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带给每位教师全新的理念,同时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学习方式,新型的课堂模式……
一、把搜集信息的任务交给学生
1、搜集图片资料,更好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
打开语文教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诸如《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类写景的美文,课文语言清新、流畅。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当教师把搜集图片资料的光荣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会想方设法,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当一幅幅美景展现在眼前,带给他们视觉上的直观享受,学生在惊叹之余,圆满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感也随之而来。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多了一份自信。
2、搜集文字资料,更好地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孙中山破陋习》这类描写人物的课文,在教材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学习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了解与人物有关的介绍和故事,通过阅读,他们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股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二、把质疑问难的勇气送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不会质疑,不敢质疑,也就谈不上主动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教学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质疑问难”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金子》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活跃,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孕育而生:“金子”指什么?彼得找到的“真金”又指什么?彼得实现梦想,获得成功的秘诀在哪里?……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从表面走向深入。
三、把大胆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说:“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脚步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主阵地”中辛勤耕耘,大声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1、“我能行,我来说。”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欣喜地看到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听到学生充满自信的表达。“你能行,你来说”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尊重,而“我能行,我来说”则是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后者更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这样对自己说,并且这样做的话,我们的课堂气氛会永不沉闷,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2、“有遗漏,我补充。”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习需要被激起,思维火花被点燃。当认真倾听了身边伙伴精彩的发言后,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也会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当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头脑中生成时,“老师,我想要补充某某的问题”这句话便脱口而出,一吐为快后,随之而来的是敬佩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那份喜悦和骄傲是无法形容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学生不再是静静的听众,而是参与活动的主人。
3、“遇困难,找人帮。”
学生在学习中时常会碰到“拦路虎”,教师无须常常挺身而出,可以让他请小手早已举得高高的朋友来帮忙,一个不行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在互帮互助中,问题得以圆满的解决,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以体现。这样,我们的课堂定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四、把合作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采用“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如果一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换个学生再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为止。这种看似启发式的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无威胁”的课堂氛围,此时,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伴。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启发、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五、把享受评价的过程让给学生
评价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外,还应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学生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重建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充满灵性的生命活力,把“学习主体” 、“学习主人”该拥有的一切权利还给孩子们……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蚕种场小学、双庄中心小学 江苏】
一、把搜集信息的任务交给学生
1、搜集图片资料,更好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
打开语文教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诸如《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类写景的美文,课文语言清新、流畅。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当教师把搜集图片资料的光荣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会想方设法,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当一幅幅美景展现在眼前,带给他们视觉上的直观享受,学生在惊叹之余,圆满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感也随之而来。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多了一份自信。
2、搜集文字资料,更好地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孙中山破陋习》这类描写人物的课文,在教材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学习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了解与人物有关的介绍和故事,通过阅读,他们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股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二、把质疑问难的勇气送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不会质疑,不敢质疑,也就谈不上主动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教学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质疑问难”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金子》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活跃,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孕育而生:“金子”指什么?彼得找到的“真金”又指什么?彼得实现梦想,获得成功的秘诀在哪里?……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从表面走向深入。
三、把大胆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说:“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脚步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主阵地”中辛勤耕耘,大声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1、“我能行,我来说。”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欣喜地看到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听到学生充满自信的表达。“你能行,你来说”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尊重,而“我能行,我来说”则是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后者更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这样对自己说,并且这样做的话,我们的课堂气氛会永不沉闷,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2、“有遗漏,我补充。”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习需要被激起,思维火花被点燃。当认真倾听了身边伙伴精彩的发言后,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也会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当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头脑中生成时,“老师,我想要补充某某的问题”这句话便脱口而出,一吐为快后,随之而来的是敬佩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那份喜悦和骄傲是无法形容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学生不再是静静的听众,而是参与活动的主人。
3、“遇困难,找人帮。”
学生在学习中时常会碰到“拦路虎”,教师无须常常挺身而出,可以让他请小手早已举得高高的朋友来帮忙,一个不行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在互帮互助中,问题得以圆满的解决,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以体现。这样,我们的课堂定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四、把合作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采用“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如果一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换个学生再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为止。这种看似启发式的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无威胁”的课堂氛围,此时,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伴。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启发、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五、把享受评价的过程让给学生
评价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外,还应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学生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重建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充满灵性的生命活力,把“学习主体” 、“学习主人”该拥有的一切权利还给孩子们……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蚕种场小学、双庄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