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散居少数民族体质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武陵山区散居少数民族体质状况,随机抽取该地区2500名20~59岁散居少数民族居民体质测试样本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同时随机抽取2500名同年龄段聚居少数民族居民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武陵山区散居少数民族居民除腰围、血压等体质监测指标之外,其它机能指标均低于聚居少数民族居民及全国均值。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加大对该地区的体质监测力度与频度,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加强体质健康认识与宣传工作,加大运动场地建设力度,积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习惯。
  关键词: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散居;成年;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4.2;G804.49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由于历史上各民族之间长期的迁徙流动、相互融合,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或者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但没有实行区域自治,这部分少数民族称之为散居少数民族\[1\]。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民族的稳定与团结、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包括散居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事业,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教育、经济、权利权益保障的研究已较为深入,遗憾的是,目前有关散居少数民族居民体质及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却较为鲜见。体质健康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了解当前散居少数民族居民体质状况显得重要而且迫切\[2\]。
  武陵山区是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主要栖居地。2011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3\]。本文对武陵山区散、聚居少数民族居民体质展开研究,旨在反映散居少数民族的体质现状,探讨散居与聚居少数民族、散居少数民族与全国国民体质均值之间的差异及成因,为落实国家对武陵山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及决策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和长阳自治县除外)、湖南省怀化市、重庆市奉节县、贵州省六盘水市各民族乡散居少数民族20~59岁居民为主要对象,对该地区国民体质监测的原始有效数据通过excel表分类汇总,并随机抽取2500人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同时,随机抽取该地区聚居少数民族2500人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散居少数民族男性1347人,女性1153人,聚居少数民族男性1386人,女性1114人。
  利用收集、整理的数据,对武陵山区同一年龄段散居与聚居少数民族之间身体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腰围等;身体机能指标,如脉搏、血压、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指标,如台阶指数、握力、坐位体前屈、纵跳、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俯卧撑(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等进行对比研究。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对抽取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及样本平均数t 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散居少数民族身体形态指标研究
  1.身高指标。由表1可知,散居少数民族与聚居少数民族男、女性居民之间的身体形态基本相似,身高在20~2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男性、女性最大平均高度分别为168.3cm与157.8cm,低于2010年体育总局发布的全国男、女性平均身高峰值171.1cm和159.0cm\[4\]。此现象可能与人体遗传基因及地域有关\[5\]28。
  2.体重指标。散居少数民族男、女性体重指标分别在40~44、35~39岁年龄段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散居少数民族与聚居女性体重特征相似,均在50~54岁年龄段出现体重平均峰值,男性则在45~49岁出现体重平均值峰值,比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重平均值略轻,其原因主要与该地区平均身高指标、体脂含量等相关,数据同时显示,腰围在45~49岁年龄段出现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这预示着肥胖的风险增加\[6\]。
  3.胸围指标。从表1可知,20~59岁相同性别散居与聚居少数民族居民胸围总体相似(P>0.05)。其中,男性胸围在40~44岁年龄段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且均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2,这可能与男性在进入中年后身体基础代谢率下降、体重增加、机体遗传性、体脂含量相关\[7\]219。表1数据同时显示:散居、聚居少数民族女性分别在30~34、25~29岁年龄段出现非常显著增加(P<0.01),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所处边远贫困地区、机体营养健康水平、中年期的基础代谢水平等相关\[8\]。
  4.身体其他形态指标。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男、女性腰围与胸围指标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基本一致。其中,聚居少数民族男性腰围指标均值水平总体高于散居少数民族,女性腰围指标则低于散居少数民族,这主要与机体体脂含量及锻炼有关。
  (二)散居少数民族身体机能指标研究
  1.安静时脉搏指标。由表2可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安静时脉搏指标略高于全国均值水平,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总体趋势为35~44年龄段达到波峰再缓慢下降,这与刘少英和万志强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认为安静时脉搏总体呈“反弓形”\[9\]。
  2.肺活量、台阶指数指标。由表2可知,肺活量作为反映身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指标,在20~24岁年龄段,聚居与散居少数民族肺活量平均数差值达到663.2ml,且聚居少数民族肺活量明显大于散居少数民族(P<0.01)。数据同时表明:聚居少数民族台阶指数明显大于散居少数民族(P<0.05),说明聚居少数民族相比散居少数民族具备更好的心血管功能,拥有较强的有氧耐力水平\[10\]。
  结合表1可知,虽然在身高、体重等指标方面散居少数民族略强于聚居少数民族,但是与体重、体表面积相关的肺活量指标却与之相反,其原因可能与体育锻炼、机体体脂含量相关。   3.血压指标。由表3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加,少数民族居民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会出现明显升高(P<0.01),散居少数民族血压的峰值出现在55~59岁年龄段;同一年龄段散居与聚居少数民族居民血压无明显区别(P>0.05),其平均指标均低于全国均值水平,表明其患有高血压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这与Galobardes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认为经济、社会地位、生活节奏与高血压呈负相关一致\[11\]。
  (三)散居少数民族身体素质指标研究
  1.坐位体前屈指标。坐位体前屈指标主要反映人体柔韧素质水平。由表3可知,其最大峰值年龄段为20~24岁,散居少数民族男、女子平均峰值分别为6.9cm、7.3cm,其机能水平远远低于全国男、女子均值8.7 cm、10.1cm的水平,与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同一组别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明显下降(P<0.01),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运动设施配套有限、自我锻炼与社会指导方面得不到保障有关\[12\]。
  2.纵跳指标。纵跳是反映机体无氧功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表3数据显示:机体无氧功率在20~2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大而显著性下降(P<0.01),这主要与纵跳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氧功率相关,而无氧功率的大小与肌肉力量呈正相关,与克服机体自身重量呈负相关。
  3.俯卧撑、1分钟仰卧起坐指标。俯卧撑反映的是男性上肢带肌群力量,主要为胸大肌和肱三头肌,还包括三角肌前束、前锯肌等;1分钟仰卧起坐则反映女性腰腹部肌群力量。表3数据显示两项身体素质指标均在20~2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之后随年龄增长出现显著下降(P<0.01);散居少数民族男性居民俯卧撑指标明显大于聚居少数民族(P<0.05),其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散居少数民族居民体脂含量较低,且武陵山区散居少数民族居民大多为农民有关(其上肢肌肉可因体力劳动得到一定程度提高)\[13\]。表3数据同时显示,散居少数民族女性1分钟仰卧起坐指标则明显低于聚居少数民族(P<0.01),这可能与锻炼意识、条件、习惯密切相关\[14\]。
  4.选择反应时指标。选择反应时反映机体灵敏素质,由表3可知:散居少数民族男、女性平衡性明显低于聚居少数民族群体(P<0.01),且低于全国均值。
  5.闭眼单脚站立指标。闭眼单脚站立指标反映机体平衡素质,表3 显示,其在20~2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并随着年龄增加明显下降(P<0.01),这与平衡素质的影响因素,如年龄、肌肉力量、身体重心、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运动训练水平等相关。对比全国均值可知:散居少数民族平衡能力最弱,聚居少数民族最强(P<0.01)。这一现象令人担忧:随着机体平衡能力的下降,因跌倒造成的骨折现象也会增多\[15\]。
  6.握力与背力指标。握力与背力是反映人体前臂肌群、背部肌肉力量的重要指标。从表3可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握力与背力指标均在35~3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呈现散居少数民族<全国平均值<聚居少数民族,且散居与聚居少数民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背力指标则显示: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全国平均值,表明散居少数民族背部肌肉力量有待加强,提示出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风险增加\[16\]。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已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已成为了高
广东外贸出口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广东国内生产总值、技术进步、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广东外贸进口总额等都是影响广东出口的主要因素。根据广东1987-20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的社会稳定事关中国社会稳定大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充分加强和认识农村文
针对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建筑装饰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30701  作者简介:王春娟(1978-),女,河南省洛阳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1YJC810033);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141b016)摘要:农民利益表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尹浩(1983-),男,安徽省界首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博士生,长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研究;  吴恒同(1973-),男,河南省信阳市人,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讲师,主要从事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40048);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SKP
可压缩烧结材料变形时体积发生变化,塑性理论只能建立在质量不变条件之上,金属塑性力学理论范畴的初等解析法、滑移线法、有限元法以及上限分析法为求解不同状况下的可压缩烧
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硕士生其本科毕业设计《丝瓜络-表象、认知、衍生》获2013年湖北省优秀毕业设计奖《
卢梭的“自然美”思想丰赡深邃,精远宏阔。从美育目标、理念、重点三个层面梳理了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将其教育特点归纳为整体性、平民性、情感性和自然性,并着重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