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知道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
2.规范操作。规范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保障。众所周知,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
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组员进行记录,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整理数据,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
4.汇报交流。汇报交流可以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上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在实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呈现。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三、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
四、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喜欢的一门课。因为科学课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们对“真刀实枪”搞科学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因此,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不是所有的同学的能力都很强的,在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表达和总结的能力也很差。老师要特别关注他们,不能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看客,等着别人的结论,坐享其成,教师也要让他们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给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
五、善用多媒体,使实验课更生动有效
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科学实验课也不再在“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里大讲科学了。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六、择优选用实验器材
在实验器材的选用上,要从操作的误差性、可靠性、易观察性和安全性几方面进行择优。要善于使用代用品和辅助品来增大现象的明显程度,提高成功率。同时要把实验中需要具备的操作能力先分解并在课前分别练习,还要让学生在实验前验知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探究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大家深究。
一、精心设计,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知道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
2.规范操作。规范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保障。众所周知,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
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组员进行记录,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整理数据,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
4.汇报交流。汇报交流可以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上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在实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呈现。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三、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
四、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喜欢的一门课。因为科学课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们对“真刀实枪”搞科学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因此,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不是所有的同学的能力都很强的,在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表达和总结的能力也很差。老师要特别关注他们,不能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看客,等着别人的结论,坐享其成,教师也要让他们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给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
五、善用多媒体,使实验课更生动有效
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科学实验课也不再在“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里大讲科学了。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六、择优选用实验器材
在实验器材的选用上,要从操作的误差性、可靠性、易观察性和安全性几方面进行择优。要善于使用代用品和辅助品来增大现象的明显程度,提高成功率。同时要把实验中需要具备的操作能力先分解并在课前分别练习,还要让学生在实验前验知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探究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大家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