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智能素质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ons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种智能素质的培养过程是一个螺旋式渐进的过程,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一、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通过观察,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现代心理学把观察力视为智能的门户和源泉。据研究,人的大脑获得的信息,来自视觉的占85%,来自听觉的占11%,来自触觉和嗅觉的占4%。可见,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1.语言文字的观察。如观察字词的读音含义、用法、句式的特点等。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全文仅130个字,但如果不了解这百十来个词的含义,特别是“知、愠、罔、殆、谓、耻、下、识、焉、善”等古今词义不同的含义,就没办法了解这十则语录的中心。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最容易读错的就是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如《论语十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知也”的“知”字,应读“zhì”而不读“zhī”;在《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前一句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而后句则意为“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两种读法,词义理解却大相径庭。讲《桃花源记》,讲“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就要求学生掌握“妻子”和“绝境”两个古今异义词;讲《陋室铭》中对“何陋之有”一句,就要求学生掌握“之”字的用法和认识宾语前置句的格式。学习《湖心亭看雪》时,遇到“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的理解,就可以联系《口技》中“群响毕绝”的“绝”,《三峡》中“哀转久绝”的“绝”,这几处都当“消失”讲。通过归纳整理,学生就能把零散的知识“珠子”化为牢固的知识“网络”。这样,指导学生悉心观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洞察力。
  2.章法的观察。如观察文章的前后照应、线索脉络、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情况。就线索来说,记叙文可观察其人物线索、景物线索、事件发展线索、时间发展线索、地点变化线索等,议论文可观察其论证过程等。还可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显示段落层次的各种语言标志来,找出段落层次间衔接的词句来。
  如《故乡》,就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顺序,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山市》一文,则以时间为序,层次井然地描写了山市由生到灭的美丽景色,构成一个多层面的山市变幻过程。教学时,可抓住山市出现的过程这一脉络进行观察理解:(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3)高潮阶段:危楼出现。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抓住标志性时间的词语及山市的出现过程进行讲析,就把文章的重点难点弄清楚了。
  3.课文内容的观察。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所写的事物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进行观察,如对记叙文、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观察、景物的观察、事件发展情况的观察等。说明文中所说明的现象、器具、物品的观察等。观察人物的如讲《故乡》中的闰土,可提示学生观察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裂开,像是松树皮”),让学生透过感性认识去意会闰土生活的变化。教学《范进中举》时,可引导学生观察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语言、态度的变化,让学生透过纸背去认识胡屠户前倨后恭,判若两人的市侩嘴脸的本质。总之,要启发学生,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课文中所写的各种人物,使自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语言文字、章法结构、课文内容,实质上是带领学生读懂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阅读时的书面观察力,并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打下智力基础。
  
  二、培养记忆力
  
  现代心理学把记忆力比喻为智能的仓库。记忆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基础条件。培养记忆力可从四方面进行。
  1.抓住空间的发展顺序、地点的转换进行记忆。例如《故宫博物院》就可抓住“从天安门往里走……就是午门的前面”——“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后三宫)”——“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神武门……景山”等这些发展变化的地点,理解课文是怎样逐一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及布局的。
  2.抓住事情的发展线索进行记忆。如《皇帝的新装》就可按故事的引子——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的线索进行记忆。记住了这些要素,就记住了这篇童话的故事梗概。
  3.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标志性词语进行记忆。如《山市》中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构成了一条经线,贯穿全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了这些标志时间的词语,就理解了山市由出现到变化以至消失的变幻过程。
  4.记住人物、地点。当出现一个人物或一个地点时,可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活动,看看地点有没有变化。经常这么练,学生的记忆力就会逐渐增强。
  
  三、培养思维力
  
  1.创设情境,培养思维力。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能的核心,人们通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智能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如,教学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知和体会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意境美呢?除了让学生多读,多体会语言美以外,我觉得还应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首先,我启发学生对冰封雪飘的冬景进行联想和描绘,进而以配乐的形式,富有激情地朗读了课文,目的是为学习课文创设美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1)老舍是北京人,他为什么喜欢“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为什么那么强烈地吸引了老舍?(2)老舍怎样向我们介绍“济南的冬天”呢?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着济南冬天“温晴”特点,很快地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为主所描绘的济南的“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三幅画面。然后我又启发他们:“三幅画面分别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认为是“明丽、恬静、舒适、清新、美好”。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要求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三幅画面合为一幅大画面,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展画面。结果,学生情绪非常高涨,思维也活跃起来。济南的城、山、水被学生赋予更美妙的色彩,更深远的意境。
  2.以读促写,训练思维力。初中语文课本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就是结合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题。如七年级的《在山的那一边》后面的第三题是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八年级《喂——出来》一文里有一道续写小说结尾的训练题,《音乐的巨人贝多芬》有一道仿写题。像这种结合阅读与写作的训练题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教师如能把这些训练题灵活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学生无活可说的尴尬,大大的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与兴趣。
  
  四、培养想象力
  
  现代心理学把想象力比喻为智力的翅膀。人们通过想象力的发挥,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想象力的强弱,是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区分线。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可从两个方面去进行。
  1.通过朗读诱发学生的想象。如教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通过声音的描绘,读出富有春天特色景物的色彩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读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的质感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照着”)读出春天的气息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
  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读出春天的声音来(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读出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闹的气氛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先启发学生想象,而后朗读,又通过朗读诱发学生更进一步地想象。不单要在脑里出现有色彩的景物的表像,而且要想象出那种气息、味儿、音乐、气氛等,如像亲见其景,亲闻其味,亲聆其声,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并在想象中产生欣喜而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古代诗词,单靠字面语言的朗读还不易激发起学生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进行启发性描述,诱发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并尽可能地进入其境界。如教《天净沙
其他文献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中职Flash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笔者一直思考的的问题.继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后,一种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教学策略——项目教学法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并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应用尝试.一、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尽
目的探讨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36例(42眼)粘连性小瞳孔自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不分离虹膜后粘连,利用拦截劈裂法乳化
一、活动情境的设计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如何进行情境教学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要重点思考的,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多年来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相比,不少教师对其教学思想了解不充分,还处于观望阶段,并未切实地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走走过场,以课时压力大、教学内容多为理由,不舍得腾出课堂时间为学生设置阅读情境。事实上,花时间去创设情境并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反而是给学生营
普通高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培养出的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能力,难以达到新闻媒体的要求,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探索研究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完全课堂化
目的:探讨预装型注入式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9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预状型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只
数学是一门理性概念比较强的学科,它的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数学时常感单调、枯燥、乏味,普遍存在严重的厌学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数学改革和学习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乐学精神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倡导快乐学习,优化数学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对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
<正> Aim: To examine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seudoexfolia-tion syndrome in a sample Japanese population. Methods: In 1998, a cross-sectional community
<正>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也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体裁,但是在近六七十年来,人们对这种文体的研究,同任何其他体裁的文学相比要少,一度几乎有被禁锢的趋势。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