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成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成长成才、加快基层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均应积极应对,共同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 基层就业 意义 现状 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几年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大招生,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飞速增加,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复杂。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的基层就业工作。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加快基层的建设步伐,从长远看,大学生基层就业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各地区的人才供求失衡,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区“无业可就”和基层或西部地区“有业不就”的困境。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其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平衡各地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基层就业,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仅可以砺炼人生、磨练意志,培养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联系群众的良好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而且可以熟悉国情、了解民情,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加快基层的建设步伐。
广大的基层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大学生去服务、建设和发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能够带去新的生机和活力,带去先进的技术、充足的知识及创新能力,缓解基层人才匮乏状况,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地大学生基层就业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大学生主动到基层就业仍然不多,并且无非是无奈选择和权益之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就业观念没有改变。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向往大城市、热衷公务员”的观念及“先择地,再择业”的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价值观念上,大学生和部分家长存在偏好城市的不良倾向,对到基层就业和发展缺乏正确认识。部分学生过分留恋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宁愿长期从事临时工作以等待很渺茫的高薪岗位的机会,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也阻碍了其自身发展。
(二)政府调控力度仍不足。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基层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在人文环境、娱乐生活上与城市更是无法相提并论。近年来,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虽然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仍有不足。
(三)高校教育与基层服务脱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指向存在问题,高校的培养跟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是脱节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没有考虑基层的需要,大学生所学技能不能在基层工作中得到应用。大学生一旦去了边远地区和基层,可能学非所用。此外,高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或生产的实践活动较少,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仍不能很好地了解国家、社会、基层的发展,导致毕业后仍需较长的适应期。
(四)社会舆论环境不成熟。
在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心目中,到基层就业,会感到很不光彩,甚至担心引来亲戚朋友的诧异和家长的反对。同时,不少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提供招聘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层面,还未真正涉及就业的内涵和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导航,还未营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增强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但仍需进一步细化,如在人事关系代理、创业优惠、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公务员录用等方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二)转换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无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使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使他们认识到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舆论宣传,唱响基层就业的主旋律。
学校、教育部门及社会舆论媒体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的良好契机,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宣传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同时,让大学生了解到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面临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了解到基层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结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Z].中办发[2005]18号.
[2]关银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1):5-8.
[3]彭小孟,肖池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128-129.
[4]代洪甫.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机制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1):186-189.
[5]周海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84-85.
[6]刘敏玲.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J].社会学,2010,(4):106-107.
关键词: 大学生 基层就业 意义 现状 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几年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大招生,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飞速增加,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复杂。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的基层就业工作。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加快基层的建设步伐,从长远看,大学生基层就业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各地区的人才供求失衡,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区“无业可就”和基层或西部地区“有业不就”的困境。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其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平衡各地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基层就业,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仅可以砺炼人生、磨练意志,培养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联系群众的良好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而且可以熟悉国情、了解民情,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加快基层的建设步伐。
广大的基层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大学生去服务、建设和发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能够带去新的生机和活力,带去先进的技术、充足的知识及创新能力,缓解基层人才匮乏状况,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地大学生基层就业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大学生主动到基层就业仍然不多,并且无非是无奈选择和权益之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就业观念没有改变。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向往大城市、热衷公务员”的观念及“先择地,再择业”的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价值观念上,大学生和部分家长存在偏好城市的不良倾向,对到基层就业和发展缺乏正确认识。部分学生过分留恋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宁愿长期从事临时工作以等待很渺茫的高薪岗位的机会,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也阻碍了其自身发展。
(二)政府调控力度仍不足。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基层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在人文环境、娱乐生活上与城市更是无法相提并论。近年来,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虽然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仍有不足。
(三)高校教育与基层服务脱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指向存在问题,高校的培养跟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是脱节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没有考虑基层的需要,大学生所学技能不能在基层工作中得到应用。大学生一旦去了边远地区和基层,可能学非所用。此外,高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或生产的实践活动较少,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仍不能很好地了解国家、社会、基层的发展,导致毕业后仍需较长的适应期。
(四)社会舆论环境不成熟。
在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心目中,到基层就业,会感到很不光彩,甚至担心引来亲戚朋友的诧异和家长的反对。同时,不少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提供招聘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层面,还未真正涉及就业的内涵和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导航,还未营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增强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但仍需进一步细化,如在人事关系代理、创业优惠、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公务员录用等方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二)转换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无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使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使他们认识到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舆论宣传,唱响基层就业的主旋律。
学校、教育部门及社会舆论媒体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的良好契机,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宣传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同时,让大学生了解到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面临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了解到基层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结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Z].中办发[2005]18号.
[2]关银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1):5-8.
[3]彭小孟,肖池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128-129.
[4]代洪甫.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机制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1):186-189.
[5]周海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84-85.
[6]刘敏玲.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J].社会学,2010,(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