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对世界的理解是其对环境主动探索的结果,它随着年龄而发展。幼儿在科学方面的智能也更多地基于真实世界的经验。由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主要通过自身的感知、观察、操作等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不断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学习科学。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的科学探索活动旨在捕捉儿童辨别物体结构和模式,以及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兴趣的精彩瞬间。
一、播种惊奇的种子
1. 做一个善于发现的老师,给孩子一片能自由发展的天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成序发现放在西红柿上的白糖慢慢地不见了,他非常惊奇,马上就叫了起来:“老师,白糖不见了。”几个孩子立刻围了过来,“真的,白糖不见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的眼睛一亮:啊!这不正是一个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验并获得溶解知识的大好机会吗?“孩子们,快来看呀!”于是,我大声召集孩子们来到杨成序这里,观察白糖正在慢慢地溶解不见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叫着:“白糖不见了!”我马上抓住时机,问孩子们:“白糖到哪里去了?它怎么会不见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猜测着,一切活动都水到渠成。
2. 做一个乐于动手的老师,播种下孩子惊奇的种子
在猜测的基础上,我找来了白糖。同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比较中发现“溶解”现象,我又添加了泥土这一实验材料,指导孩子们做起了实验。“白糖和泥土在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听了我的提问,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分别把白糖和泥土放在水里,再用小棒搅拌,发现白糖在水里不见了,而泥土沉到了水底。至此,“溶解”这一现象已被孩子们认识和理解。对于这种观察探索,孩子们是异常的兴奋和投入。
二、培养记录的习惯
1. 尝试记录
在科学探究活动时,我们根据每一个活动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了一张张记录表,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记录活动前自己的猜想、探究时实验的结果等。
在上面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引导,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和齐全,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是非常科学完善。虽然已经开始记录,但方法不规范,缺乏分享与合作等。为了突显记录的作用,我又完善了实验材料、用具,这一次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盐、沙子、水、杯子和小棒。我把材料、用具摆在桌面上,又一次和孩子们进行实验。我告诉他们:上次的实验让我们发现白糖在水里看不见了,而泥土在水里面能看得见。今天,老师又准备了盐和沙子,请大家试一试能发现什么,并且请小朋友们把你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用“√”和“×”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孩子们把盐和沙子都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并得出结论以后,我才以小结的方式将科学的准确的答案介绍给孩子:盐在水里看不见了,而沙子放进水中,沉下去了。像盐放入水中不见这种现象,可以用个好听的词来表示,叫“溶解”,我们可以说“溶解在水中”;而像沙子放进水中后还可以看见,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它不易“溶解在水中”或“在水中沉淀了下来”。这和上次的实验很相似,在上一次关于白糖和泥土的实验中,白糖能“溶解在水中”,而泥土不易“溶解在水中”或“它在水中沉淀了下来”。
2. 改进记录方法
在接下来的“溶解”探究实验中,我只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实验材料——方糖。方糖它是易溶解于水的,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我为他们提供了冷水和热水,这就又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方糖是在冷水中溶解得快呢?还是在热水中溶解得快?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判断,然后再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在这一轮实验中,实验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操作也较简单,但是这种快和慢的实验用简单的“√”和“×”来记录,显然是无法把结果表达清楚的。因此在这一次实验中,我把孩子个性化的记录作为重点,让孩子充分发散思维,发展想象,让每个孩子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记录,并给每个孩子交流介绍自己记录的机会,让幼儿的思维、想象更上一个台阶。
这次的实验与上一次实验相比更有组织性,并且在有条不紊的情形下稳步进行的。孩子们将实验结果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溶解得快”的记录方法有飞机、火箭、多条线段等,而“溶解得慢”用自行车、人、一条线段等来表示。在实验的过程中,当我们要进行一个未知的实验时,我们都经过了猜测、设想并记录猜想结果,然后再经过探究证明并记录实验结果,孩子们从中受益匪浅。当我看着孩子们尚显稚嫩的记录时,我还是欣慰地笑了,孩子们更是珍惜自己的实验记录,常互相欣赏、交流,互相指出不足。
三、拓宽孩子的视野
1. 适时提供不同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感知更多
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我在盐和沙子的实验之后,又继续为孩子准备了面粉这一材料,让孩子观察探索:面粉在水中会溶解还是沉淀呢?孩子们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居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一部分孩子认为面粉能溶解于水中,因为面粉在水中看不见了;另一部分孩子却认为面粉不能溶解于水中,是因为面粉在水里能看得见。看来我们用搅拌、观察的简单实验已经无法让孩子们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了。因此,我又适时地为幼儿准备了过滤杯这一更为精密的实验仪器。在让孩子了解过滤杯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幼儿使用过滤杯进行再一次的实验。如果沙布上留下了面粉,则证明面粉在水中能看得见,它不易“溶解于水中”或“在水中沉淀了下来”;如果沙布上没有留下面粉,则证明面粉在水中看不见,它溶解了,而最终孩子们在使用过滤杯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面粉不易“溶解于水”或“它在水中沉淀了下来”。材料引领孩子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2. 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将实验延续到家庭
在孩子们了解了白糖、盐、泥土和沙子在水中是溶解或沉淀以后,我又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易溶解于水?像奶粉、咖啡、麦片等,它们在水中会怎么样呢?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猜想和结果。
第二天,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就向我汇报了完成作业的情况。我发现家长们不但积极参与了孩子的实验,还和孩子一起查询了许多关于溶解的资料以及其他物品在水中或溶解或沉淀的情况。我们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希望他们成才。而习惯培养的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孩子构建一种科学观与行为的约定。希望通过我们孜孜的探索,能为孩子明天的成功作好奠基。
(溧阳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一、播种惊奇的种子
1. 做一个善于发现的老师,给孩子一片能自由发展的天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成序发现放在西红柿上的白糖慢慢地不见了,他非常惊奇,马上就叫了起来:“老师,白糖不见了。”几个孩子立刻围了过来,“真的,白糖不见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的眼睛一亮:啊!这不正是一个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验并获得溶解知识的大好机会吗?“孩子们,快来看呀!”于是,我大声召集孩子们来到杨成序这里,观察白糖正在慢慢地溶解不见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叫着:“白糖不见了!”我马上抓住时机,问孩子们:“白糖到哪里去了?它怎么会不见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猜测着,一切活动都水到渠成。
2. 做一个乐于动手的老师,播种下孩子惊奇的种子
在猜测的基础上,我找来了白糖。同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比较中发现“溶解”现象,我又添加了泥土这一实验材料,指导孩子们做起了实验。“白糖和泥土在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听了我的提问,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分别把白糖和泥土放在水里,再用小棒搅拌,发现白糖在水里不见了,而泥土沉到了水底。至此,“溶解”这一现象已被孩子们认识和理解。对于这种观察探索,孩子们是异常的兴奋和投入。
二、培养记录的习惯
1. 尝试记录
在科学探究活动时,我们根据每一个活动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了一张张记录表,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记录活动前自己的猜想、探究时实验的结果等。
在上面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引导,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和齐全,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是非常科学完善。虽然已经开始记录,但方法不规范,缺乏分享与合作等。为了突显记录的作用,我又完善了实验材料、用具,这一次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盐、沙子、水、杯子和小棒。我把材料、用具摆在桌面上,又一次和孩子们进行实验。我告诉他们:上次的实验让我们发现白糖在水里看不见了,而泥土在水里面能看得见。今天,老师又准备了盐和沙子,请大家试一试能发现什么,并且请小朋友们把你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用“√”和“×”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孩子们把盐和沙子都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并得出结论以后,我才以小结的方式将科学的准确的答案介绍给孩子:盐在水里看不见了,而沙子放进水中,沉下去了。像盐放入水中不见这种现象,可以用个好听的词来表示,叫“溶解”,我们可以说“溶解在水中”;而像沙子放进水中后还可以看见,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它不易“溶解在水中”或“在水中沉淀了下来”。这和上次的实验很相似,在上一次关于白糖和泥土的实验中,白糖能“溶解在水中”,而泥土不易“溶解在水中”或“它在水中沉淀了下来”。
2. 改进记录方法
在接下来的“溶解”探究实验中,我只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实验材料——方糖。方糖它是易溶解于水的,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我为他们提供了冷水和热水,这就又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方糖是在冷水中溶解得快呢?还是在热水中溶解得快?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判断,然后再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在这一轮实验中,实验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操作也较简单,但是这种快和慢的实验用简单的“√”和“×”来记录,显然是无法把结果表达清楚的。因此在这一次实验中,我把孩子个性化的记录作为重点,让孩子充分发散思维,发展想象,让每个孩子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记录,并给每个孩子交流介绍自己记录的机会,让幼儿的思维、想象更上一个台阶。
这次的实验与上一次实验相比更有组织性,并且在有条不紊的情形下稳步进行的。孩子们将实验结果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溶解得快”的记录方法有飞机、火箭、多条线段等,而“溶解得慢”用自行车、人、一条线段等来表示。在实验的过程中,当我们要进行一个未知的实验时,我们都经过了猜测、设想并记录猜想结果,然后再经过探究证明并记录实验结果,孩子们从中受益匪浅。当我看着孩子们尚显稚嫩的记录时,我还是欣慰地笑了,孩子们更是珍惜自己的实验记录,常互相欣赏、交流,互相指出不足。
三、拓宽孩子的视野
1. 适时提供不同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感知更多
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我在盐和沙子的实验之后,又继续为孩子准备了面粉这一材料,让孩子观察探索:面粉在水中会溶解还是沉淀呢?孩子们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居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一部分孩子认为面粉能溶解于水中,因为面粉在水中看不见了;另一部分孩子却认为面粉不能溶解于水中,是因为面粉在水里能看得见。看来我们用搅拌、观察的简单实验已经无法让孩子们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了。因此,我又适时地为幼儿准备了过滤杯这一更为精密的实验仪器。在让孩子了解过滤杯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幼儿使用过滤杯进行再一次的实验。如果沙布上留下了面粉,则证明面粉在水中能看得见,它不易“溶解于水中”或“在水中沉淀了下来”;如果沙布上没有留下面粉,则证明面粉在水中看不见,它溶解了,而最终孩子们在使用过滤杯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面粉不易“溶解于水”或“它在水中沉淀了下来”。材料引领孩子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2. 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将实验延续到家庭
在孩子们了解了白糖、盐、泥土和沙子在水中是溶解或沉淀以后,我又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易溶解于水?像奶粉、咖啡、麦片等,它们在水中会怎么样呢?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猜想和结果。
第二天,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就向我汇报了完成作业的情况。我发现家长们不但积极参与了孩子的实验,还和孩子一起查询了许多关于溶解的资料以及其他物品在水中或溶解或沉淀的情况。我们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希望他们成才。而习惯培养的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孩子构建一种科学观与行为的约定。希望通过我们孜孜的探索,能为孩子明天的成功作好奠基。
(溧阳市实验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