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墓地:大漠深处的谜团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tt_st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 幸运的贝格曼
  70多年前,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随意给出了“小河”这个好记的名称。
  在他们最后的睡眠中,一切都忠实地汇入了死亡。亲属们为他们准备了阴间的给养和维持以往人间生活的一切象征性物品。数不尽的风暴在他们头上呼啸,在宁静的夜幕下,永恒的星河就高高悬挂于头顶,每一个夏季,火一样燃烧的太阳都会照射在他们的躯体上,他们如此幸运地得以长时间拥有着一个和平的安息地。直到某一天,有陌生人来到这里,才搅扰了他们不醒的长眠——就为了发现一些未知的东西。
  ——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
  
  从卫星图像上看,在塔里木盆地东端,有一片面积辽阔的三角洲,这就是塔里木河-孔雀河大三角洲,许多古河道从三角洲的北缘呈放射状向东和东南方向展布,小河是其中的一条。小河河道由孔雀河下游向南分出,尾闾隐没在罗布荒原南部的漫漫黄沙中。70多年前,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来这里考察,因无以标志地点,便随意给出了“小河”这个好记的名称。贝格曼率领的考察队——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一支,在罗布猎人奥尔得克的引导下,在沙海中苦苦寻觅数十天,最终如愿找到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有“一千口棺材”的墓地,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河墓地”。
  贝格曼在小河墓地突兀的沙丘顶上,高耸的列木丛间,小心翼翼地挖掘了12座墓。1939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公开了这些发现——东方罗布荒原古墓保存完好的具有“非蒙古人种”面孔的干尸、极具工巧的草编器具、人形和蛇形的木雕、毡帽斗篷……贝格曼在小河的“奇遇”让人们不能不揣想,远古楼兰人鲜活的生活情境、神秘的意识憧憬、部落的兴衰等等,或许都掩埋在小河墓地巨大的沙丘之下。发掘小河墓地成为考古人的梦想。
  贝格曼离去后的60余年里,小河墓地深藏在罗布荒漠一隅,虽经种种努力,仍无后继者能够抵达。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曾由孔雀河向南试图寻找小河墓地,未能如愿,却在孔雀河主河道上意外发现了古墓沟墓地(现在人们常称“太阳墓”),并在那里再次见到小河墓地那种草编器、斗篷,还有深目钩鼻、头发黄褐的干尸头颅。经碳十四测定,古墓沟墓葬的修建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这是学者们第一次获得关于古墓沟、小河等楼兰史前遗存的大致时间概念。
  2000年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炳华随深圳大唐影视广告公司《西域纪行》摄制组进入罗布荒原,借助地球卫星定位仪,对照当年贝格曼的线路图,他们终于找到了小河墓地。
  
  ②试掘
  200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小河墓地的科学调查与试掘。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了一支考古队,开始了对小河墓地的科学调查与试掘。由于罗布荒原气候条件十分特殊,夏季温度最高达60摄氏度,冬季干冷,2至6月是风季,因此野外作业只能在秋季的10月到次年的3月开展,而小河墓地的试掘时间则被定在寒冷的冬季。
  12月26日,考古队员乘坐租用的两辆沙漠车,从阿拉干道班越过干涸的塔里木河,向北——小河墓地的方向挺进。沙漠车在高大的沙垄间曲折迂回了两天,直线距离才走了十多千米,最后彻底搁浅。队员们在队长伊弟利斯的率领下,每人背负30多千克重的物资,徒步走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在28日下午17点55分抵达小河墓地。
  从外观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椭圆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多,长74米,宽35米。沙山表面密密丛丛地矗立着百余根胡杨木柱,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片丛林。在沙山中部和南端,各有一排保存完好的木栅墙。为了便于记录,队员们就以木栅墙为界,将两排木栅墙之间的区域称为“南区”,以北区域称为“北区”。南区有两排木栅墙为屏障,墓葬保存比较好;北区处于罗布荒原东北季风的迎风面,墓葬风蚀严重。南、北区都发现了不少顶端尖细的高柱子,这些柱子在排列上似有规律,由6根或8根围成一个圆圈。当年贝格曼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猜测:“柱子顶部应有某种用芦苇类的轻型材料搭建的顶,但很早以前就被风吹离了。”在沙丘上,还高高低低地露出许多立木,有的形似船桨,有的形似芭蕉扇。贝格曼认为桨形立木“预示着埋葬在这里的人们生前经常划桨”。
  在沙山东端,耸立着一根高近3米的八棱形木柱,柱体上刻凿有8道阴弦纹,在不远处的沙坡上还横卧有4根带有同样刻纹的木柱。向导奥尔德克曾告诉贝格曼,他以前在这里发现过一座木屋,还在木屋内挖出一具女尸。贝格曼意识到这座木屋非同寻常,认为它“也许是该墓地最重要的墓葬”。不过,当贝格曼来到小河墓地时,木屋、女尸都已了无踪迹。经奥尔德克指点,贝格曼将木屋的位置标注在了他绘制的墓地平面图上。这么重要的遗迹自然不会被今天的考古队员忽略,队员们在贝氏标定的区域发现了大量发白的黏土,用手铲轻轻刮开后露出一排立柱的端头,立柱表面画有红黑相间的彩绘。这会不会就是那座已经消失的木屋?受野外工作时间限制,队员们将露出的遗迹重新掩埋,待日后考察。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墓地已被严重破坏,在面积并不算太大的沙山上到处都散落着棺板、木柱、被肢解的干尸和各种遗物,队员们不得不时时留心脚下,以免造成新的破坏。对墓地的调查持续了一周。经统计,仅在考古队员试掘的一角,就发现了190多座墓葬。
  试掘结果证明,整座沙丘其实是长时间连续建造形成的一座大坟丘,大大小小的墓葬由下至上、由早到晚层层叠压。至于墓地上如林的木柱和墓葬究竟是什么关系,还得待墓地全面发掘时找出答案。
  
  ③初战告捷
  2003年,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
  200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小河墓地实施全面发掘。10月,为了将数十吨重的发掘设备物资运到沙漠腹地的发掘目的地,伊弟利斯队长带领两名队员在阿拉干公路到小河墓地之间的荒漠里来回徒步走了200多千米,用GPS标出了一条沙漠车可以通行的路线。然而,好事多磨,干涸了数十年的塔里木河这一年却大水充盈,将道路截断。直到12月,河水冰冻后,考古队经过3日艰苦跋涉,才在新年来临的前一天,开进了小河墓地。
  2004年1月23日,在完成了整个墓地发掘前的测绘之后,大家终于等到了伊弟利斯队长“发掘开始”的指令,手铲轻轻落下,流沙如水倾泻。
  1月25日,在发掘到地面下约40厘米时,发掘出一个由6根木柱围成的直径两米左右的木柱圈,其中一根木柱上赫然悬挂着一只大牛头。像这样的木柱圈前后共发现了4个,南区、北区各两个。在这些木柱圈近旁的流沙中,不断采集到牛头和羊头,看来木柱圈具有祭祀功能,而贝格曼关于“屋顶”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2月17日,在发掘到地面下约1.8米时,发现了两层墓葬。木棺和周围不同形状的木柱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起来。木棺是由胡杨木制成的侧板、两挡和盖板拼合形成的,形似无底的独木舟,棺上蒙盖牛皮,棺前多有立木。立木的形状因死者性别不同而不同:男性墓棺前一律立桨形立木,桨面用木炭涂黑,桨柄则涂红;女性墓棺前一律立多棱形柱,柱上部涂红,并用毛绳密密绑缠,绳下压两截草束。在有的木棺的最前端,还立有一根高大的通体涂红的粗木柱,露出当时的地表,成为醒目的标志物。小河墓地独特的遗存景观——木柱的丛林,其实就是由这些早早晚晚、高高低低的棺前木柱丛列而成的。
  小河墓葬的这些木柱有什么寓意呢?随着女性墓棺中不断发现木祖(木质的男性生殖器),一个全新的解释渐渐形成:贝格曼关于划船的“桨”和船形棺相对应的说法,长时间无人质疑,但现在看来,这种无底的船棺很可能是女阴(女性生殖器)的抽象符号。小河人将亡灵送归母体,表达着对生命之门的膜拜。老子所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便是极好的注解。男性墓棺前的桨形立木同样也是女阴的象征物,女性墓棺前的多棱柱则象征着男根(男性生殖器)。墓棺最前端高大的涂红木柱可能是用来通天的神柱,它的下部周围插立芦苇、麻黄等干旱区植物,摆放羊骨、牛粪,它的上部可能悬挂涂红的牛头。
  干旱的沙漠将数千年之遥的历史定格在了这里:在小河墓地一片火红的沙山上,人们安葬逝者,举行祭祖祈育的神圣活动,希冀祖灵佑护,祈盼生命繁衍、万物丰产,这一切构成了小河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内涵。
  每一个木棺中一般葬敛一人,死者仰身直卧,头部基本朝向东方,头戴毡帽,帽上缀鲜艳的红色毛线,插竖飞禽的羽毛,还缀有一两条沙漠中常见的大小如鼠的伶鼬。死者身上包裹宽大的毛织斗篷,斗篷边缘捆扎小包,内裹麻黄草枝、麦粒或黍粒。死者腰部围毛织腰衣,足蹬短靴。墓葬里还有随葬物品,每墓必放一件盛有食物的草编篓,多数死者身上散置大量麻黄小枝、麦粒、黍粒以及牛或羊的耳朵尖。随葬物品因男女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男性在棺前女阴立木下立冥弓和木箭,女性在身上放置木祖和皮囊。
  埋在沙丘阳面的墓葬里的尸骸普遍保存较好,成为珍贵的干尸标本。编号为“M11”的女性墓葬的墓主人,卵圆型的面庞,披肩栗色长发,小巧的鼻梁,丰厚的嘴唇,如同熟睡一般。她明显的具有欧罗巴人种特点的美丽容貌,让队员们风趣地称之为小河的“索菲亚·罗兰”。这些年,“索菲亚·罗兰”和小河的一批重要文物在国内多个城市以及日本、欧美巡展,引起轰动,媒体和公众对其大加赞美,誉为“小河公主”。在这些干尸的面部、身体上普遍均匀地涂有一层乳白色浆状物质,是用于防腐还是有其他用意,尚待科学鉴定。日本NHK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在日播出,其中小河墓地的重大发现是重头戏。据说,有开发商对这种“千年不朽”的防腐技术很感兴趣。
  编号为“M24”的墓葬的墓主人系成年男性,其棺前的女阴立木极为宽大,涂红的柄部清晰地刻划有7道旋纹。木棺最前端的“通天柱”高3米多,在根部嵌有一枚小小的铜片。死者发须金褐,上髭修剪齐整,额鼻画有红色线条,手腕佩戴7圈珠链。在仅能容下一人的木棺里,随葬品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死者腰部摆放一具大牛头,牛头额面上红、黑色线条依稀可见。死者的头前、足后各插一木杆,木杆密缠毛线,扎束鬃毛,上端粘嵌骨雕人面像。在死者下半身摆放多达40余件各种木器,有精刻的蛇形木雕,带皮套的羽箭,刻有7道旋纹的骨箭,还有一种夹条石的蹄状木器,上面刻着7道细槽。在死者腹部有一小型木雕人面像,表面贴有一层涂红的皮革,人面凸显出高大的鼻子,鼻梁上绕7道红毛线绳。
  M24这座墓是一个代表,它反映出小河墓地一些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数字“7”这个数字在M24号墓频繁出现了多次,在其他墓葬中或多或少也有发现,古墓沟“太阳墓”地表的木桩也是7圈。对“7”这个数字的崇拜,年代久远,流传甚广,小河的发现无疑将其在哲学上和宗教意义上的研究时限向前推进了数千年。
  小铜片在M24号墓的男根、女阴立木及“通天柱”上均发现有1厘米大小的小铜片,很不起眼,以至几乎被忽略掉。俄罗斯学者认为,在西方,早期的冶铜匠被认为是巫师,炼出的铜是巫师用法术创造的“神物”。那么,被小河人镶嵌在男根、女阴和“通天柱”这类象征物上的小铜片,或许也代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吧。
  木雕蛇M24的墓葬里还有随葬的木雕蛇,在其他一些男性墓葬中也有发现,甚至还有以7条真蛇随葬的。在中西文化里,蛇神都有孕育万物的特殊功能,小河发现的蛇,其意大概与此相类似。
  木雕人面像那件大鼻子的小木雕人面像实在是一件高度抽象的精美艺术品。有人说极力突出的高耸的鼻子恰好是小河欧罗巴人种面貌的写照,但又让人联想到四川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纵目。男尸头前、足后插立的嵌人面像的木杆,制作精细繁缛,外形很像民族学材料中见到的巫师的法杖,或者它也是一种法器,暗示它的墓主是一位巫师?
  木制人体在一些木棺中还发现了真人大小的木制人体,有的还做出五官和头发,身裹动物毛皮。这些木制人体大多单独殓葬,随葬品、葬俗也和真人无异,可以认为它们是人体的代替品。这种丧葬习俗可能和古人的灵魂信仰有关。古人相信人体只是灵魂的居所,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却是不死的。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死者尸骨不存,小河人便以木尸代替他们的亲人,以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归依。
  编号为“M34”的墓葬更令人惊异。男性墓主包裹在斗篷里,头颅是真人的,斗篷下伸出的两条腿却是两根木棍。打开斗篷发现,死者的头颅和双臂是安装在木头的身体上的。头颅从下颌至颧骨再到头顶,是用绳子连缀起来的,面部的鼻子和下巴是用泥巴样的东西捏塑出的。据分析,这个墓主应该是先葬在他处,然后移葬到小河墓地的。
  这种情况在新疆并不罕见。一具干尸的各部位的保存程度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头和双臂可能干化,其他部分却可能腐烂掉了。在小河人的心目中,部族的公共墓地是灵魂最终的安居之所,一个人即便客死他乡,亲人们也会将他的遗体重新安葬在这片圣地上。在迁葬过程中,以木头代替缺失的肢体,无非是希望能够以完整的躯体入土罢了。
  2月一过,沙漠里的风天天刮个不停,风大的时候,考古队营地的帐篷几乎被掀翻,发掘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人员暂时撤出。为了保证墓地安全,考古队安排了几名队员留守,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熬过了沙漠无人区酷热的夏季,直到秋天工作季的来临。
  
  ④大揭秘
  2004年9月,小河墓地的第三次发掘开始。
  2004年9月,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开始了对小河墓地的第三次发掘。有了前两次发掘积累的经验,这次发掘进展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南区的第三层墓葬清理完毕。由于这层墓葬的情况与上面两层几乎雷同,考古工地上的气氛变得沉闷起来。
  到11月,终于有了新的发现,让队员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在南、北区的4个木柱圈的正中间,先后暴露出十分平整的泥台。这些泥台长不到2米,宽50~60厘米,用碎草泥抹面。在泥台的下面,竖立的木板围成窄长方形,很像藏宝的大木箱。虽然不知道这种带泥壳的结构是否为一种特殊的墓葬,但队员们还是称其为“泥棺”。泥棺的下部深埋沙里,伊弟利斯队长决定,待其他墓葬处理完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它们。
  12月5日,南区第四层墓葬清理完毕。到2005年元旦,南区最底层的墓葬也基本清理出来。至此,在南区总共发现了上下五层叠埋的墓葬,除两个待清理的木柱圈外,已发掘了137座墓葬;在北区,由于墓葬大部分不存,除紧靠中木栅墙的两个木柱圈和那个情况不明的木屋外,只发掘了25座墓葬。
  木栅墙的作用也渐渐清晰。在第五层墓葬形成之后,小河人显然对墓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墓地中部的木栅墙将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南端的木栅墙是墓地西南侧的界墙,估计在墓地东北端也有一堵这样的界墙,两堵界墙正好迎着风向,应该是小河人为保护部族公共墓地免遭厉风剥蚀而构筑的防护墙。至于为什么要将墓地分为两个墓区,不同墓区的墓主人的身份是否有高低之分,抑或分属不同的部族,一时还难以确定。
  2005年新年刚过,便开始发掘贝格曼当年标注的消失了的“木屋”。一周后,一座顶部坍塌、四壁歪斜的“木屋”显露了出来,呈长方形,长4.15,宽1.75~2.60米,深1.50米,由结实的粗木柱和宽平的木板构筑,木柱上架着顶梁,“木屋”中部立隔板,形成里外两间。壁板和木柱上涂绘红色和黑色的S纹、竖条纹、网格纹。顶部应该也平搭有木板,外面蒙盖一层层牛皮,牛皮上敷碎草。从河床挖来的大量碎泥块堆垒在“木屋”周围,前壁两侧整齐码放着7层涂红的牛头。门在南面,用木板封死。木板和木柱围成一个梯形空间。
  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特殊墓葬,虽经多次盗扰,墓室中已不见尸骸,但在墓室上部及周边发现了百余个牛头和羊头。墓室内劫后余存的遗物很少,万幸的是,在墓室底部发现了1件圆形石质权杖头、1件铜质镜形器、2件骨雕人面像。权仗头象征权利;镜形器非照容饰面的镜子,很可能是巫师作法的法器;骨雕人面像与M24号墓发现的人面像相似,应该是镶嵌在木杆上的。这种嵌人面像的木杆是男性墓葬所特有的随葬品,因此这座大墓的主人应该是男性,可奥尔得克当年挖出的却是女尸,难道是一男一女合葬?在墓室上部几经扰乱的流沙中发现了一节人骨,为成年人的上臂骨,但据此仍不能判断墓主人的性别。这座墓葬规模宏大,精心建构,并宰杀百余头牛羊随殉,可见墓主人生前一定极受尊崇。墓主的性别意义重大,但谜团笼罩,竟不能破解,队员们心中有说不出的遗憾。
  春节过后,风季临近,发掘工作也接近尾声。2月17日上午,期待已久的泥棺终于开启。南区第五层编号为“M100”的泥棺首先被打开。取下一块块泥壳顶盖后,露出了由12块木板竖立拼成的长方形木板室。木板室外侧用草绳拴绑一根象征男根的立木和一根胡杨木棍,木板室下方用数道粗芦苇绳紧紧箍住。在朝向东方的一块立木板的正中,凿有一个手臂粗细的方洞,一截短木头从外向里把洞塞住,不明其意。
  队员们揭开封盖木板室口部的芦苇草帘,探头进去,发现里面是空的。队员们继续清理木板室内的流沙和碎草,终于在快接近底部时发现了几件遗物:一件双耳木罐,上放一个像笊篱的草编器,一个带着毡帽、披着斗蓬的小木人斜靠在一角,一根长长的青石棒插在木人旁侧。偌大的空间只零零落落地摆放了几件器物,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心有不甘的队员们继续清理,终于在木板室的下面又发现了一个木棺。原来,泥棺是由木柱圈、木板室和木棺三部分构成的。木棺的主人是一成年女性,其服饰、随葬品等和其他普通女性墓葬并无区别,这让人费解,这位女性生前究竟具有怎样的身份,为何采取这种特殊的具有浓郁祭祀功能的埋藏方式?
  随后,其他三座泥棺也一一打开,埋藏的都是女性。三座墓里的青石棒都插在牛角里,像是杵和臼。队员们还在木柱圈中部及周围挖出了大量牛羊头。根据这些迹象,泥棺的主人显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墓葬主人的特殊身份,她们是被祭祀者,人们围绕泥棺进行祭祀活动,这可能意味着小河人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崇拜。
  2005年3月初,跨四个年度,累计10个多月的发掘工作终于结束。队员们一直盼望着发掘工作早点结束,可真要离开小河了,大家又感到依依难舍。在撤离时,善解人意的沙漠车司机开车围着已经回填的墓地绕了一圈,嘴里念叨着:“你们这些干考古的,最后再看一眼小河吧。”
  小河墓地总计发掘墓葬167座,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采集古尸30多具。其遗存保存之好,反映的文化现象之奇特,为世界考古史上所罕见。著名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在观看了小河的发掘图像后,感慨地说:“这对整个欧亚考古都是重大的发现,对欧洲考古学家来讲,小河简直就是一个梦想。”如今小河墓地不同层位的碳十四测年已有结果——距今约3500~4000年,前后持续约500~600年。另外,在出土人骨的人类学和遗传学、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随着小河人骨DNA分析工作的展开,小河人群的遗传构成情况渐趋明朗。专家认为,小河人来源“非常复杂”,其遗传构成包括欧洲成分、北亚成分、中西亚成分、东亚成分和南亚成分,也就是说,早在4000年前,周边人群就对新疆人群的形成有了遗传贡献,伴随这些人群的迁入,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造成了新疆复杂的种族形成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新的探寻正在进行……
  (本文作者系小河墓地发掘亲历者)
其他文献
為什么鲸的背上有“喷泉”
期刊
人类已经登陆月球,而且还想登陆火星。然而,火星比月球遥远得实在太多,前往火星的载人之旅可谓困难重重。科学家说,送人上火星至少还要等20年甚至50年。不过,太空专家和火星迷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要在地球上模拟“登陆火星”。    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中,火星不仅拥有支持生命存在的最大潜力,而且现在也可能有生命存在。尽管今天的火星寒冷、干燥、贫瘠,但35亿年前的火星上很可能存在大量的液态水,因此也很可能是
雄性红艳箭毒蛙在追求配偶时吵闹不休,并毫不在意谁会听到它的歌声。它深信自己性感无比。  雌蛙青睐那种叫声又长又响、快速且持续的雄蛙,因为这些特征显示了一位健康、雄壮、很可能携带良好基因的配偶。但这种特点也同样会使雄蛙在掠食者面前暴露无遗。  红艳箭毒蛙之所以会在面对饥饿的掠食者时如此无畏,这应该归功于它的毒性。红艳箭毒蛙是有毒蛙类中“小丑箭毒蛙”种群中的一员,它明亮的色彩向掠食者警示:“我可不是什
两万年前,地球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是什么原因导致覆盖整个地球的冰雪融化?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冰河末期地球大解冻谜题的答案。  2008年夏天,正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世贸大楼遗址进行清理工作的工人意外发现了一个深达10米以上的巨大洞穴,洞穴位于世贸大楼地基下面的岩床上。被请来咨询的地质学家立即辨认出了不同寻常之处:洞穴壁周围的裂缝间隙中充塞着几种不同类型的岩石,这些岩石是被通过这里的冰川从数千米之外搬运来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出行以车代步,使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辆与行人的相互干扰日趋严重,为解决交通拥挤、事故增多的问题,各大城市相继修建高架路或者高架桥。2013年6月,成都市二环路高架桥正式通车。二环高架桥的建成给成都交通带来了便利,但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它的设计除了交通功能上得到体现外,其他方面体现怎样呢?绿化状况怎样呢?城市环境怎样呢?带着好奇心,我利用周末的时
原著罗格·福特斯 编译 张守忠  33年前,我认识了一只名叫“华寿”的黑猩猩。我曾经以为人类在智能和情感上远远超过了所有其他生物,但随着我对“华寿”的观察不断深入,我发现,其实黑猩猩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我们人类是相通的。  33年前,我第一次遇到我的这位朋友,也可以说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她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会体贴人、最富有同情心的“人”,她叫华寿,是一只黑猩猩。我第一次见到华寿,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
许多人都吃过贻贝(青口,又称海虹),可是对其生长却一无所知。贻贝小到只有指甲盖大小,专门生长在潮汐带的礁石或沙滩上。退潮时,密密麻麻“团结”在一起的贻贝层层叠叠地蔓延在坚硬的礁石上,想抠出其中一个,还十分不易。无情的大浪,都能将礁石打磨光滑,却分散不开个头小小的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贻贝能够如此“紧紧相依”的秘密在于:它们的“脚底”长有类似根须的足丝,这种足丝超级灵活,一旦遇到适当硬度的物体时
新年到,好热闹!彩球装饰多漂亮,闪闪星星躲猫猫,中国结也挂上,红红火火扮新年。  1. 你看到红灯笼了吗?  2.有几个内含礼物的彩球?  3.睡着的小狗在哪里?  4.找一找,双鱼在哪里?  5.数一数,有几颗六角星?  6. 画面中有几只青蛙?  7.数数看,有几个铃铛?  8.金钥匙在哪里吗?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与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总体素质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招到的学生也大多数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差,主要是中考被淘汰的,或者被父母强迫送来的,也有在初中时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的学生,还有些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第一次接触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不了解,导致上课时操作速度
人类停止进化了没有?进化论的下一次爆炸性事件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不论是公众还是权威生物学家都有这样的共识:人类进化已经结束了,自然选择与我们已经不相干了。换句话说,从石器时代到眼下,人类的进化都没有什么进展了。  但是,最近有科学家在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研究后指出,某些基因突变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快,在过去1万多年里,人类的进化速度比之前的任何时期都要快100多倍。新的基因变异多达2000多个,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