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通过读人物传记、查相关史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理性思考、相互交流,更好地感悟优秀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和精神风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生命教育
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渐定型,他们对世界、人生都可能有了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他们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生活;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当是很乐意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通过读人物传记、查相关史料、理性思考、相互交流,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优秀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和精神风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划自己美好的未来,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角度,还是从时代呼唤生命教育的角度,都是势在必行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首先,加强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自杀、杀人、校园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生命不但属于自己,更属于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加强生命教育是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历史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知情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生命的完整性;历史新课程把教学重点由教师转向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历史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教育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进行。作为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
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学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着眼,为历史课程设定了教学的总体目标,它给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当然不能靠生搬硬套地提出理论,而让学生从对历史人物的学习中用心体会,自然感染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的人生经历等无不对学生有所启迪,给学生以借鉴和指导。如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东西方先哲;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邓世昌、张自忠等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詹天佑、牛顿、爱因斯坦等卓越的科学家……同时教材也记录了许多违民心民意,逆历史潮流的反面角色,如战争恶魔希特勒、墨索里尼;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专制独裁、草菅人命的夏桀、商纣、查理一世……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比优秀人物与反面角色的成长历程和主要事迹,辩证地认识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行为,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为什么有些会成为万人景仰的英杰,而有些则成为千夫所指的败类?这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这样,学生们学到的才是“有补于时,有益于世”的知识。人物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三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和灵魂,如果教师教学理念不更新,就好比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改革就可能流于形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广大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比较、鉴别和创新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能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学理念。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很重要;二是通过具体的问题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生命教育应从历史教师自身开始。历史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理念,往往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但令人忧心的是,我们的一些同行同样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同样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理念。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许多反生命的教育方式,如对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冷眼相待,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等等。正是少数同行不尊重生命的行为,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灵摧残,而且给其他同学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的意识在学生心中荡然无存,一些学生甚至模仿个别老师的行为无故伤害其他同学。
对教师而言,历史课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场所。对学生而言,历史课堂是其探究知识、发展智慧与养育人性的殿堂。但长期以来,历史课堂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传统的历史课堂是学生苦读苦学的场所,死读死学的场所,是为分数激烈竞争的战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
因此,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命形象,始终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控制个人的负面情绪,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就会润物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在中外教育史中历来就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领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的历史进程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其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更应该重视这一点。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理应在历史教育中不断渗透生命意识,把历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理念认真贯彻在平时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发展历史的学习,不仅获得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获得生命教育的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
[5]王雄.历史观念的沉淀、冲突与建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2).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生命教育
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渐定型,他们对世界、人生都可能有了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他们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生活;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当是很乐意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通过读人物传记、查相关史料、理性思考、相互交流,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优秀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和精神风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划自己美好的未来,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角度,还是从时代呼唤生命教育的角度,都是势在必行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首先,加强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自杀、杀人、校园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生命不但属于自己,更属于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加强生命教育是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历史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知情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生命的完整性;历史新课程把教学重点由教师转向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历史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教育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进行。作为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
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学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着眼,为历史课程设定了教学的总体目标,它给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当然不能靠生搬硬套地提出理论,而让学生从对历史人物的学习中用心体会,自然感染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的人生经历等无不对学生有所启迪,给学生以借鉴和指导。如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东西方先哲;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邓世昌、张自忠等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詹天佑、牛顿、爱因斯坦等卓越的科学家……同时教材也记录了许多违民心民意,逆历史潮流的反面角色,如战争恶魔希特勒、墨索里尼;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专制独裁、草菅人命的夏桀、商纣、查理一世……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比优秀人物与反面角色的成长历程和主要事迹,辩证地认识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行为,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为什么有些会成为万人景仰的英杰,而有些则成为千夫所指的败类?这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这样,学生们学到的才是“有补于时,有益于世”的知识。人物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三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和灵魂,如果教师教学理念不更新,就好比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改革就可能流于形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广大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比较、鉴别和创新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能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学理念。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很重要;二是通过具体的问题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生命教育应从历史教师自身开始。历史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理念,往往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但令人忧心的是,我们的一些同行同样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同样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理念。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许多反生命的教育方式,如对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冷眼相待,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等等。正是少数同行不尊重生命的行为,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灵摧残,而且给其他同学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的意识在学生心中荡然无存,一些学生甚至模仿个别老师的行为无故伤害其他同学。
对教师而言,历史课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场所。对学生而言,历史课堂是其探究知识、发展智慧与养育人性的殿堂。但长期以来,历史课堂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传统的历史课堂是学生苦读苦学的场所,死读死学的场所,是为分数激烈竞争的战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
因此,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命形象,始终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控制个人的负面情绪,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就会润物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在中外教育史中历来就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领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的历史进程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其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更应该重视这一点。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理应在历史教育中不断渗透生命意识,把历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理念认真贯彻在平时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发展历史的学习,不仅获得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获得生命教育的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
[5]王雄.历史观念的沉淀、冲突与建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