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把幼儿探索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中,它保证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的情感态度和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对现实的世界、生活非常兴奋和惊奇,每天都会有许多疑问产生。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教师应该不断提升科学素养,鼓励和带领孩子们亲自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实验,通过做、玩、看,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和变化,得出简单的科学概念,激发求知欲,也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一、实验意识——利用自然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它的形、声、色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观察对象,一旦发现,随时组织观察,提升幼儿实验意识。
如我带幼儿饭后散步时,突然,一个小朋友喊叫着:“老师,这儿有两条蚯蚓!”别的幼儿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有的用手捉、有的用脚碰碰。我抓住时机,和幼儿一起观察蚯蚓的外形,讨论了蚯蚓的本领。我在蚯蚓前面放了木块,让幼儿观察蚯蚓遇到障碍有什么反应?又把它放在半亮的盒子里,让幼儿观察它爬向哪里;然后我又在盒子里装上土,浇上水,发现蚯蚓都向湿土中爬……。教师可以经常大自然中这些随机现象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意识。
二、实验材料——源自生活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已有经验的状况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究的兴趣、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幼儿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小实验时,所考虑的实验材料应来源于生活,使幼儿的探究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并能在生活中持续探究,以有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
如科学小实验“黄豆浮上来啦”,材料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黄豆、柠檬酸水、小苏打,幼儿非常熟悉,这就激发幼儿的直接兴趣;同时操作要求简单易做,幼儿只需往柠檬酸水中加入小苏打,泡泡就会围在黄豆身上,慢慢就会浮起来。如小实验“玩玩变变”中,教师以醋、碘酒等为主要实验材料,醋遇苏打粉会变出“会冒泡的水”,用醋浸泡鹌鹑蛋会变出“蓝色的画”,用碘酒涂抹地瓜雕刻的“小人”会变出“蓝色小人”等。这些小实验的主要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因此他们倍感亲切,不仅敢大胆操作,而且惊讶于这些日常用品能产生那么多有趣的变化,探索兴趣油然而生。许多幼儿回到家中还准备同样的材料,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因此来自生活的实验材料有助于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促使他们建构新经验。
三、实验内容——来自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说明幼儿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教师所设计的科学实验必须尊重儿童兴趣。
如我在科学探索区投放水与其他各种物品后,幼儿很感兴趣,经常围在水盆周围玩沉浮游戏,于是我们随即生成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从个体的小群体活动转为全班活动后,幼儿兴趣更浓。在教师有步骤地点拨下,幼儿将日常生活中找来的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铁块、瓦片、石头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并且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兴趣引领孩子在科学探索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既获得了知识经验,又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四、实验过程——坚持记录
记录就是幼儿把自己的实验步骤、结果和示意图记录下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有挑战的工作,但在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重新整合了自己的科学概念,提高了科学认识,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得到肯定的想法加以比较。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每次实验都必须提供适宜的记录表。
比如菜籽发芽的过程,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张记录表:
孩子们就通过数字及画画来记录菜籽的每天变化:第一天幼儿在记录本上写个“1”,然后在下面画了一个盆子,盆子里有白色的棉花絮,还有波浪一样的线条,表示水,再在棉花上画了几个小黑点,表示菜籽;第二天,写个“2”,菜籽没有变化,依照第一天的画法;第三天,写个“3”,有3粒菜籽露出一点小芽,则在前面画法的基础上,画上三粒有小芽的菜籽……当有人参观时,他们就会拿着记录本自豪地讲解发芽的全过程。
这样的记录不仅跟踪了孩子们的科学实验整个过程,更培养了孩子们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用这样的方法我们保留好每次实验活动的记载,使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实验的轨迹,促使他们科学知识的长进。
五、实验教师——提升学习
“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广泛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的特点都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渗透性学习的能力。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受教育对象是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有着广泛兴趣,易于接受事物的幼儿,所以,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应树立整合的课程观,并具有相应的渗透式学习的能力,善于挖掘其他课程领域中外露或内隐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教育因素,为科学教育能有机地融合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提供条件,并以此为纽带架起互通的桥梁,使课程结构的网络体系更趋严密有序。教师还要有善于接受新东西的开放态度、独立思考的精神,做到传授知识不惟教材,评价幼儿不惟常规,判断是非不惟权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引导、启发幼儿关注生活,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实科学教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实验活动,就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要引导孩子多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保持他们持久强烈的好奇、探索欲望,进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 江苏】
一、实验意识——利用自然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它的形、声、色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观察对象,一旦发现,随时组织观察,提升幼儿实验意识。
如我带幼儿饭后散步时,突然,一个小朋友喊叫着:“老师,这儿有两条蚯蚓!”别的幼儿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有的用手捉、有的用脚碰碰。我抓住时机,和幼儿一起观察蚯蚓的外形,讨论了蚯蚓的本领。我在蚯蚓前面放了木块,让幼儿观察蚯蚓遇到障碍有什么反应?又把它放在半亮的盒子里,让幼儿观察它爬向哪里;然后我又在盒子里装上土,浇上水,发现蚯蚓都向湿土中爬……。教师可以经常大自然中这些随机现象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意识。
二、实验材料——源自生活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已有经验的状况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究的兴趣、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幼儿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小实验时,所考虑的实验材料应来源于生活,使幼儿的探究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并能在生活中持续探究,以有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
如科学小实验“黄豆浮上来啦”,材料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黄豆、柠檬酸水、小苏打,幼儿非常熟悉,这就激发幼儿的直接兴趣;同时操作要求简单易做,幼儿只需往柠檬酸水中加入小苏打,泡泡就会围在黄豆身上,慢慢就会浮起来。如小实验“玩玩变变”中,教师以醋、碘酒等为主要实验材料,醋遇苏打粉会变出“会冒泡的水”,用醋浸泡鹌鹑蛋会变出“蓝色的画”,用碘酒涂抹地瓜雕刻的“小人”会变出“蓝色小人”等。这些小实验的主要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因此他们倍感亲切,不仅敢大胆操作,而且惊讶于这些日常用品能产生那么多有趣的变化,探索兴趣油然而生。许多幼儿回到家中还准备同样的材料,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因此来自生活的实验材料有助于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促使他们建构新经验。
三、实验内容——来自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说明幼儿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教师所设计的科学实验必须尊重儿童兴趣。
如我在科学探索区投放水与其他各种物品后,幼儿很感兴趣,经常围在水盆周围玩沉浮游戏,于是我们随即生成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从个体的小群体活动转为全班活动后,幼儿兴趣更浓。在教师有步骤地点拨下,幼儿将日常生活中找来的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铁块、瓦片、石头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并且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兴趣引领孩子在科学探索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既获得了知识经验,又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四、实验过程——坚持记录
记录就是幼儿把自己的实验步骤、结果和示意图记录下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有挑战的工作,但在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重新整合了自己的科学概念,提高了科学认识,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得到肯定的想法加以比较。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每次实验都必须提供适宜的记录表。
比如菜籽发芽的过程,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张记录表:
孩子们就通过数字及画画来记录菜籽的每天变化:第一天幼儿在记录本上写个“1”,然后在下面画了一个盆子,盆子里有白色的棉花絮,还有波浪一样的线条,表示水,再在棉花上画了几个小黑点,表示菜籽;第二天,写个“2”,菜籽没有变化,依照第一天的画法;第三天,写个“3”,有3粒菜籽露出一点小芽,则在前面画法的基础上,画上三粒有小芽的菜籽……当有人参观时,他们就会拿着记录本自豪地讲解发芽的全过程。
这样的记录不仅跟踪了孩子们的科学实验整个过程,更培养了孩子们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用这样的方法我们保留好每次实验活动的记载,使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实验的轨迹,促使他们科学知识的长进。
五、实验教师——提升学习
“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广泛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的特点都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渗透性学习的能力。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受教育对象是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有着广泛兴趣,易于接受事物的幼儿,所以,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应树立整合的课程观,并具有相应的渗透式学习的能力,善于挖掘其他课程领域中外露或内隐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教育因素,为科学教育能有机地融合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提供条件,并以此为纽带架起互通的桥梁,使课程结构的网络体系更趋严密有序。教师还要有善于接受新东西的开放态度、独立思考的精神,做到传授知识不惟教材,评价幼儿不惟常规,判断是非不惟权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引导、启发幼儿关注生活,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实科学教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实验活动,就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要引导孩子多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保持他们持久强烈的好奇、探索欲望,进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