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房价,也多关心一下我们的房地产股,几个月来一直跌跌不休。今天大盘突然暴跌,B股的房地产股更是重灾区,我手上的新城B跌幅高达8.3%。我在上面套了几十万,说句实在话,一分钱都没有了,只能等下月发工资。我的领导更惨,被套了几百万。”11月30日,北京一家网络公司的总监向记者诉苦。
就在这位投资者纠结到底该“就地卧倒”,还是勇敢地行使期权、再填点钱到这个窟窿里去,当晚就迎来了“解放军”——央行35个月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的股票有救了!”不出所料,第二天房地产股带头领涨。
盡管清一色的专家出面“辟谣”,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是为了给房地产松绑,但几乎所有的网友评论都剑指房地产。
房地产调控是否会再次上演2009年临门一脚却调头而去的那一幕?正逢“四季度楼市拐点论”甚嚣尘上,问题是:究竟是向上拐,还是向下拐?
过冬模式
大雪时节,朔风凛冽,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极度寒冷。
就像“戏说地产”里调侃的,“如今不打折,你都不好意思卖房;售楼处不挨砸,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品牌开发商;不在多城市同时挨砸,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全国性大开发商;不关几十家门店,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品牌房产中介。”
在“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之下,限购、限贷,已成为开发商的噩梦。9月10日,在记者新书《地产真相》的发布会上,北京万科副总经理肖劲公布了万科市场部门所做的一份抽样调查:“北京有资格、有能力购房的家庭不到3%,约合20万户。”万科副总裁毛大庆则补充道:“现在的情况就是每卖一套房子就少一个客户。”
截至12月1日,北京商品房库存量已经达到了12.5万套。这是继2009年5月30日达到12万套后,北京住宅库存量再次回到历史高位。
另据此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高达2780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8%。预计四季度新建商品住宅存量还将继续增加。
楼市供应量已达历史峰值,销量却陷入最低迷。
2011年的“金九银十”,北京楼市合计签约量仅2.7万套,较去年同期逾5万套的签约量下降了46%,而在全国47个大中城市中,有41个城市住宅成交量低于去年同期,广深沪等9城市同比下跌五成以上。
二手房市场上,买方等,卖方熬。
11月份,昆山阳澄湖畔某小区,一位中介做完手上这单,准备回老家湖北歇上三个月。“这是几个月来唯一出来的一套房。没生意,二手房主只要不是等钱用,基本没人在这种时候往外卖。”
深圳中原地产已关闭60家门店,1000人流失。北京的中介门店今年以来已关闭约1000家,仅10月份就关了177家。拥有中国 “房产经纪第一楼”的浙江裕兴不动产,也因背着300万银行贷款、1800万民间借贷,以及其他欠款1000万,被舆论怀疑“老板要跑路”。
“楼市2012”即将来临,万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调整为“过冬”。用毛大庆的话说,就是“慎买地、不囤地、不涨价、快速消化。超过10亿的项目必须寻找合作伙伴。”
“房闹”像幽灵一样突然冒出来,打砸售楼处的风波一度蔓延,也许发泄的是老业主对房价转瞬缩水的极度不满,也有人怀疑这是开发商自导自演的“行为艺术”。无论如何,都说明各方博弈已进入深水区,折射出来的是同一个问题:开发商很“差钱”,这也是本轮房价下跌的“唯一动因”。
以狂飙突进闻名的地产大鳄杭州绿城,最近便因为致命的“资金软肋”,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屡屡遭遇“倒绿”风波。
这家企业的成长历程,在房地产调控中极具标本意义。
2008年调控,绿城曾言辞激烈地批评万科抛出“拐点论”带头降价,乃是对行业“不负责任”,并因不愿意降价求生存命悬一线,没想到政府救市让它逃过一劫,并雄心勃勃地一度挑战地产业老大万科。
“当初被视为‘睿智’的万科成为‘弱智’,拿地时总是被地方政府不待见。坚持扛着的绿城,则被奉为座上宾。”一位地产界人士私下对记者笑言。
2009年楼市发高烧,绿城不惜重金斩获多处“地王”。高端市场、高端产品的定位,也意味着绿城的布点,几乎都在限购城市;对准的,都是限购人群。于是在本轮调控中首当其冲,再度回到谷底。
2011年中报显示,绿城中国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净资本负债比率达163%,较2010年12月31日上升31个百分点,居内地上市房企之首。
“绿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顺驰?!”该问法极具眼球效应。再加上“收购门”、“信托门”、“香港退市”传言、“阿里巴巴义薄云天出手相救”、“叫卖球队无人应”等等,以至于绿城老板宋卫平几近成为“年度话题人物”,就连浙江丽水大雾一架私人飞机失事坠毁,都有小道消息跟他扯上关系。
“绿城在快速扩张模式上学的是碧桂园,在产品模式上学的是龙湖。以为虽然和别人一样的价格拿地,但只要推出好产品,就能卖出更好的价格。没想到一旦市场进入下跌通道,成本就成了它巨大的负担和压力。”著名地产评论人士,中投联达(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少锋分析道。
他认为:“绿城还不至于破产,卖掉几块地就能过冬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现在谁还在拿钱买地?”
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70%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超过40%房企净利下滑甚至出现亏损,超八成房企负债同比增加。
一言以蔽之:谁都没钱买。
拥有诸多可以变现资源的上市大房企都勒紧了裤腰带,中小房企的日子更是可想而知。
福建宁德十大杰出女性地产商郑小青,也有传言“被破产”了。
10月中旬杨少锋接到电话,说是他老家宁德一个认识的女房地产商破产了。“通过民间融资做房地产,融资额高达20亿元,利息从3分到最后高达年息100%。因银行收紧信贷宣告破产,资金缺口高达10亿元,涉及宁德民营企业数十家、民众无数。其中一家从事电机出口的制造企业老板借出1亿多,将可能成为关联破产的另一个实体企业。这种情况,预计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民间融资盛行的地方将大规模爆发,温州、宁波、台州、宁德、福清、泉州等地都将是重灾区。”
大浪淘沙,房地产行业注定上演:死一批、跑一批、割肉卖地活一批。
各种“突围”
不仅房产商,习惯于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也hold不住了。
从今年9月份开始,广州的土地拍卖就开始频繁出现“零举牌”,地产巨头纷纷缺席。10月份,广州推出的19宗用地无人问津,北京则共成交土地21宗,其中工业用地成交15宗,商业用地成交5宗,仅仅成交的1宗住宅用地,还是限价房用地。
11月23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调低了“平谷区马坊镇B05-01、B05-02地块居住、社会停车场库项目用地”等2宗地挂牌起始价格,下调幅度分别接近9%和15%。这两块土地从今年年初挂出来,至今无人问津,熬成了“骨灰级”。
土地出让金对地方政府意味着什么?
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显示,2005年,在国家收紧“地根”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金总额有5505亿元;2006年增加到7676.89亿元;到2007年近1.3万亿元。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缩水,但仍然维持在9600亿元的高位。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飙至1.59万亿,在全国土地市场经历了一场盛宴的2010年,更攀上2.7万亿的历史高峰。在不少地方,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50%,有些甚至占80%以上,早已演变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记账式国债一共才发行了人民币1.45万亿元。
就在这位投资者纠结到底该“就地卧倒”,还是勇敢地行使期权、再填点钱到这个窟窿里去,当晚就迎来了“解放军”——央行35个月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的股票有救了!”不出所料,第二天房地产股带头领涨。
盡管清一色的专家出面“辟谣”,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是为了给房地产松绑,但几乎所有的网友评论都剑指房地产。
房地产调控是否会再次上演2009年临门一脚却调头而去的那一幕?正逢“四季度楼市拐点论”甚嚣尘上,问题是:究竟是向上拐,还是向下拐?
过冬模式
大雪时节,朔风凛冽,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极度寒冷。
就像“戏说地产”里调侃的,“如今不打折,你都不好意思卖房;售楼处不挨砸,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品牌开发商;不在多城市同时挨砸,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全国性大开发商;不关几十家门店,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品牌房产中介。”
在“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之下,限购、限贷,已成为开发商的噩梦。9月10日,在记者新书《地产真相》的发布会上,北京万科副总经理肖劲公布了万科市场部门所做的一份抽样调查:“北京有资格、有能力购房的家庭不到3%,约合20万户。”万科副总裁毛大庆则补充道:“现在的情况就是每卖一套房子就少一个客户。”
截至12月1日,北京商品房库存量已经达到了12.5万套。这是继2009年5月30日达到12万套后,北京住宅库存量再次回到历史高位。
另据此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高达2780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8%。预计四季度新建商品住宅存量还将继续增加。
楼市供应量已达历史峰值,销量却陷入最低迷。
2011年的“金九银十”,北京楼市合计签约量仅2.7万套,较去年同期逾5万套的签约量下降了46%,而在全国47个大中城市中,有41个城市住宅成交量低于去年同期,广深沪等9城市同比下跌五成以上。
二手房市场上,买方等,卖方熬。
11月份,昆山阳澄湖畔某小区,一位中介做完手上这单,准备回老家湖北歇上三个月。“这是几个月来唯一出来的一套房。没生意,二手房主只要不是等钱用,基本没人在这种时候往外卖。”
深圳中原地产已关闭60家门店,1000人流失。北京的中介门店今年以来已关闭约1000家,仅10月份就关了177家。拥有中国 “房产经纪第一楼”的浙江裕兴不动产,也因背着300万银行贷款、1800万民间借贷,以及其他欠款1000万,被舆论怀疑“老板要跑路”。
“楼市2012”即将来临,万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调整为“过冬”。用毛大庆的话说,就是“慎买地、不囤地、不涨价、快速消化。超过10亿的项目必须寻找合作伙伴。”
“房闹”像幽灵一样突然冒出来,打砸售楼处的风波一度蔓延,也许发泄的是老业主对房价转瞬缩水的极度不满,也有人怀疑这是开发商自导自演的“行为艺术”。无论如何,都说明各方博弈已进入深水区,折射出来的是同一个问题:开发商很“差钱”,这也是本轮房价下跌的“唯一动因”。
以狂飙突进闻名的地产大鳄杭州绿城,最近便因为致命的“资金软肋”,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屡屡遭遇“倒绿”风波。
这家企业的成长历程,在房地产调控中极具标本意义。
2008年调控,绿城曾言辞激烈地批评万科抛出“拐点论”带头降价,乃是对行业“不负责任”,并因不愿意降价求生存命悬一线,没想到政府救市让它逃过一劫,并雄心勃勃地一度挑战地产业老大万科。
“当初被视为‘睿智’的万科成为‘弱智’,拿地时总是被地方政府不待见。坚持扛着的绿城,则被奉为座上宾。”一位地产界人士私下对记者笑言。
2009年楼市发高烧,绿城不惜重金斩获多处“地王”。高端市场、高端产品的定位,也意味着绿城的布点,几乎都在限购城市;对准的,都是限购人群。于是在本轮调控中首当其冲,再度回到谷底。
2011年中报显示,绿城中国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净资本负债比率达163%,较2010年12月31日上升31个百分点,居内地上市房企之首。
“绿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顺驰?!”该问法极具眼球效应。再加上“收购门”、“信托门”、“香港退市”传言、“阿里巴巴义薄云天出手相救”、“叫卖球队无人应”等等,以至于绿城老板宋卫平几近成为“年度话题人物”,就连浙江丽水大雾一架私人飞机失事坠毁,都有小道消息跟他扯上关系。
“绿城在快速扩张模式上学的是碧桂园,在产品模式上学的是龙湖。以为虽然和别人一样的价格拿地,但只要推出好产品,就能卖出更好的价格。没想到一旦市场进入下跌通道,成本就成了它巨大的负担和压力。”著名地产评论人士,中投联达(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少锋分析道。
他认为:“绿城还不至于破产,卖掉几块地就能过冬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现在谁还在拿钱买地?”
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70%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超过40%房企净利下滑甚至出现亏损,超八成房企负债同比增加。
一言以蔽之:谁都没钱买。
拥有诸多可以变现资源的上市大房企都勒紧了裤腰带,中小房企的日子更是可想而知。
福建宁德十大杰出女性地产商郑小青,也有传言“被破产”了。
10月中旬杨少锋接到电话,说是他老家宁德一个认识的女房地产商破产了。“通过民间融资做房地产,融资额高达20亿元,利息从3分到最后高达年息100%。因银行收紧信贷宣告破产,资金缺口高达10亿元,涉及宁德民营企业数十家、民众无数。其中一家从事电机出口的制造企业老板借出1亿多,将可能成为关联破产的另一个实体企业。这种情况,预计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民间融资盛行的地方将大规模爆发,温州、宁波、台州、宁德、福清、泉州等地都将是重灾区。”
大浪淘沙,房地产行业注定上演:死一批、跑一批、割肉卖地活一批。
各种“突围”
不仅房产商,习惯于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也hold不住了。
从今年9月份开始,广州的土地拍卖就开始频繁出现“零举牌”,地产巨头纷纷缺席。10月份,广州推出的19宗用地无人问津,北京则共成交土地21宗,其中工业用地成交15宗,商业用地成交5宗,仅仅成交的1宗住宅用地,还是限价房用地。
11月23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调低了“平谷区马坊镇B05-01、B05-02地块居住、社会停车场库项目用地”等2宗地挂牌起始价格,下调幅度分别接近9%和15%。这两块土地从今年年初挂出来,至今无人问津,熬成了“骨灰级”。
土地出让金对地方政府意味着什么?
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显示,2005年,在国家收紧“地根”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金总额有5505亿元;2006年增加到7676.89亿元;到2007年近1.3万亿元。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缩水,但仍然维持在9600亿元的高位。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飙至1.59万亿,在全国土地市场经历了一场盛宴的2010年,更攀上2.7万亿的历史高峰。在不少地方,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50%,有些甚至占80%以上,早已演变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记账式国债一共才发行了人民币1.4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