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现有课程资源。”当前传媒高度发达,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子读物、互联网成为强大的信息源;学校硬件设备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借助优秀资源打造色彩缤纷的语文人文课堂成为可能。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滋养着人格与生命的人文课堂呢?
一、利用教师阅历,成就人文课堂
“教师即课程”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利用自己的学识和阅历成就人文课堂。
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花了很多时间谈苏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他的散文《前(后)赤壁赋》是千古名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题西林壁》)很能体现宋代哲理诗的意味;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有空搞几个菜吃,也成名菜(东坡肉);以及乌台诗案,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轶事等等。让学生与我一道走近这个伟大文豪的心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让学生亲近了经典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品位和思想境界。
而在平时,教师更应该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利用网络资源或自己外出学习带回的资料整理储存以备用,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比如到绍兴,我把鲁迅故居、兰亭、沈园、东湖、大禹陵五部分资料制成图片;到云南,我把它分成昆明、大理、丽江、玉龙雪山四部分。回来时结合图片,给同学们讲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人典故、闲情逸事,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通过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从而产生了要认真读书、将来走出去好好看看乃至报效祖国的念头。
二、利用媒体资源,打造人文课堂
学生感受最深、运用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素材,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各类知识,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和写作源泉。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1、美文欣赏,课前熏陶。我经常利用文学网站“榕树下”下载优秀散文,每节课前让学生朗读欣赏,让学生通过美读、品味,感受到清新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领会到文学的韵味和魅力,知道什么叫好文章,什么叫真善美。
以散文《月光爱人》片断为例,“蛙声远去,秋虫唧唧。迷人的月色让世界沉静安详,一袭白衣站在小院里,望月而叹。不知有多少人借月感怀,托月寄情,这份醉人的美丽越来越浓烈,越来越高贵。赏月应在桂花树下,坐在木椅上和爱人絮语往事憧憬未来。捧着一杯酒让心思奔腾犹如江河,或端着一盏茶随幽静的小溪潺潺而去。酒是强烈的欲念,茶是欲念的平息。酒与茶,一动一静,左右我们的情欲。圆圆的月饼是一轮古老的明镜,照出相思映出真情。”此段文字情和景完美结合,真是诗情画意,读来似闻鸟语,似嗅花香。
2、巧用音视频,创设课堂情境,加深课文理解。如下载词曲兼美、内容健康、与课文相关的歌(乐)曲和flash音乐作品巧妙运用于语文课堂。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放flash《枉凝眉》和《葬花吟》;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放《滚滚长江东逝水》;上《乡土情结》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优美的旋律,精彩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同学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如下载视(音)频朗读文件,学生目睹色彩绚丽的画面,耳闻名家吟诵美文的纯美嗓音,陶醉在色彩、声音、音乐所营造的氛围里,心里也浸染着墨韵书香。这缕缕书香如杨柳风,如杏花雨,在学生心田中萦绕,朵朵心花悄然绽放,演化出无数感悟的诗行。央视“子午书简”、“千秋史话”栏目中的精彩内容是学生们的最爱,结合教材选看一些,能让学生从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身上得到人文精神的启蒙。
3、教师还可借助名人书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境。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赵家的天下,米芾的山水”之说,学生搞不明白。我就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领略了宋画的意境,也感受到《听听那冷雨》古诗词的韵味。
总而言之,教师要凭借语文教学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情韵美、修辞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从而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语文的课堂散发着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我们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以一种善意的、平等的姿态,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起渡过愉快成长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学生才会兴致勃勃。
林热军,教师,现居浙江临海。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滋养着人格与生命的人文课堂呢?
一、利用教师阅历,成就人文课堂
“教师即课程”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利用自己的学识和阅历成就人文课堂。
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花了很多时间谈苏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他的散文《前(后)赤壁赋》是千古名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题西林壁》)很能体现宋代哲理诗的意味;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有空搞几个菜吃,也成名菜(东坡肉);以及乌台诗案,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轶事等等。让学生与我一道走近这个伟大文豪的心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让学生亲近了经典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品位和思想境界。
而在平时,教师更应该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利用网络资源或自己外出学习带回的资料整理储存以备用,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比如到绍兴,我把鲁迅故居、兰亭、沈园、东湖、大禹陵五部分资料制成图片;到云南,我把它分成昆明、大理、丽江、玉龙雪山四部分。回来时结合图片,给同学们讲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人典故、闲情逸事,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通过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从而产生了要认真读书、将来走出去好好看看乃至报效祖国的念头。
二、利用媒体资源,打造人文课堂
学生感受最深、运用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素材,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各类知识,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和写作源泉。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1、美文欣赏,课前熏陶。我经常利用文学网站“榕树下”下载优秀散文,每节课前让学生朗读欣赏,让学生通过美读、品味,感受到清新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领会到文学的韵味和魅力,知道什么叫好文章,什么叫真善美。
以散文《月光爱人》片断为例,“蛙声远去,秋虫唧唧。迷人的月色让世界沉静安详,一袭白衣站在小院里,望月而叹。不知有多少人借月感怀,托月寄情,这份醉人的美丽越来越浓烈,越来越高贵。赏月应在桂花树下,坐在木椅上和爱人絮语往事憧憬未来。捧着一杯酒让心思奔腾犹如江河,或端着一盏茶随幽静的小溪潺潺而去。酒是强烈的欲念,茶是欲念的平息。酒与茶,一动一静,左右我们的情欲。圆圆的月饼是一轮古老的明镜,照出相思映出真情。”此段文字情和景完美结合,真是诗情画意,读来似闻鸟语,似嗅花香。
2、巧用音视频,创设课堂情境,加深课文理解。如下载词曲兼美、内容健康、与课文相关的歌(乐)曲和flash音乐作品巧妙运用于语文课堂。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放flash《枉凝眉》和《葬花吟》;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放《滚滚长江东逝水》;上《乡土情结》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优美的旋律,精彩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同学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如下载视(音)频朗读文件,学生目睹色彩绚丽的画面,耳闻名家吟诵美文的纯美嗓音,陶醉在色彩、声音、音乐所营造的氛围里,心里也浸染着墨韵书香。这缕缕书香如杨柳风,如杏花雨,在学生心田中萦绕,朵朵心花悄然绽放,演化出无数感悟的诗行。央视“子午书简”、“千秋史话”栏目中的精彩内容是学生们的最爱,结合教材选看一些,能让学生从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身上得到人文精神的启蒙。
3、教师还可借助名人书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境。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赵家的天下,米芾的山水”之说,学生搞不明白。我就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领略了宋画的意境,也感受到《听听那冷雨》古诗词的韵味。
总而言之,教师要凭借语文教学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情韵美、修辞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从而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语文的课堂散发着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我们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以一种善意的、平等的姿态,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起渡过愉快成长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学生才会兴致勃勃。
林热军,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