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未来,学校如何迈向教育治理现代化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ongshan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
  孙先亮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青岛二中教育集团总校长
  李   碧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小学(集团)校长
  研讨嘉宾
  潘亦宁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温开明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杨   龙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南校校长
  张   莉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道尔顿新华公学校长
  焦广良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校长
  崔   永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教学校长
  孙   宁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副校长
  赵金波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薛端斌   广东省深圳市螺岭教育集团总校长,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潘春波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集团学校校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目标。标准化、低维度的教育已无法适应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迈开新步,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如何迈向教育治理现代化。
  议题一:多方联动,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潘春波:实行多方联动,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厘清四方面内容。一是明晰学校发展边界,这是治理的核心;二是传承民族精神,这是治理的根本;三是发展高阶思维、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是治理的关键;四是顺应新时代特征,这是治理发展的基础。如何通过多方联动推进治理?遵循“让视野更宽,与世界更近”的办学理念,我们从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了探索。
  描绘共同生命愿景。我们一直倡导“集体观”,致力于打造“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发展促师生个体成长。“师生生命共同体”是学校“宽教育”哲学的真实场景——从基于知识走向基于关系,从专业发展走向生活浸润,学生和教师相互陪伴、共同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信息流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家校合作共育从三方关系走向“家校管理四维模式”,让教师和家长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使家校更加和谐。
  变革真实学习方式。当下“物化”的教育缺少了对心灵的呵护,“役化”的教育遮蔽了对人生的追求,“矮化”的教育忽视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唯有发现式的探索,才能带来深刻的生命体验。“发现课程”通过自我探索发现和共同精神历险,让师生拥有完整的生命视角、生动的生命体验、深刻的生命内涵和向上的生命姿态。我们以“发现课程”为设计方向,启动了“问题速學、目标导学、沟通助学、运用创学”四步课堂的实践,在学生解决问题、协同合作和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学生维权中心”制定维权清单,包括学习问题、伙伴沟通、生活问题和其他维权四大类,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师生关系。
  实施多元人文课程。课程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核心,我们重视“乔哈里课程”的建设,进行了九年一贯制的六大类课程建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构建起系统化的人文课程。在落实基础课程的同时,落地开展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强调细化目标、优化课堂、精准训练,要求学生主动研题、研考、研教、研评。以“发现单”为教学抓手,制定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细目,构建多重结构与思维,最终实现减负增效、科学评价、主体发展与整体提升。拓展课程强调探究延伸,其中“发现课”创设了“五点模式”,即点拨难点、点准重点、点通联系点、点醒育人价值、点评学生精彩,让学校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杨龙:2007年,我们在考核学校体教结合的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工作由谁牵头?怎么完成?我们对照考核指标,经调研后商定,由学校协调校内外资源共同完成。因此,基于问题导向的“特色指导中心”应运而生。
  学校共设四个“特色指导中心”,每个中心都由1名校级领导、1名中层干部、1名学科骨干教师和若干名校内外专业人士组成。四个指导中心以项目为引领,以拳头项目带动本领域特色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为中心的运行提供保障。
  我们从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出发,依托“特色指导中心”,探索了九年一贯制的“整分结合管理模式”,落实了“竞聘制、任期制、评议制”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实施了学校干部直接分管年级组、教研组的“扁平化管理”,加强了年级组六方共同参与的“自治制管理”。同时,确定了三级家委会的“两推一直选”制度,鼓励家长积极地、有组织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资源调配方面,除“家校结合”外,我们还建立了“企校共建”“社校共建”“校校联合”等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特色指导中心”为学校治理带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特色发展。首先,我校通过四个“特色指导中心”,培养了一批专业与特长兼顾的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为他们搭建起成长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我们从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设计,从组织效能与管理制度等方面推进发展,从自我完善与行动跟进等方面评估反思,现已在艺术、体育、科技和外语等方面形成优势,支撑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体会到:校长要学会放权,让师生有动力,让项目组成员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才能助推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小组要勇于创新、统筹规划,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赵金波:工业时代的学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想让学校发展得更好,就要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打造智慧高效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主人。借助智慧终端和信息化平台,我们打造出“四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堂。所谓“四学”,即以学习任务单“导学、独学”,以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互学、助学”,以教师精讲“引学、解学”,以评价检测“评学、督学”。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智慧课堂研究中心,集思广益,为Pad课堂的探索实践搭建平台。“数学错题本”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加强了教学过程动态管理,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建设云校,让教师工作更便捷,家校沟通更顺畅。我们引进了网络阅卷与成绩管理系统,实现了考试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在减轻教师工作量、提高阅卷质量的同时,还能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薄弱区,清楚地了解学生成绩的横纵对比,从而进行阶段性反思,这为教师应对高考改革开辟了新途径。此外,向家长开放云课堂,可以让家长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室摄像头与云技术的结合,让班主任可以随时随处掌握班级情况,为班级管理提供保障。
  运用成熟先进的办公系统和运作模式,让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有序。我们引进的亿方云办公软件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访问和共享,并发起线上任务协作。通过校园微官网发布信息,促进了政策的上通下达。钉钉作为新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行政事务处理效率。亿方云与微官网等智慧平台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浪费,加强了合作与管理,切实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合理配置现代化手段,让师生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在教室采用电子班牌系统,把师生上课考勤、教师值班考勤、德育和家校互通结合起来,实现了楼层、年级、班级的分控管理。如此一来,学生放学、吃饭、集合时可以“错峰”打铃。这种人性化、智能化的教务管理,安全、快捷、高效。此外,学生使用校园一卡通可以用餐、购物、借阅、签到、打电话等,完善了校园内运营机制。
  如今,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智慧之风吹遍了整个校园,新的教育手段在实践中成效显著。
  议题二:从“管理”到“治理”
  ◎张莉:“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从管理走向治理、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作为一所定位于基础教育国际化探索、培养能够融入世界并创造未来的人才的创新型学校,我们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让学校成为共生共荣的融合社区。管理与治理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实施主体的不同。管理的主体相对单一,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能参与到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中,使学校成为大社区,每个个体或集体都能发挥功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我校除了学校章程和基本制度,更多是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形成的“公约”和“契约”。《教学常规公约》来自教师团队,《学生行为公约》由学生充分讨论形成,CIL融合型课程体系来自学校内部及学校与家长团队的共同碰撞,各学科单元学习契约则由师生双方共同订立,学生选择个性化学习目标和任务,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奖惩措施。
  从“层级森严”走向“多元协同”,让矩阵式组织结构点燃团队热情。在学校内部组織机构中,中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而是由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混龄学院院长构成的治理矩阵,他们分别在学术、团队建设、全人塑造等方面具有决策权和执行力,真正践行“让能听见炮响的人做决策”。而校务行政部、安全物业部、家长服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和课程建设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学生成长中心、ESL教学中心则为学校核心矩阵提供智慧服务、支援和保障。在网格化、扁平化的内部治理体系中,资源被充分利用,教师获得了自主发展,学生收获了个性化的课程与规划,“每一个孩子都独特、每一个孩子都卓越”的办学理念得以真正地体现。
  从“被动接受”走向“成果共享”,让利益相关方彼此赋能、相互成就。我们常说,治理是为了“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教育成果最大化,需要学校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主动作为、共享共担。学校采用“购买课程使用权”的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即由教师组织研发的课程资源,经审核后向教师支付费用才可开设,课程所有权仍归教师。如此一来,教师不再把研发课程看作“任务”,而是当作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同时,如果家长群体中有优秀教学资源,我们也向家长购买研发课程,打造无边界的资源库,形成彼此赋能、相互成就的学校治理体系。
  从“管理”走向“治理”,走出的是教师的自信、学生的自主、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发展,也走出了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
  ◎孙宁:与传统管理不同,治理更强调价值共识、意义和共商关系。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先是治理哲学、治理思维的现代化。
  以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内部治理改革为例,在党建方面,我校实行“一核两翼三融合”模式,即围绕“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党内监督”这一核心,以“莲花文化育廉政素养”和“七微一体化党建+”为两翼,把党建与学校管理融合、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融合、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不断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在民主参与监督上,我校完善了工会、教代会和家委会“三会”机制,对于职务评聘办法、收入分配方案等与教职工利益相关的决策,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应提交家长委员会征求意见,不断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此外,我校还建立了“十大微服务实践团”,关注学生发展,优化教育环境,推动党员与教师队伍建设同向合力。
  在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上,通过建立“三个学院”激发内部动力——
  教师发展研究院通过“问卷+培训+实践+反思”师德师风长效监督机制、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有机衔接机制,以及研究和实施教师梯队发展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学校出资组办的“优秀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着眼“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三个产出”,即把研究院建设成一支投身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并不断产生学术思想和实践突破的队伍,一个集获取信息、开展项目、展示成果、展现价值等功能于一身的平台,并力争在研究院平台上改善生态、创新实践、培养人才。   领导力学院致力于提升教育治理人才的现代化意识和能力,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培养力度。通过深化管理协同、资源协同、课程协同、项目协同,抓住法治、分权、共治三个关键点,实现教育链、资源链、创新链的融合。建立横向校自治、纵向各学术委员会引领的格局,以信息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从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数据决策、精准决策和智慧决策。
  未来传媒学院加强了媒介宣传与舆论引导,以应对非常时期的教育治理,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全媒体时代的教育治理,需要适时关注舆情,让舆情参与治理。
  ◎潘亦宁:现代学校治理的核心在于激发内部活力,让教职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要达此目的,首先要转变思想,让行政团队从“管理者”变成“服务员”。
  变管为治,核心是改变学校的基本运行方式。要打破权力过分集中,将权责下放。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做,教师能做的事校长不做。我经常和行政人员强调要保护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大家有思考和做事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学会倾听和鼓励,通过沟通达成共识,鼓励教师有所作为。为了保证权力和责任能够真正下放,我们从制度上也进行了改革。除了设立学校发展部、课程教学部、学生发展部和学校服务部四个职能部门外,还在每个年级设立了两个年级主任岗位,年级主任要同时兼任课程教学部和学生发展部的副主任。分权、分层管理的同时,也能全面地对教育教学情况和师生发展需求进行把控。
  变管为治,需要减轻教师负担,鼓励教师自我发展。之前,我们每周都开一次行政会、一次全校教师会、一次班主任会和一次备课组长会。去年,有教师提出,学校会议占用了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认真研究,行政会依然为每周一次,全校教师会、班主任会和备课组长会都改成两周一次。当然,只简单地减少会议次数并不等同于高效治理,还需要将工作任务制定得更有针对性。例如:单周召开班主任会、双周召开备课组长会,没有会的那一周,学生发展部和课程教学部分别组织人员对部分教师进行督导帮扶;全校教师会也变成以集体学习为主,安排事务性工作的时间被严格限制。如此一来,会议时间减少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同时,我们提倡“自主管理,终身学习”,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校定期举办“青台大讲堂”,经常邀请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或邀请校外专家做讲座,为教师拓宽自主发展的路径。
  ◎薛端斌:从“管理”到“治理”,就是要变管理为服务、变封闭为开放、变知识为素养,真正实现扁平化、民主化和自主性。我们在“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新生活”理念的指引下,重构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围绕新生活教育展开了系列实践。
  对权责边界进行明确定位,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内部结构。在推进新生活教育试验的过程中,通过专家研讨论证和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诊断,我们对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行改革,将传统内设三处两室撤并为“四个中心”,不仅实现了扁平化管理,还增强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执行力。新生活教育“五大行动”成为推动学校常态工作、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此外,在年级治理上,实施校级领导负责的“双级长模式”,全方位服务不同学段的师生群体;在班级治理上,实施以班主任为核心的“1+N”模式,使家长、科任教师、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经过八年的探索,我校现已形成“四个中心”内部治理结构、“四个委员会”决策咨询体系、“四个代表大会”民主参与平台,营造出师生、家校共治共管的新生态,充分发挥了各方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唤醒管理对象的内在发展需求,形成自组织模式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我们始终以章程建设为引领,通过梳理、完善、规范现有制度,实施系列教师关爱行动和生活建设行动。依托各类成长共同体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教师的自觉自治、专业发展搭建无边界平台,引导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能手、教育研究的高手、引领学生成长的导师。在学生发展方面,通过少先队代表大会、家长代表大会和班级“1+N”管理模式,以及持续推进的“共育、共建、共享”课程,激发学生自治创新、鼓励家长自主参与,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随着新生活教育联盟的成立,新生活教育试验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探出新路子,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崔永:过去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教学治理必须要以“管理”为主,但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抽烟酗酒的情况屡禁不止,校园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早恋人数更是逐年增加,教学成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学校的管理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培养是否到位。
  首先,要改变教师“管理”的模式,教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治”的因素。“治理”不仅是教师管理学生,也是学生帮助教师管理学生,这样双向开放的教育模式,为师生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为了解学生对学校管理方式的感受,我们收集了许多学生的意见和看法。结果显示,原本的管理体系是以教师的认知为出发点构建的,一些规定未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导致学生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完成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样的管理规定是亟须更改乃至废除的。强调“治”的管理方式,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只靠坐在会议室里讨论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需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力求做到“以學生管理学生为主,以老师管理学生为辅”。
  其次,改革切忌匆忙、从众,学校发展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探索学校发展路径、提升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可以先在试点班级初步实践,保证所制定的管理条例符合本校师生的需求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管理办法需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基础是什么、核心动力是什么,这些内容都需要详细构思、草拟执行方案和备用方案,然后再付诸实践。
  最后,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管理办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大胆改革的同时更要小心谨慎。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体现“治”的原则,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优秀品格为目的进行管理,学校也要以务实、求真的态度推行管理规则。   议题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温开明: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要求。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以自然教育为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然、自由、自主的成长,培养其自信心、好奇心、仁爱心、自主性、创造性。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我们做了如下实践:
  树德正身,立品致行。我校坚持“用人以才,度人以德”的用人原则,着力进行师德师风教育,让教师领会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师德要求等文化内涵;创新学生德育方法,通过班队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丰富精神内涵。
  文化铸魂,凝心聚力。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我校始终恪守“顺木致性,各尽其能”的教育理念,践行“树德树人、立志立业”的校训,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一流的品牌学校”为奋斗目标,打造文化育人的环境,使学校朝着规范化、特色化、个性化、人文化的现代化名校方向发展。
  制度为纲,强化落实。我校对各项制度实行动态建设。首先,引导全体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排查反馈,如教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分部门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整改,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形成管理制度汇编,指导学校常规工作。
  精细管理,提升效能。立足校情,营造“学校真抓、老师真干、学生真学”的精细局面,推动学校登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精细化管理要求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从而形成系统的流程。
  教学固本,纲举目张。完善培养培训规划,形成体系,努力抓好校本研修、名师培育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实施“青蓝工程”、研修培训、自学反思、课题带动、献课赛课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把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潜力。
  特色办学,全面育人。我校着眼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发展的目标,开设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手工、管乐队、主持人训练、机器人小组等实践课,支持学生的特长发展,力争在艺术、体育、科技教育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学校治理的现代化要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我校以自然教育为基,优化内部治理,把学生的成长、成人,教师的成才、成“家”以及学校的成功、成名有机结合,谋求三者协调发展。
  ◎焦广良:现代化治理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发展中,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尊重、依靠、服务和成就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助推学生个性发展、多元成才。
  尊重教师就要服务教师。校长要提醒自己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强化“校长为师生服务,教师为学生和家长服务,后勤为教学一线服务”三个服务意识,引导全校干部去除“官本位”思想,主动转变角色,做全体师生忠实的服务者。
  尊重教师就要成就教师。职业尊严来自专业实力,发展是教师的基本需求。为给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和实现价值的舞台,我校组织了班主任论坛、备课组长论坛和年轻教师论坛等,让教师相互交流、共促成长。此外,举办靶向命题、讲题等大赛,引领教师对新高考进行深入研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和技能,在学术和专业领域有所成长。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领学生健康、快樂、全面发展。开展活动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特长。蔡元培说:“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拥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的敏捷和骆驼般的精神。”我们对学生校园生活总的要求是 :“动起来,活起来,快乐求知,高效学习”。
  当学生满怀梦想踏入校园,教师要全心全意地爱护学生、培养学生、包容学生。我希望教师和学生回忆起学校生活时,感觉是美好的、快乐的、丰富多彩的,这也是我校追求“和谐发展,精益求精”的意义。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出版的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次第开展起来。其旨在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发展经济。就其对学校的德育价值而言,虽有专家呼吁要充分利用,但学校因中、高考的压力而视核心知识教育为第一要务,因而往往不予重视。尽管学校也承担着国家所赋予的对学生德育的义务,但因为上述的原因常常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如何做到核心知识教育和德育两不误,笔者认为以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为桥梁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优化家校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怕写,教师难教,作文评改更是难上难。传统的习作评改存在形式单一,评改流程闭塞,不能有效反馈等现象。习作评改应变单向为多向评价,让学生开展自改和互改,建构一个由学生、教师组成的多元化评改体系,发挥学生的作用,让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好。  那么如今学生习作应该如何改,特别是对习作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评改他们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喜欢阅读,对一个孩子来说,他拥有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自学能力,阅读让他能从书中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和多种多样的人生价值观。所以说让孩子爱阅读、会阅读是一种受益终生的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但现在这个现代信息媒体发达的今天,许多孩子迷上了看电视、玩电脑,对文本阅读兴趣缺乏。如何让孩子爱阅读,成了令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  一、阅读要从幼年开始  读书,与其说是
期刊
新《纲要》为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从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树立的一种现代保教观念,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现代理念。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对幼儿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
期刊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我国教育的文章,大多不乏贬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竟然连一个能荣获诺贝尔奖的人都没有。”“德国考试题目主要是锻炼人的独立思维能力,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中国洗脑教育抹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是随时可以重新回顾的,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的思想与世界观,却是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一天天地形成、发展、积累、变化和完善的。”  在家访中,一位学生的妈妈说:我们的孩子真苦啊,整天
期刊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上新课前的自主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前,如果学生对课文没有进行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就十分被动,很茫然,当然,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如果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并且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见解和一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必然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对于老师的教学问题也能很快作出反应,课堂的效率也会提高。而预习的直接承载者就是语文预习作业。由此,
期刊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是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写作水平普遍比城市中小学低,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教学效率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也是农村中小学生亟盼解决的问题。  由于学生害怕作文,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普遍有如下现
期刊
我的成长历程主要从新课改说起,实施新课改已十年,我认为新课改的十年是我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十年,是校本科研伴我成长的十年,是校本科研为课改服务的十年。我这十年来的成长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识校本科研,在学习研究中成长  课改初始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改变,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类问题,我开始尝试用科研的方法,在上级科研部门的引领下,在学校的指导下
期刊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只有加强教学管理,才能提升教学成效,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管理面临很多问题:教育功利思想严重,重成绩轻育人;教学内容侧重知识传授,弱化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批判精神等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滞后……对此,需要校长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有效运行。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多位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