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课时目标的优化策略和实施路径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单元目标优化课时目标,根据学情深化课时目标,抓住难点推进课时目标,抓住语言点升华课时目标。
  关键词
  小说教学 课时目标 优化策略 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漫无边际,泛泛而谈。美国教育家希卢姆指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以《故乡》一文为例,谈谈小说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目标。
  一、依据单元目标优化课时目标
  《故乡》一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等。单元目标的范围比较广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单元目标进行提炼,提炼出符合《故乡》一文的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我提炼出《故乡》一文的课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2.引导学生分析“我”“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3.结合文中议论、抒情描写,理解小说的主旨。
  二、抓住学情,深化课时目标
  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说过:“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教,而是我的教怎样配合学生去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推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此为根据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课时目标。
  以我的班级的学生为例。A同学在学习上缺乏斗志,成绩时好时坏。在课堂教学时,我让他朗读课文中的“我在朦胧中……”这一段,鼓励他振奋精神,从文中汲取力量,不畏困难,披荆斩棘,甩开臂膀,奋勇向前。B同学平时比较喜欢读书,文学素养较高,每当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能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复述课文内容的环节很适合这名同学。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体会人物情感。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我采取情景再现的教学方式。学生扮演“我”、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等角色,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人物语言,再现人物行为,感受人物心理,体会当时环境等,学生加强了阅读体验,提升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我进一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层层对比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讨论,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进行对比,“我”最初的失落、怅惘与最后的希望进行对比,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勇敢能干与中年闰土的愚昧麻木进行对比,“豆腐西施”杨二嫂与“圆规”杨二嫂进行对比。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比描写,再一次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深刻领略文章的思想主旨。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组织起来,使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三、抓住难点,推进课时目标
  由于一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有的放矢。教师应该剖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理解小说主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将教学难点进行分解,设置若干个阶梯性的小问题,让学生一级一级地提高思想深度,逐步理解小说主旨。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在阅读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其次,对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词语,我设置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比如第4节,明明是故乡破败不堪,为什么文中却说“仿佛也就如此”?(这是“我”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再如第86节,三个“不愿意”是什么句式?“不愿意”表达作者什么生活态度?(三个“不愿意”否定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变得尖酸刻薄。全句表达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望。)再如第87节,“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手制的偶像”指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思索一下能够回答出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铺垫两个小问题,学生才能理解。我抛出两个问题:这里的“偶像”是指人物还是指思想?(思想。)这种思想指什么?(主观愿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可以找到答案。再如第88节,我设置三个问题解决难点:一是“无所谓有”到底有没有?(没有。)二是“无所谓无”到底有没有?(有。)三是前后两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無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什么关系?(递进关系。)经过这样层层铺垫,学生在老师抛出的问题的带领下,积极思考,合作探讨,便能化解难点,可以摘到那个“桃子”。
  四、抓住语言点,升华课时目标
  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画面的一种体裁。小说与其他文体的语言往往有所不同,抓住小说的语言特点,往往也就抓住了小说阅读的牛鼻子。曹勇军教授表示,小说教学要扣几个语言点,语言点是指文中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它们就像花篮里的花,鲜艳、美丽、有价值。这启示语文教师在确定小说教学目标时,要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从文本原生价值中找到课文的教育价值。
  本课重点词语有:横、红活圆实、寒噤、障壁、惘然、隔膜、辗转、恣睢、麻木、偶像。本课重点句子有:1.“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仿佛也就如此。”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辛苦恣睢而生活。”3.“老太太……知道老爷回来……”4.“他只是摇头……仿佛石像一般。”5.“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教师抓住小说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品读这些代表性的词语和句子,课时目标的重难点就会得到解决。
  综上,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学段目标)是课时目标的源头活水,教师应该从二者出发,仔细品读教学目标,优化课时目标,制定针对性较强、方向明确的课时目标。如果不考虑学情,教师一味地教,则难以摆脱“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情,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晓学生学习的难点,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通过精心备课,预设课堂导向,把握正确的课堂方向,不仅能对课时目标中的重难点逐一击破,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还要关注文体特点。小说不同于其他的文体,其语言中往往蕴涵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不同角度理解其语言特点,则往往能有不同思想层面的收获,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文本的描写手段、人物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小说阅读的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初级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ZA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剑峰.中学语文:名师问题群教学模式构建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曹勇军.语文,我和你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一、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课外阅读刊物《英语阅读精选》第一辑,原著为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意大利童话。文本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主人公匹诺曹的鼻子一说谎就会变长;孩子会因为贪玩变成驴子;还有那位永远不放弃对孩子的希望,有着天蓝色头发的仙女……让学生们体验匹诺曹的喜怒哀乐,从变化无常的生活中,明白许多浅显但意义深刻的道理。  故事情节和语言对学生
期刊
江苏省丰县乡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立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改变阅读教学现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包括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等),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科学实用的教学策略。工作室基于学情,帮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现从“教整本书”到“教阅读”、从“知识教育”到“智识教育”的转变,从而改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丰富和发展学
期刊
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只有写好细节,才能丰富人物形象,才能塑造作品,才能打动读者。细节特别重要,但是,当下初中生的习作往往缺乏细节,文字乏味。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写好细节呢?张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就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张老师对作文中的“细节”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阐述。整堂作文课紧紧扣住“细节”的两层含义——
期刊
在当前大力倡导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进行《儒林外史》的导读教学时,尝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切入,寻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  一、在品读中建构语言能力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典范,语言具有 “言简意赅、寓庄于谐、感情冷峻、气韵生动”等特色,突出了人物形象,彰显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在语文核
期刊
学生在开启整本书阅读之前,通常对整本书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处于一种陌生化的语境中。为了快速消除陌生化所带来的阅读隔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未能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生成高质量、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梳理、总结科学合理的阅读经验”。  文学创作的审美维度决定着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整本书在叙事特点、审美立场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作者的个性化创
期刊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学科,如果数学课堂只是追求知识的获取,而忽视思维发展这一核心,无疑是舍本求末。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思维训练与发展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教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
期刊
一、“互联网+任务驱动”的优势  “互联网+任务驱动”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交互性等特点,借助具体的教学任务,助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知识的构建过程如同搭建房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重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计好“图纸”。教师依
期刊
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常因作品的创作时代、内容、个性化语言等产生阅读隔膜,丧失阅读兴趣;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常会在上课之初,“应景式”地采取情境导入,然后带学生转入对整本书内容的整理和识记,造成整本书育人功能的低效甚至无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尝试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打通生活与书籍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整本书所承载的意义,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以《给青年的十二封
期刊
摘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悲剧的崇高性在美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将悲剧的激烈情感冲突切入对悲剧的精神内核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审美 悲剧 崇高性 共情  一、文本与学情分析——对悲剧性的处理  《伟大的悲剧》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讲述英国探险家斯
期刊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座楼,它历经千年,几度兵燹、天灾人祸,至今仍雄踞湖南岳阳;有这样一个人,他曾扼守西北边塞,令西夏人闻风丧胆,他站在时代之巅,永葆初衷不变。当此人与此楼相遇,电光火石间,他注定要说出那一句石破天惊之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成为有宋一代的坐标轴心,是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请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