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厌恶教师的“满堂灌”,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学科这部大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其中的问题和规律,甚至参与其中,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追求,他们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并且怎么同他们的问题进行苦斗。为了完成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求知,以求得最佳;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加强:
一、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
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的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首先设计学习提纲: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如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②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③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代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④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二、认真聆听、仔细观察
即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既定教学目标迈进。比如,在学习“赵州桥”时,对它的设计方案为什么是“扁弧形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这里涉及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学习物理课程,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用一根直木条,将两端固定,让学生向上放物体,然后再将这根木条弯曲成弧形,再向上放物体,将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看哪根木条的上面承载的东西多,也就是重量大。再进 一步解释涉及到的力学方面的道理。
在学生自主做和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临机处置,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错误就加以启发、引导、纠正。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即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怎样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上是一种字句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对知识需要的行为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
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也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此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确定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亦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时,应把重点放在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开发上,而不是对历史事件的介绍和线索的归纳上。
例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红军长征的过程,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以下问题:“红军为何要长征”、“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是如何变化的”、“如何评价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反围剿和长征中的作用”等。教材中主要介绍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鉴于教材中课后练习题比较简单,教师可布置“红二十五军是怎样长征的”一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完成。如此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问题的提出可大可小,可以是具体的,单凭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就可以完成;也可以是一个课题,可组织课题小组在课后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完成。问题的提出,既可由教师提出又可由学生提出。可以沿着由具体问题到大的课题、由老师提问到学生提问的途径逐渐摸索,最终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起来。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不管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提出,答案都尽量由学生去完成。无论是具体问题还是大的课题,是在课堂上回答还是在课后完成,都牵扯到一个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问题。而资料的搜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又可以是实物资料;既可从图书馆、资料室检查,又可从博物馆,还可搜索网络,下载复制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在搜集过程中,教师要对资料搜集的途径和方法予以指导,以增强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性。
其次,要培养学生整理史料的能力。历史是真实的,史学是严谨的,并非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史料。材料收集好后,还有一个辨别真伪、综合归纳的过程。在学生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可能有用的史料很少,为此,我专门搞了小讲座,介绍史料与材料的区别以及史料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完成课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与表达能力
由学生回答或完成的问题,都涉及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论从史出”,这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历史学习也是这样,既要言之有理,又要言之有据。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则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指导历史学习和读书方法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导”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就是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要获得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变成金子的石头。
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指导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
1.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主要内容、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2.读课文
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在阅读课文时,一是要让学生注意课文内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二是要学生把课文中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三是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写读书题目的提纲、某个题目的提纲、整篇课文的提纲。另外还可利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字里行间写些批注。
3.读地图、插图
新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读图,首先要识图,即识别地图的类别,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
4.读年表
历史年表是形成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上记忆历史年代,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
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的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首先设计学习提纲: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如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②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③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代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④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二、认真聆听、仔细观察
即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既定教学目标迈进。比如,在学习“赵州桥”时,对它的设计方案为什么是“扁弧形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这里涉及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学习物理课程,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用一根直木条,将两端固定,让学生向上放物体,然后再将这根木条弯曲成弧形,再向上放物体,将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看哪根木条的上面承载的东西多,也就是重量大。再进 一步解释涉及到的力学方面的道理。
在学生自主做和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临机处置,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错误就加以启发、引导、纠正。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即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怎样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上是一种字句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对知识需要的行为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
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也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此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确定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亦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时,应把重点放在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开发上,而不是对历史事件的介绍和线索的归纳上。
例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红军长征的过程,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以下问题:“红军为何要长征”、“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是如何变化的”、“如何评价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反围剿和长征中的作用”等。教材中主要介绍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鉴于教材中课后练习题比较简单,教师可布置“红二十五军是怎样长征的”一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完成。如此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问题的提出可大可小,可以是具体的,单凭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就可以完成;也可以是一个课题,可组织课题小组在课后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完成。问题的提出,既可由教师提出又可由学生提出。可以沿着由具体问题到大的课题、由老师提问到学生提问的途径逐渐摸索,最终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起来。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不管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提出,答案都尽量由学生去完成。无论是具体问题还是大的课题,是在课堂上回答还是在课后完成,都牵扯到一个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问题。而资料的搜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又可以是实物资料;既可从图书馆、资料室检查,又可从博物馆,还可搜索网络,下载复制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在搜集过程中,教师要对资料搜集的途径和方法予以指导,以增强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性。
其次,要培养学生整理史料的能力。历史是真实的,史学是严谨的,并非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史料。材料收集好后,还有一个辨别真伪、综合归纳的过程。在学生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可能有用的史料很少,为此,我专门搞了小讲座,介绍史料与材料的区别以及史料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完成课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与表达能力
由学生回答或完成的问题,都涉及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论从史出”,这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历史学习也是这样,既要言之有理,又要言之有据。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则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指导历史学习和读书方法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导”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就是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要获得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变成金子的石头。
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指导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
1.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主要内容、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2.读课文
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在阅读课文时,一是要让学生注意课文内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二是要学生把课文中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三是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写读书题目的提纲、某个题目的提纲、整篇课文的提纲。另外还可利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字里行间写些批注。
3.读地图、插图
新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读图,首先要识图,即识别地图的类别,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
4.读年表
历史年表是形成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上记忆历史年代,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