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通过近几年的九年级数学教学,作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简述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 九年级数学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作为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这种压力不是来自自身的知识水平,也不是来自学校的升学压力,而是来自自身对教学的一种责任。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九年级七班和十班。九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尤为重要。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共有90人,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从前两次的练考来看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并没有自觉将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讲过的题仍然出错的学生不在少数。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中间力量相对薄弱,几乎没有中等生,中转优工作困难重重。有的学生基础很差,上课时神情恍惚,脑子一片空白,眼睛看着你,眉头紧锁,一提问却什么都不知道。简单的基础知识也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以上是我所了解的两个班级的现状。
二、问题解决
根据班级的现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应该先备好课。不论你对教材多么熟悉,如果哪节课不做准备的话,那么这节课肯定是枯燥乏味,学生接受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主要是研究教材的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性质,等等。要逐字逐句推敲,抓住本质属性的关键词、句,搞清其间的逻辑结构,对于这些内容应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看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使自己对所讲的教材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
研究教材的系统性,就是要研究教材中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当前的内容和前面教材、后面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本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系统中来分析,充分理解其在本节内容的地位、作用。
(2)确定重点、难点。
不论一节课,还是一个单元或一章的教材都有重点、难点。因为基础知识很多,不可能同样重要,有主要的、次要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确定教材的重点,主要从其应用较广,是否是本段教材的枢纽,是否是后面教材的基础等多方面着手。
确定教材的难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知识由旧到新,要用新观点、新方法来研究,而学生掌握新观点、新方法要有一个过程。例如,由具体数字到抽象文字;由常量到变量;平面到空间等过渡;(2)知识本身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如方差的定义;(3)知识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如算术根的定义;(4)知识内部结构复杂,而学生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差。如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等是教学中的难点。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教一节课,教学目标必须明确,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为这一目标的完成而努力。一切教学方法、手段都应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课后还要认真检查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4)了解学生,指导学法。
备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了解学生,课就备不好。因此在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和选配例题与习题时,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能够进行实质的、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更好。在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这一过程中,要求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有任何保留。这样才能将我们整个备课组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这样学生对题目只有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3.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地去实践。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另外,我平时上课总喜欢将一个问题或一个习题讲得非常明白,生怕学生不理解,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过程。这样当试卷灵活多变时,特别是遇到操作、找规律等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
4.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合适的坡度,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5.及时讲评作业和试卷。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业讲评是批改作业的延续,高质量的作业讲评,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
试卷讲评要及时。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可使学生马上更正错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加深掌握深度。
(二)学生方面
1.学会听课。
学生学得好,不是谁教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得好。这说明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听讲,学生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养成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就不容易走神,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一个学生能够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也必然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2.问题不过保质期。
给每个疑难问题注明生产日期。很简单,练习册不会的题,试卷上不会的(前提是自己要真正思考后不会)记上日期,问题要在24小时内得到解决。
当然说着简单,具体实施很困难。这就需要平时多与学生交流,经常督促让学生将解决问题作为每一天最重要的事去做。
3.正确对待错题集。
一般每次考试出错的题目,多数同学都要专门写到错题本上,有些人是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写到上面,下面写上自己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对比性不太强,建议用下边这样的格式:
左边:试卷上自己最初的做法,右边:自己重做的最标准答案。
然后在这个题目下边写出自己做题时出错的原因,不是简单地写上粗心大意,应写:步骤是否合理,答题习惯是否得当,并且标明自己改进的方法。
4.试卷答题优化方法。
整体上安排要坚持“两先两后”。(1)先看后做,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有的同学便急急忙忙“偷偷”做题,加重自己的心理紧张程度,就有可能影响发挥,而正确的做法就是应是先查看试卷,摸清“题情”。对题型和难度作总体了解,在头脑中寻找解决这部分题的知识内容。(2)先易后难,部分学生善“钻研”,先做难题,无功后返,以致该得的分没得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总分较低。
要求选择题灵活做,填空题仔细做。选择题一定坚持“小题小做”原则,采用间接、直接、特殊值代入法、排除法等各种方法,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提高解题效率。中档题认真做,高档题分解做。中档题一般学生都能做,主要缺点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以对这类题要仔细审题,减少纰漏;高档题也不过是低档题的综合与叠加,所以只要分解开了,就会变成许多简单的问题,这样去分析、解题,就能尽可能得分。
5.进行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定时定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题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答题的规范要求、关键步骤的书写等。初三学生每周要做到一大一小两次限时训练,其时也就是练考;同时每天都要保持一定量的训练,比如交送作业当堂完成;只有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考试时才能发挥出优异水平。特别对于解答题每一步要言之有理,而不能凭感觉。
以上是我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一次系统总结,并不具有普遍性,也还不够成熟,有很多地方还值得商榷。在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第一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九年级数学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作为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这种压力不是来自自身的知识水平,也不是来自学校的升学压力,而是来自自身对教学的一种责任。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九年级七班和十班。九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尤为重要。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共有90人,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从前两次的练考来看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并没有自觉将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讲过的题仍然出错的学生不在少数。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中间力量相对薄弱,几乎没有中等生,中转优工作困难重重。有的学生基础很差,上课时神情恍惚,脑子一片空白,眼睛看着你,眉头紧锁,一提问却什么都不知道。简单的基础知识也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以上是我所了解的两个班级的现状。
二、问题解决
根据班级的现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应该先备好课。不论你对教材多么熟悉,如果哪节课不做准备的话,那么这节课肯定是枯燥乏味,学生接受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主要是研究教材的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性质,等等。要逐字逐句推敲,抓住本质属性的关键词、句,搞清其间的逻辑结构,对于这些内容应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看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使自己对所讲的教材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
研究教材的系统性,就是要研究教材中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当前的内容和前面教材、后面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本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系统中来分析,充分理解其在本节内容的地位、作用。
(2)确定重点、难点。
不论一节课,还是一个单元或一章的教材都有重点、难点。因为基础知识很多,不可能同样重要,有主要的、次要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确定教材的重点,主要从其应用较广,是否是本段教材的枢纽,是否是后面教材的基础等多方面着手。
确定教材的难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知识由旧到新,要用新观点、新方法来研究,而学生掌握新观点、新方法要有一个过程。例如,由具体数字到抽象文字;由常量到变量;平面到空间等过渡;(2)知识本身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如方差的定义;(3)知识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如算术根的定义;(4)知识内部结构复杂,而学生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差。如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等是教学中的难点。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教一节课,教学目标必须明确,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为这一目标的完成而努力。一切教学方法、手段都应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课后还要认真检查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4)了解学生,指导学法。
备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了解学生,课就备不好。因此在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和选配例题与习题时,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能够进行实质的、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更好。在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这一过程中,要求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有任何保留。这样才能将我们整个备课组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这样学生对题目只有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3.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地去实践。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另外,我平时上课总喜欢将一个问题或一个习题讲得非常明白,生怕学生不理解,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过程。这样当试卷灵活多变时,特别是遇到操作、找规律等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
4.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合适的坡度,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5.及时讲评作业和试卷。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业讲评是批改作业的延续,高质量的作业讲评,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
试卷讲评要及时。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可使学生马上更正错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加深掌握深度。
(二)学生方面
1.学会听课。
学生学得好,不是谁教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得好。这说明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听讲,学生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养成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就不容易走神,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一个学生能够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也必然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2.问题不过保质期。
给每个疑难问题注明生产日期。很简单,练习册不会的题,试卷上不会的(前提是自己要真正思考后不会)记上日期,问题要在24小时内得到解决。
当然说着简单,具体实施很困难。这就需要平时多与学生交流,经常督促让学生将解决问题作为每一天最重要的事去做。
3.正确对待错题集。
一般每次考试出错的题目,多数同学都要专门写到错题本上,有些人是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写到上面,下面写上自己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对比性不太强,建议用下边这样的格式:
左边:试卷上自己最初的做法,右边:自己重做的最标准答案。
然后在这个题目下边写出自己做题时出错的原因,不是简单地写上粗心大意,应写:步骤是否合理,答题习惯是否得当,并且标明自己改进的方法。
4.试卷答题优化方法。
整体上安排要坚持“两先两后”。(1)先看后做,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有的同学便急急忙忙“偷偷”做题,加重自己的心理紧张程度,就有可能影响发挥,而正确的做法就是应是先查看试卷,摸清“题情”。对题型和难度作总体了解,在头脑中寻找解决这部分题的知识内容。(2)先易后难,部分学生善“钻研”,先做难题,无功后返,以致该得的分没得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总分较低。
要求选择题灵活做,填空题仔细做。选择题一定坚持“小题小做”原则,采用间接、直接、特殊值代入法、排除法等各种方法,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提高解题效率。中档题认真做,高档题分解做。中档题一般学生都能做,主要缺点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以对这类题要仔细审题,减少纰漏;高档题也不过是低档题的综合与叠加,所以只要分解开了,就会变成许多简单的问题,这样去分析、解题,就能尽可能得分。
5.进行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定时定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题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答题的规范要求、关键步骤的书写等。初三学生每周要做到一大一小两次限时训练,其时也就是练考;同时每天都要保持一定量的训练,比如交送作业当堂完成;只有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考试时才能发挥出优异水平。特别对于解答题每一步要言之有理,而不能凭感觉。
以上是我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一次系统总结,并不具有普遍性,也还不够成熟,有很多地方还值得商榷。在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第一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