如何成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尚待探讨研究。
2、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上,对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方面的机制和作用仍无清晰认识,对如何达成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研究不足。
3、在教学模式上,对如何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或目标细化的教学模式研究不足,导致所建构的模式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对制约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认识不足。只有基本把握了那些关键性制约因素,才能有相应的对策,才可能成功开展合作学习。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有两大目的:
第一,通过行动研究,对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评价、制约因素、实效评估、教师作用等作全方位系统分析,力求探索语文合作学习全程实施方法,并探讨合作学习如何使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第二,探索学生学习过程,以了解和认识学生知识生成的建构机制,以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1)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启发个人思考模式,以“合作学习”方法,借助团体讨论的力量,加速彼此意见交换,营造一个主动学习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知识形成观,进而改变语文学习习惯。
(2)在我国教学偏重认知的传统下,如果学生的认知目标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那么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失去意义。所以,“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试图在学习成就和学习成果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建构之间找到某种妥协,以求得多目标的同时达成。
至于本课题的意义,主要也是两个方面:(一)课题的实践性,我们对大量课例、案例的描述,或许对阅读者有所启发。(二)课题的系统性。如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是全方位系统化的,既有对实践过程的描绘、方法的阐释,又有理论上的提炼、归纳,内容涉及相关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课题研究是将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且构成完整的体系,这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中具有开拓性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尝试阶段,在高一年级两个班级进行师生全程合作学习试验,在高三年级一个班级进行课文合作学习实验,目的在于验证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并获取学生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直觉感受,为下一步全面推开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实验阶段,在高一到高三6个班级进行各种内容的语文合作学习案例实践与分析。该阶段以“工作单”形式为主,课程内容由教师主导。经合作学习活动,并根据学生问卷收集的材料,重点研究活动的缺乏,作为改进参考。
第三阶段为改进实验与实证阶段。对前期的缺失加以修正,并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作深度实验和探讨,形成专题探讨结果。该阶段以“学生摘要”为主,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由小组负责,教师仅起协助作用。
研究流程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纵、横两个方面收集资料。
纵向发展方面,研究三个年级学生对不同阶段合作学习的体验,同时请学生回答问卷调查或写活动体会,从中分析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提高研究效度。
横向发展方面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高中三个年级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建议,分析年级差异和提出建议之动因,可为合作学习条件的设定提供参考。二是同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自然情境下特定学习内容的效果对比,以提高研究信度。
本课题研究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融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停留在为研究而研究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深入到班级学习情境中,以探究试行合作学习时所延伸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在资料分析和行动研究方面,严格按理论所设定的程序操作,并与自己的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做到以反思为中心环节,贯穿始终,从而将理论与行动融于一体。换言之,是将“研究”视为“教学”的一部分,而非附加物,努力在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下取得并非特殊的意见和观点。
对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的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是一种旨在改进、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方法,是完善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教师是从事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他们最了解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进行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最为强烈。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最适合在从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从事行动研究。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方法,就是因为觉得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行动研究,形成个人理论结果的关键是反省(反思),所以,每一次实验后,我们都要作一番反思,当然,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重点即可。至于不同次的实验,就会有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反思,将之综合起来,就会形成系统的认识。研究过程表明,行动研究使我们成为一个能自我督促且具反思能力的研究者,对教学能兼具批判性和洞察力,在师生实践及讨论过程中,融合学生需要与教师思想,形成能应对现实,改善教学的个人理论。
其他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试法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研究
(1)课文的合作学习。三年中,我们在高中三个年级共9个班级中进行了16次课文合作学习教学,这些课文中,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文体涉及散文、小说、杂文等。每次实验均突出1-2个重点。课题报告中选取了其中的7个案例。
(2)语文活动的合作学习。开展了“文言文词频统计”、“辩论赛赛前演练”、“认识小品文”三次合作活动。
(3)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合作活动。探索慈城的“民居文化”。
(4)语文“非指示性”教学的合作学习。周保华老师以合作学习贯穿“非指示性”教学实践过程,应邀在浙江省江山中学举行公开课,受到好评。
2、与合作学习有关的问题的探讨
(1)学科条件及学科制约的因素;
(2)教学设计;
(3)全程合作;
(4)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5)合作学习的评价;
(6)影响语文学习有效合作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策。
3、合作学习后的分析与反思。包括学生的测试成绩、口头表达、成果展示、心得体会、参照数据的对比分析、教师的反思与体会。
4、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放在课程视野下的审视)
(1)合作学习对认知目标达成程度的测量与分析;
(2)合作学习的发展价值;
(3)合作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4)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5、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虽然我们力图解释进入我们视野的所有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说,有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尽管如此,我们通过研究对语文合作学习具有了一定认识,取得了一些成果。
1、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
(1)选择的学习对象应具有以下特点: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个体自主学习难以完成或难以较好地完成;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许多疑难问题,而且很难一下子取得共识,有讨论和争辩的价值;能够激起大家共同讨论兴趣。
(2)教师在课前明确规划活动流程与有效掌握合作学习时间,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
(3)教师安排自然又无压力的合作学习环境,最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
2、关于合作学习的进行过程
(1)在合作学习进行中,与学生切身相关或关注程度较高的事物、内容,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努力的主要因素。
(2)学生关注的重点是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非表面的热闹与和谐。
(3)在一个充满“鼓励”、“督促”和“适度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潜能可得到发挥。
(4)当学生主动提问时,教师应设法鼓励大家思考,适时融入课堂教学。或教师趁机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分组讨论。
(5)应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应兼顾小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达到整体提高。
3、关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1)在生生合作方面,应让学生做到:合作前充分地准备、思考,合作中认真地倾听、交流,树立互助共进意识,合作中必须进行反思以调整自己的看法。
(2)在师生合作方面,学生应做到:主动请教教师,主动向教师求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大胆质疑教师的观点,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学习所得并获得教师的评价。
(3)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教师可有作为。
4、关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1)评价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2)评价作用:既重知识学习,又重学习品质;既重学习结果,又重学习过程,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特点: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4)评价方法:问卷法、汇报交流法、成果评定法、测试法、档案袋法。
(5)评价的实施: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得分与个人得分的整合。
5、关于合作学习的技术性问题
(1)座位形式。以同组学生以矩形或圆形围坐一桌为宜,合作讨论气氛最为浓郁。
(2)小组成员。大多数高中生已有自觉意识——与谁同组有何利何弊;在具备一定的默契后,就无所谓与谁同组;而对有高度责任心的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关心的已不是同组成员学习成绩如何,而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是否好。
(3)小组竞争。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学业竞争变个体竞争为团队竞争,依合作熟练度不同而安排不同形式的小组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竞争的背后,应是多样化的思考、活泼轻松的学习情境及紧凑有效率的学习步调。
(4)学习心理。对于合作学习方式,多数高中学生愿意用心尝试,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都需要彼此不断地相互鼓励,以保持学习动力。
6、关于合作学习的优势
(1)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即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与传统班级授课制差不多,但在知识巩固的持久度上明显优于授课制,说明知识的自我建构与共同讨论比被动接受留下的印象深刻。同时,合作学习的成效在成绩中下等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成绩优秀者身上却是很一般。
(2)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借自身或同学上台发言而获得的经验,学习多元化的思考与处事方式,可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体验到的。
(3)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这中间包括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沟通和表达的技巧、发掘学习潜质(含借鉴与改进)。
(4)培养“社会技能”是合作学习之独到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同学间互助的温情与友爱满足了学生团体归属的需要,从而孕育并不断强化团队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同时又让自己树立信心。合作学习还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5)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方面,也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7、关于合作学习的制约因素及控制对策。
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
(1)学生的合作动机与合作精神;
(2)教师的指导程度与指导方法;
(3)小组的合作方法;
(4)小组的合作内容与目标;
(5)小组的合作与交流。
必要的对策则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增强小组凝聚力,发挥合作性奖励机制的优势,积极监控,加强责任感。
(四)成果评估
我们认为,围绕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所开展的教学实验和各项专题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所遵循的指导思想符合合作学习的理论,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程序与行动研究的要求保持一致,所以,研究的结论具有相当的信度和效度,对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积累的一些经验乃至形成的一些理论对指导教学实践也会产生较大作用。系统化是本课题研究的一大特色,我们既不奢望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又不想把课题搞成单纯的实践总结,只是希望借助研究,对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至于其学术价值如何,则不敢妄言。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没有一种一成不变、完善无缺的教学法可“放之四海而皆准”般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况。最合适的教学,是教师随时因时因地因动态的学生和情境而有所调整的方式。合作学习也并非适用所有课文的学习,适用所有程度的学生,这是科学看待“合作学习”的观点。事实上,系统化且结构明确的传统教学仍主导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相信,“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久远的生命力,今后,我们还将对有关问题作深入探讨,以弥补本课题报告的不足。
(本文是课题“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成果报告的摘要,原文160000字。作者还有周保华、吴红尧、王秀森三位老师。)
单位: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许多国家被广泛运用于大中小学教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文件,教育观念逐渐改变、素质教育也由争议转为共识。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中,均多次提及合作学习。可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品质与学习策略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伴随机器大生产而产生的班级授课制,尽管有其优点,并在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它的缺失也是明显的:其一,师生间缺乏基于民主的理解与沟通;其二,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个体竞争的激烈导致出现嫉妒、敌意等不良心理行为;其三,教师绝对的权威压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其四,教师难以做到面向全体,注意学生个性发展。随着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的劳动组织趋向小型化,与此相应,学校班级规模也趋向小型化,合作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在较大程度上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因而受到欢迎。在我国,小班化教学还为数不多,在此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技能和素质,合作学习也许可以提供一种策略或途径。
从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操作模式,集中在学习小组的建设上;(2)对合作学习非认知效果的体认。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些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从整体上看,宏观的多,微观的少;理论阐述多,实际可操作性差;应用研究方面很零碎,不系统,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意义。具体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形成中国特色的合作学习研究不足。在主流仍是大班化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哪些实施条件,如何成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尚待探讨研究。
2、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上,对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方面的机制和作用仍无清晰认识,对如何达成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研究不足。
3、在教学模式上,对如何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或目标细化的教学模式研究不足,导致所建构的模式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对制约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认识不足。只有基本把握了那些关键性制约因素,才能有相应的对策,才可能成功开展合作学习。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有两大目的:
第一,通过行动研究,对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评价、制约因素、实效评估、教师作用等作全方位系统分析,力求探索语文合作学习全程实施方法,并探讨合作学习如何使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第二,探索学生学习过程,以了解和认识学生知识生成的建构机制,以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1)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启发个人思考模式,以“合作学习”方法,借助团体讨论的力量,加速彼此意见交换,营造一个主动学习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知识形成观,进而改变语文学习习惯。
(2)在我国教学偏重认知的传统下,如果学生的认知目标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那么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失去意义。所以,“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试图在学习成就和学习成果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建构之间找到某种妥协,以求得多目标的同时达成。
至于本课题的意义,主要也是两个方面:(一)课题的实践性,我们对大量课例、案例的描述,或许对阅读者有所启发。(二)课题的系统性。如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是全方位系统化的,既有对实践过程的描绘、方法的阐释,又有理论上的提炼、归纳,内容涉及相关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课题研究是将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且构成完整的体系,这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中具有开拓性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尝试阶段,在高一年级两个班级进行师生全程合作学习试验,在高三年级一个班级进行课文合作学习实验,目的在于验证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并获取学生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直觉感受,为下一步全面推开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实验阶段,在高一到高三6个班级进行各种内容的语文合作学习案例实践与分析。该阶段以“工作单”形式为主,课程内容由教师主导。经合作学习活动,并根据学生问卷收集的材料,重点研究活动的缺乏,作为改进参考。
第三阶段为改进实验与实证阶段。对前期的缺失加以修正,并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作深度实验和探讨,形成专题探讨结果。该阶段以“学生摘要”为主,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由小组负责,教师仅起协助作用。
研究流程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纵、横两个方面收集资料。
纵向发展方面,研究三个年级学生对不同阶段合作学习的体验,同时请学生回答问卷调查或写活动体会,从中分析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提高研究效度。
横向发展方面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高中三个年级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建议,分析年级差异和提出建议之动因,可为合作学习条件的设定提供参考。二是同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自然情境下特定学习内容的效果对比,以提高研究信度。
本课题研究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融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停留在为研究而研究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深入到班级学习情境中,以探究试行合作学习时所延伸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在资料分析和行动研究方面,严格按理论所设定的程序操作,并与自己的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做到以反思为中心环节,贯穿始终,从而将理论与行动融于一体。换言之,是将“研究”视为“教学”的一部分,而非附加物,努力在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下取得并非特殊的意见和观点。
对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的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是一种旨在改进、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方法,是完善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教师是从事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他们最了解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进行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最为强烈。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最适合在从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从事行动研究。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方法,就是因为觉得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行动研究,形成个人理论结果的关键是反省(反思),所以,每一次实验后,我们都要作一番反思,当然,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重点即可。至于不同次的实验,就会有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反思,将之综合起来,就会形成系统的认识。研究过程表明,行动研究使我们成为一个能自我督促且具反思能力的研究者,对教学能兼具批判性和洞察力,在师生实践及讨论过程中,融合学生需要与教师思想,形成能应对现实,改善教学的个人理论。
其他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试法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研究
(1)课文的合作学习。三年中,我们在高中三个年级共9个班级中进行了16次课文合作学习教学,这些课文中,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文体涉及散文、小说、杂文等。每次实验均突出1-2个重点。课题报告中选取了其中的7个案例。
(2)语文活动的合作学习。开展了“文言文词频统计”、“辩论赛赛前演练”、“认识小品文”三次合作活动。
(3)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合作活动。探索慈城的“民居文化”。
(4)语文“非指示性”教学的合作学习。周保华老师以合作学习贯穿“非指示性”教学实践过程,应邀在浙江省江山中学举行公开课,受到好评。
2、与合作学习有关的问题的探讨
(1)学科条件及学科制约的因素;
(2)教学设计;
(3)全程合作;
(4)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5)合作学习的评价;
(6)影响语文学习有效合作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策。
3、合作学习后的分析与反思。包括学生的测试成绩、口头表达、成果展示、心得体会、参照数据的对比分析、教师的反思与体会。
4、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放在课程视野下的审视)
(1)合作学习对认知目标达成程度的测量与分析;
(2)合作学习的发展价值;
(3)合作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4)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5、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虽然我们力图解释进入我们视野的所有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说,有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尽管如此,我们通过研究对语文合作学习具有了一定认识,取得了一些成果。
1、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
(1)选择的学习对象应具有以下特点: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个体自主学习难以完成或难以较好地完成;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许多疑难问题,而且很难一下子取得共识,有讨论和争辩的价值;能够激起大家共同讨论兴趣。
(2)教师在课前明确规划活动流程与有效掌握合作学习时间,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
(3)教师安排自然又无压力的合作学习环境,最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
2、关于合作学习的进行过程
(1)在合作学习进行中,与学生切身相关或关注程度较高的事物、内容,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努力的主要因素。
(2)学生关注的重点是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非表面的热闹与和谐。
(3)在一个充满“鼓励”、“督促”和“适度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潜能可得到发挥。
(4)当学生主动提问时,教师应设法鼓励大家思考,适时融入课堂教学。或教师趁机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分组讨论。
(5)应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应兼顾小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达到整体提高。
3、关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1)在生生合作方面,应让学生做到:合作前充分地准备、思考,合作中认真地倾听、交流,树立互助共进意识,合作中必须进行反思以调整自己的看法。
(2)在师生合作方面,学生应做到:主动请教教师,主动向教师求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大胆质疑教师的观点,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学习所得并获得教师的评价。
(3)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教师可有作为。
4、关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1)评价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2)评价作用:既重知识学习,又重学习品质;既重学习结果,又重学习过程,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特点: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4)评价方法:问卷法、汇报交流法、成果评定法、测试法、档案袋法。
(5)评价的实施: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得分与个人得分的整合。
5、关于合作学习的技术性问题
(1)座位形式。以同组学生以矩形或圆形围坐一桌为宜,合作讨论气氛最为浓郁。
(2)小组成员。大多数高中生已有自觉意识——与谁同组有何利何弊;在具备一定的默契后,就无所谓与谁同组;而对有高度责任心的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关心的已不是同组成员学习成绩如何,而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是否好。
(3)小组竞争。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学业竞争变个体竞争为团队竞争,依合作熟练度不同而安排不同形式的小组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竞争的背后,应是多样化的思考、活泼轻松的学习情境及紧凑有效率的学习步调。
(4)学习心理。对于合作学习方式,多数高中学生愿意用心尝试,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都需要彼此不断地相互鼓励,以保持学习动力。
6、关于合作学习的优势
(1)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即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与传统班级授课制差不多,但在知识巩固的持久度上明显优于授课制,说明知识的自我建构与共同讨论比被动接受留下的印象深刻。同时,合作学习的成效在成绩中下等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成绩优秀者身上却是很一般。
(2)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借自身或同学上台发言而获得的经验,学习多元化的思考与处事方式,可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体验到的。
(3)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这中间包括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沟通和表达的技巧、发掘学习潜质(含借鉴与改进)。
(4)培养“社会技能”是合作学习之独到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同学间互助的温情与友爱满足了学生团体归属的需要,从而孕育并不断强化团队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同时又让自己树立信心。合作学习还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5)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方面,也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7、关于合作学习的制约因素及控制对策。
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
(1)学生的合作动机与合作精神;
(2)教师的指导程度与指导方法;
(3)小组的合作方法;
(4)小组的合作内容与目标;
(5)小组的合作与交流。
必要的对策则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增强小组凝聚力,发挥合作性奖励机制的优势,积极监控,加强责任感。
(四)成果评估
我们认为,围绕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所开展的教学实验和各项专题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所遵循的指导思想符合合作学习的理论,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程序与行动研究的要求保持一致,所以,研究的结论具有相当的信度和效度,对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积累的一些经验乃至形成的一些理论对指导教学实践也会产生较大作用。系统化是本课题研究的一大特色,我们既不奢望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又不想把课题搞成单纯的实践总结,只是希望借助研究,对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至于其学术价值如何,则不敢妄言。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没有一种一成不变、完善无缺的教学法可“放之四海而皆准”般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况。最合适的教学,是教师随时因时因地因动态的学生和情境而有所调整的方式。合作学习也并非适用所有课文的学习,适用所有程度的学生,这是科学看待“合作学习”的观点。事实上,系统化且结构明确的传统教学仍主导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相信,“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久远的生命力,今后,我们还将对有关问题作深入探讨,以弥补本课题报告的不足。
(本文是课题“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成果报告的摘要,原文160000字。作者还有周保华、吴红尧、王秀森三位老师。)
单位: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