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具体要求。《纲要》的生活教育观,着重强调了幼儿发展的规律性、潜能性、阶段性、自然性等问题。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目的;让幼儿学习并适应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育要从幼儿的生活入手,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使其更好地了解生活,认识世界,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活教育;学习品质;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34-0031-02
生活教育理念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提倡儿童在做中学;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及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观点,生活教育理论得到幼教界的深刻认同。
我国明确将其作为教育要求纳入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应丰富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纲要》的生活教育观,着重强调了幼儿发展的规律性、潜能性、阶段性、自然性等问题。那么,作为幼儿园活动组织者的,幼儿行为观察者,幼儿教育的践行者,要以《纲要》为指导,深刻理解幼儿园生活教育的内涵,从日常生活点滴人手,将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使之更好地了解生活,认识世界,身心健康发展。
一、让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目的
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其现实的综合的表现就是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的首要工作,而让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更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目的。
(一)现实生活是幼儿存在的具体方式
幼儿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生活是幼儿存在的具体方式。幼儿生活活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现实。同样,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生活的质量,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够享受真正愉快、健康的生活。
幼儿拥有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学习社会交往技能,认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些都是现实生活所赋予幼儿学习存在的具体方式。
(二)了解幼儿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
每一名幼儿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在家庭、幼儿园及社区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据什么位置?幼儿拥有怎样的时间与空间来构成其生活圈?他们与哪些人接触?他们生活内容与质量如何?这是理解幼儿和设计课程的基本问题。
幼儿外显活动与言行是洞察其内心世界的窗口。生活的充实是每一名幼儿内心世界的充实。因此,保育的重心就是如何充实每一名幼儿的在园生活——了解幼儿生活的构造。
(三)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是衡量其发展的依据
1.幼儿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幼儿学习品质
《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学习品质单列出来,使学习品质的培养进入了主流教育视野。幼儿的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幼儿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持肯定的看法,学习时兴致高昂,流露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注意集中、神情专注、活动持久,学习主动勤奋,刻苦努力,并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等。对于幼儿而言,这些学习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而是融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
在体验学习的场域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是否在参与,还要从幼儿的视角去观察他们有可能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应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支持幼儿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去发现知识。
3.幼儿健全人格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健全人格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具有健全人格的幼儿,表现为能够自我悦纳,接纳他人,生活乐观,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善解人意,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幼儿的人格特点都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培养。
二、让幼儿学习并适应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地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地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真正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最来自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最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的,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综合活动应该是最生活化的。
《纲要》指出,“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一)使幼儿成为生活的主体
教师应该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是生活的创造者与承担者。教师要力图使幼儿了解寻常小事中隐含的生存的大意义,引导幼儿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并给与幼儿适当的援助和指导。 (二)在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生活是对未知的挑战。即使有预想,但是究竟会发生什么还是难以预料的,因此,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经验与能力来应对,开创生活的能力就是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开创生活的能力包括应对常态事件的能力以及开创快乐而富有意义的生活的能力。
例如,新人园的幼儿,没有绘画基础,在美工区用彩笔作画比较困难,有的幼儿直接向老师示弱说“老师,我不会画,”专业化的教师会给他端来颜料,让他用手指蘸着颜料代替彩笔来画,孩子很感兴趣;而非专业化的老师一句“你真笨,”打击了他的积极性,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更不用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了。
(三)在生活常规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1.生活的自然性
真實的生活是幼儿最喜欢的生活,模拟真实生活的情景是培养幼儿良好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从儿童感兴趣的自然活动中取材,才能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尽其所能地表现和表达自我。比如,培养幼儿区域活动结束后整理玩具意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玩玩具后是否能自觉地去收拾玩具,还是需要经教师提醒后整理玩具等。
2.生活的日常性
尊重日常性意味着成人要善于从表面上看很平常的事件中解读出其蕴含的意义,并重视日常事件。例如,教师在日常中对幼儿冲突事件的处理,可以渗透各种教育。
3.丰富的情景性
幼儿每天的生活还蕴含着丰富的情境性。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不同的成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态。每一名幼儿都要面对其他伙伴,都要去思考此时此地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幼儿在生活中思考着、行动着,这就是生活。
如班级开展幼儿帮厨生活体验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择菜、揉馒头、制作面点,体验日常餐点的制作,感受活动的乐趣。当幼儿品尝劳动的果实时,会收获满足,身心愉悦。
三、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幼儿需要真实的生活
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效率,我们剥夺了儿童本真的生活,使儿童只是积累了一些没有脉络的经验,失去了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的能力。每个幼儿有其自身对生活的感受,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去关注每个幼儿独特的体验。
有经验的教师会与幼儿共同料理生活,设计并让幼儿参与生活环节,如晨间入园后值日生制作水果沙拉的活动,活动赋予值日生责任:从水果清洗、削皮、切块、拌沙拉、分享等过程,幼儿分工合作,任务目标明确,参与活动主动积极,有效互动。
(二)幼儿需要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1.幼儿喜欢像家一样的环境
分区隔设的区域环境,是最像家一样的环境,是幼儿最放松、最自如、最喜欢的去处。无论是角色游戏区还是建构区、美工区等,都是生活场景的直接再现,幼儿每天融入其中,扮演角色,模拟并扮演社会角色,感受社会分工,承担社会责任。
2.让幼儿在体验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了给幼儿提供各种体验机会,很多幼儿园尝试建设一些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厨房、木工坊、泥工坊等,甚至把小菜园和养殖场也搬了进来。把这些生产、生活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使幼儿园活动更趋多元化,而且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亲自尝试和探索去发现知识。在体验学习的场域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是否在参与,还要从幼儿的视角去观察他们有可能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应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支持幼儿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三)户外活动获得生活真体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自然的变化带给了幼儿好奇与梦想,教师带领幼儿走向自然,观察动植物及自然环境变化。如农历惊蛰那一天带孩子找蚂蚁,寻春天;秋天走进田地,刨花生,挖红薯,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大自然就是活课程,幼儿在自然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带给了幼儿成长的自信。
总之,人与人相互影响的方式有很多种,温和的、严厉的、舒缓的、激烈的,可是无论哪一种方式,我们都希望留在幼儿心中的是快乐而不是阴影。用温和取代严厉,用舒缓取代激烈,用奖励取代惩罚,这便是我们在幼儿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平等与尊重的原则。每个幼教工作者,都应深入落实《纲要》精神,注重生活教育内涵,关注幼儿日常言行,探索最佳教育手段,尊重幼儿学习主动权,让幼儿成长为一个爱生活、有自信、有能力的成功者。
关键词:生活教育;学习品质;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34-0031-02
生活教育理念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提倡儿童在做中学;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及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观点,生活教育理论得到幼教界的深刻认同。
我国明确将其作为教育要求纳入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应丰富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纲要》的生活教育观,着重强调了幼儿发展的规律性、潜能性、阶段性、自然性等问题。那么,作为幼儿园活动组织者的,幼儿行为观察者,幼儿教育的践行者,要以《纲要》为指导,深刻理解幼儿园生活教育的内涵,从日常生活点滴人手,将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使之更好地了解生活,认识世界,身心健康发展。
一、让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目的
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其现实的综合的表现就是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的首要工作,而让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更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目的。
(一)现实生活是幼儿存在的具体方式
幼儿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生活是幼儿存在的具体方式。幼儿生活活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现实。同样,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生活的质量,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够享受真正愉快、健康的生活。
幼儿拥有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学习社会交往技能,认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些都是现实生活所赋予幼儿学习存在的具体方式。
(二)了解幼儿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
每一名幼儿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在家庭、幼儿园及社区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据什么位置?幼儿拥有怎样的时间与空间来构成其生活圈?他们与哪些人接触?他们生活内容与质量如何?这是理解幼儿和设计课程的基本问题。
幼儿外显活动与言行是洞察其内心世界的窗口。生活的充实是每一名幼儿内心世界的充实。因此,保育的重心就是如何充实每一名幼儿的在园生活——了解幼儿生活的构造。
(三)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是衡量其发展的依据
1.幼儿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幼儿学习品质
《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学习品质单列出来,使学习品质的培养进入了主流教育视野。幼儿的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幼儿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持肯定的看法,学习时兴致高昂,流露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注意集中、神情专注、活动持久,学习主动勤奋,刻苦努力,并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等。对于幼儿而言,这些学习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而是融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
在体验学习的场域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是否在参与,还要从幼儿的视角去观察他们有可能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应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支持幼儿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去发现知识。
3.幼儿健全人格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健全人格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具有健全人格的幼儿,表现为能够自我悦纳,接纳他人,生活乐观,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善解人意,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幼儿的人格特点都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培养。
二、让幼儿学习并适应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地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地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真正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最来自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最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的,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综合活动应该是最生活化的。
《纲要》指出,“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一)使幼儿成为生活的主体
教师应该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是生活的创造者与承担者。教师要力图使幼儿了解寻常小事中隐含的生存的大意义,引导幼儿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并给与幼儿适当的援助和指导。 (二)在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生活是对未知的挑战。即使有预想,但是究竟会发生什么还是难以预料的,因此,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经验与能力来应对,开创生活的能力就是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开创生活的能力包括应对常态事件的能力以及开创快乐而富有意义的生活的能力。
例如,新人园的幼儿,没有绘画基础,在美工区用彩笔作画比较困难,有的幼儿直接向老师示弱说“老师,我不会画,”专业化的教师会给他端来颜料,让他用手指蘸着颜料代替彩笔来画,孩子很感兴趣;而非专业化的老师一句“你真笨,”打击了他的积极性,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更不用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了。
(三)在生活常规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1.生活的自然性
真實的生活是幼儿最喜欢的生活,模拟真实生活的情景是培养幼儿良好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从儿童感兴趣的自然活动中取材,才能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尽其所能地表现和表达自我。比如,培养幼儿区域活动结束后整理玩具意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玩玩具后是否能自觉地去收拾玩具,还是需要经教师提醒后整理玩具等。
2.生活的日常性
尊重日常性意味着成人要善于从表面上看很平常的事件中解读出其蕴含的意义,并重视日常事件。例如,教师在日常中对幼儿冲突事件的处理,可以渗透各种教育。
3.丰富的情景性
幼儿每天的生活还蕴含着丰富的情境性。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不同的成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态。每一名幼儿都要面对其他伙伴,都要去思考此时此地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幼儿在生活中思考着、行动着,这就是生活。
如班级开展幼儿帮厨生活体验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择菜、揉馒头、制作面点,体验日常餐点的制作,感受活动的乐趣。当幼儿品尝劳动的果实时,会收获满足,身心愉悦。
三、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幼儿需要真实的生活
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效率,我们剥夺了儿童本真的生活,使儿童只是积累了一些没有脉络的经验,失去了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的能力。每个幼儿有其自身对生活的感受,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去关注每个幼儿独特的体验。
有经验的教师会与幼儿共同料理生活,设计并让幼儿参与生活环节,如晨间入园后值日生制作水果沙拉的活动,活动赋予值日生责任:从水果清洗、削皮、切块、拌沙拉、分享等过程,幼儿分工合作,任务目标明确,参与活动主动积极,有效互动。
(二)幼儿需要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1.幼儿喜欢像家一样的环境
分区隔设的区域环境,是最像家一样的环境,是幼儿最放松、最自如、最喜欢的去处。无论是角色游戏区还是建构区、美工区等,都是生活场景的直接再现,幼儿每天融入其中,扮演角色,模拟并扮演社会角色,感受社会分工,承担社会责任。
2.让幼儿在体验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了给幼儿提供各种体验机会,很多幼儿园尝试建设一些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厨房、木工坊、泥工坊等,甚至把小菜园和养殖场也搬了进来。把这些生产、生活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使幼儿园活动更趋多元化,而且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亲自尝试和探索去发现知识。在体验学习的场域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是否在参与,还要从幼儿的视角去观察他们有可能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应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支持幼儿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三)户外活动获得生活真体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自然的变化带给了幼儿好奇与梦想,教师带领幼儿走向自然,观察动植物及自然环境变化。如农历惊蛰那一天带孩子找蚂蚁,寻春天;秋天走进田地,刨花生,挖红薯,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大自然就是活课程,幼儿在自然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带给了幼儿成长的自信。
总之,人与人相互影响的方式有很多种,温和的、严厉的、舒缓的、激烈的,可是无论哪一种方式,我们都希望留在幼儿心中的是快乐而不是阴影。用温和取代严厉,用舒缓取代激烈,用奖励取代惩罚,这便是我们在幼儿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平等与尊重的原则。每个幼教工作者,都应深入落实《纲要》精神,注重生活教育内涵,关注幼儿日常言行,探索最佳教育手段,尊重幼儿学习主动权,让幼儿成长为一个爱生活、有自信、有能力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