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柯
YI KE
中共党员,四川宜宾人,1953年8月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代表作品有琵琶协奏曲《满江红》;笛子与乐队《阿诗玛叙事诗》;曲笛协奏曲《路南调》;二胡与琵琶乐队《读“长恨歌”感怀》等。曾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2002年8月任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2010年7月- -2 014年3月,任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百度”引擎一搜,他很低调,隐姓,隐名,淡泊数十年,从未为自己造什么“势”,塑什么“像”。
依据“它声”,他很高端,是四川音乐学院前院长,是饮誉中国乐坛的杰出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堪称一枚瞩目整个艺术界的优雅符号。音乐界人士,“才子之乡”富顺县的可以名载百年史册的中国音乐名流,总是把他与中国音乐学院前副院长黎英海、著名军旅作曲家王锡仁相提并论。美术界人士,则嘉许他出手不凡,画艺独树一帜,寄予厚望。
他就是易柯,钟情艺术,播誉中外。
一、“听”与“视”的艺河“摆渡人”
2014年,易柯在四川音乐学院领导岗卸职后,辞去了所有己身附加的赚取浮名的席位,居家创制了1200幅油画,画事前景日益看好。可他一再声言“五年”期限的“八不”准则:“不拜师学画、不收徒授画、不参与评奖、不举办画展、不购画索画、不售画赠画、不组建社团、不加入美协。”这可是生命年轮“奔七”“跨七”的流金岁月啊,易柯与齐白石“衰年变法”异曲同工,齐白石是木匠转型的画家,易柯是音乐家转型的画家,他们志趣相投,“匠心”相通,都渴望实现自己艺术理想和生命价值。但是,二者彼此又各具特色和风格:一为水墨画,一为油彩画;一为养生计,一为养心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易柯的儿子易芒如此介绍父亲的双重身份:“在我眼中,父亲是作画的音乐家,亦是作曲的画家。”易芒的这番话,直奔主题地点明了他父亲“曲中有画,画中有曲”的艺术特质。是的,易柯是集音乐家、画家于一身的“双料才子”,他把插翅飞翔的音符和神奇变幻的色彩化作摆渡之舟,充当连接此岸与彼岸的艺术信使,使有声无形的音符和有形无声的画面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在听众和观众的耳畔眼际“合二为一”得相得益彰。易柯以乐谱和琴弓把听觉艺术向视角艺术过渡,又用画刀开辟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交汇通衢,这正是一个天赋卓异的艺术家艺境跋涉的延续,他以超群独具的艺眼和敢为人先的艺胆果敢凿通了两类艺术的传统壁垒,妙手独运地使自己的油画创作脱尘出俗地焕发异质、异趣、异彩、异象的绮丽,艺足迈入了罕有先行者的异境,这是一个弥足珍贵的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去开风气之先的大胆尝试,昭见其凭借数十年的磨砺与奋进所抵达的非比寻常的深度、高度与精度,终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正果,令人望“艺”兴叹,击节叫好。
易柯已深悟艺谛,他格外珍视原创的主动权,更在乎表达心境的自由、焕发精神的张力、呈现欢悦的丰度和有尊严的怒放才蕾,收获实现自我艺术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成就感。如果说,俗手笔所展示的是“技”,易柯所展示的则是“魂”,即画“魂”与乐“魂”相通共拥、凡界与神祗互视、互语、互知、互惜的“魂”,他用画笔再现闪亮于眼际见或内心神往的惬意之美,向属于自己的漫长艺旅中所崇拜过、供奉着的中外天才作曲家和演奏家以彩笔(画刀)致意,向心室中所深爱者和眷恋者细语呢喃,他急欲吐诉一串滚烫话语:“在我心间,眼中,您是这样的人!”并竭力用色彩和线条去呼唤、去挽留、去守护那些自己万分珍惜不忍须臾消失的美好人物、事物与珍贵情韵。他的画作,是月下花径仰视天幕的一穹星辰,是血热灵台虔诚供奉的一组偶像,是终身持定的庄丽憧憬尚处欲达未达境界的前瞻与凸浮。
在这里,必须强调易柯绘画实质上是音乐生涯华丽转身的另类继续,他原本是以一个音乐使节的姿态和身份进入画界,而且绝不是要与任何一般意义的画家或音乐家争一日之短长,逞一己之快意。
不是吗?易柯的画作题材涉及那么多的音乐主题和音乐家,以及能够用音符和油彩呈现的故乡风情、异国游历、山川景物与人世悲欢。他针对疫情下的《春之祭》组画有过一番深切感慨:“此次因疫情禁足宅家,每天从主流媒体、互联网上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消息与报道,内心也是一阵胆颤心惊,一阵心宽体安,先是担心湖北武汉能否扛住,后又担心美国、意大利能否控疫”,接下来他特别强调:“意大利是我最特别的牵挂,那里有世界上最美的歌剧,有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有世界上最王牌的手风琴一一索布拉林,还有那魂牵梦绕的意大利甲级足球比赛……”这就是一个卓越音乐家念兹在兹的画题和话题,易柯离开音乐学院领导岗位后,已完成画作1 200多幅,不同凡量,不同凡响,令专业人士惊诧,继而惊叹。可以斷言,他作画绝不能简单视作赋闲索居的消遣之术,或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而是被一度耽搁被束缚被滞阻的创作欲望和题材、创造活力和潜质蓄谋并蓄势已久的总爆发,是他与生命同在的音乐探索长程的延续和再出发,是一次慧眼独具者的另辟蹊径,是一个志存高远者的艺术远征。
二、清冽家风与激扬乐风
自贡市妇联印发的《盐都好家风》一书,收入知名记者邓佑云撰写文章《作风民主的好家长一一易奉倩》,它较为详实地勾勒出易柯的家庭背景和良好家风,可圈可点,可赞可叹。
易奉倩,即易柯的父亲,是富顺县第一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县政协第一届至第七届政协副主席,他是德高望重的知名社会活动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溯百年,易柯的曾祖父易昌楫(字倩愚)是较早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与雷铁崖、张光厚、柳亚子等南社中坚人物同属叱咤诗坛的“一代风流”。易昌楫置生死于度外,投掷大半生时光,救国于列强环伺,救民于苦难深重,力挽狂澜,热血呼号,唤醒民众,曾出任清末民初的临时稽勋局审议官和孙中山总统府司法部高等顾问官。辛亥革命失败后,易昌楫断然不与袁世凯政权沆瀣一气,宁肯亡命天涯,拒绝加入“筹安会”。流亡马来西亚期间,他在槟城创办《华侨日报》并兼任主笔,报格峻拔,担当道义,文笔清新,人世人心,博得良好口碑,创办一年即遭英国殖民当局查封。易昌楫不屈不挠,续办《华侨新报》,竖起一面团结工人和知识分子的舆论之旗帜。民国十五年,易昌楫拟赴欧洲考察前夕,不期运乖时蹇,惨遭英国人的车轮碾压,倒在血泊中。易柯的曾祖母宋子贞(字令修)是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维新思想家宋育仁的胞姐,是创办四川报业的元勋之一,著有《棠华阁诗集》。学生时代,易柯的父亲易奉倩奋发上进,学业拔萃,处事练达,多才多艺,吹口琴、拉二胡、写剧本、演话剧样样出手不凡,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钦佩。1940年仲夏,坐落于巴蜀腹地富顺西湖畔的易家宅院,被窜人的日机惨烈轰炸化作一堆废墟,自此家道中落,生计窘困。一场莫测,使易奉倩高中毕业考大学深造的求学梦想遽然落空,举家欢颜被一片愁云遮蔽,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和年幼无助的妹妹,他激发坚忍刚毅的男子气概,以稚嫩肩头挑起苦撑家庭生计的一副重担。从此,易奉倩集国恨家仇于一身,辗转川南乡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一边认真教学和刻苦自学,一边热情地投入救亡宣传活动。解放后,富顺二中第一任校长何梅森写信、发电报连番催促易奉倩赶回富顺二中出任教导主任,尔后他长期执教富顺一中和富顺二中,担任两校的教导主任和富顺一中副校长。 易柯的大姐易波在《奉倩文集》的序言中写道:“在我心中,父亲既是我们全家的保护神,也是良师,亦是益友,他一直主张孩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父亲深知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所以他在家里从不过多说教,多半是用他的行动来感化我们。几十年来,父亲用一言一行教我们怎样做人:待人必须真诚,心地必须善良,他说这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父亲在家完全实行民主,是非常开明的家长。在孩子们的智育方面,他主张顺其自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爱好,让其自由发展。所以我们四个子女有的学工科,有的学理科,有的学音乐。记得我高中毕业时,他建议我学医,我却选择了工科,其实学工科对于女孩子是不太适合的。我没听父亲的话,他并不生气,尊重我的选择,还送我一本精装的俄汉字典,作为我考上大学的奖励。”易波感慨不已:“世有‘狂狷’之谓,父亲不狂,他活得很低调;‘狷’是有的。狷:狷介,谓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父亲一生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他羡慕的是‘放翁剑南,和靖孤山’那样的人生,这就注定了他性情中的某种狷介,也就注定了他内心中的某种孤独,只有在与挚友书信中,才得以一抒为快。”足见,陆游热血满腔的书剑生涯,林逋梅林遁身的孤高自好,已融入了易奉倩和他子女们的气节情韵。易柯的母亲邓明珠先后任教富顺二中、富顺一中等中小学校,她栽培桃李,相夫教子,为人正直,勤勉温良,有一天她在饭桌上聊起学校的人和事,突发感慨:“我不喜欢爱告状的学生,爱那些表里如一的孩子。”母亲的一席话,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处世为人的修身课。易柯上有大姐易波、二哥易楠,下有四弟易樟,他们都在校品学兼优,学有所成则是社会栋梁,无论供职在国内、国外,都倾心报效祖国,倾力造福人类社会。良好的家风家训,为易柯一生厚德载艺奠定了一块深固难移的人格基石,也是他镌刻心壁和奉行不渝的学道与师道。
易柯从小酷爱音乐,身段挺拔矫健,相貌英俊儒雅,双目炯炯透出一种敛而不扬的悟性和含而不露的灵气,在“操哥”们(赶时髦、逐浮华、赚眼球的地方土产“嬉皮士”)和“潮哥”或“造哥”们(热衷于“以人为仇”“以邻为壑”“以笔讨伐”“以棒斗杀”,折腾得社会和邻里不安宁,欲置师长和领导于死地,乃品学兼劣、祸世搅局的“斗士”)轮番招摇过市的动荡年代,他却洁身退避,绕道回避,聚精会神于书卷和琴弦,远离喧嚣品尝一味“妙不可言”的“心灵圣餐”,别人以口号哗众取宠,他以琴音放牧青春梦想。1970年,他收拾好一副“未成年人”的行囊,惜别了故园的“古城画楼”“塔影莲舟”和“寻常巷陌”,走上了一条“荷把锄头在肩上”的躬耕之路,工余则来不及擦拭头脸的汗渍和裤腿的泥点,便急切地奔赴广福乡“文艺宣传队”放牧音符,一把须臾难离的小提琴把他迷茫青春的苦闷和惆怅化作了引领入生追求的精神路标和憧憬明天的事业线。后来,他以一曲技巧娴熟、音符悠扬的《北风吹》获得考官的激赏,从人头攒动的考场中幸运胜出,考入宜宾地区文工团,完成了由业余琴手到专业琴师的职业转换。1977年,易柯再次靠腹中书卷、手上琴技,考入他神往已久的荟萃艺术异才的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一颗乐坛新星从此冉冉升起,璀璨夺目。1 984年、1 985年,易柯分获成都市、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在非比寻常的荣誉光环下,他精诚学艺的校园奋发和不畏艰辛的长路跋涉,无须笔者一一赘述。
家风峻标高节,父母睿智清朴,这为易柯审度人生节点纷呈的多种可能性,不误时辰地选择出契合个人志趣的追求标配,并以远大目标为导向使之转化为辉煌现实性,饱和充盈了精神养分和奋斗底气。是的,易柯的父母睿智而开明,为他提供了最大力度的信心加持和最大幅度的选择空间,父母凝视的灼热目光无疑是他追踪并捕捉宝贵机遇的照路灯盏和精神助力。因此,他像庄子嘉许那一类凤凰鸟,坚定而从容地锁定一个终身不甘舍弃的神圣目标:“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拍翅而飞,脱颖而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副才情释放得美轮美奂,痛快淋漓。
三、天上人间的艺术使节
音乐,是最空灵的艺术和最接近上帝的艺术,是易柯生死不渝的情之所钟,他是乐仙也是乐痴,可谓爱屋及乌,因为爱音乐而爱乐器,因为爱乐器而收集乐器、制作乐器,甚至他的音乐才华从谱曲、演奏、指挥横溢于画布和工艺作坊,乐此不疲地借重色彩和物象去诠注乐句,去直观、质感地呈现美好心境,寄托迢递期许。
易柯音樂探索,不仅有远追,亦有回归,尽管他不事张扬,更不屑炫耀,但他的创作硕果与学术成就,足以充当他有声的代言者和无声的见证者。如果说,陈刚、何占豪合谱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竖起一座“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中国民族音乐的里程碑,那易柯则不知不觉地扮演了后继有人的“来者”,按今天的时髦话说是追随“前浪”的“后浪”。再换一种表述方式,易柯效仿唐代“西天取经”的高僧,一朝欣然取得真经,便急切地踏上了回归父母之邦的返程。
易柯不是贪恋“黄粱美梦”的空想家,他想得很多做得更多,是为“未来搭桥”的行动派和为“理想铺路”的诺言兑现者。聆听他谱写的乐章,人们不难感受出他是在眼际悬着的“画框”和心际浮现“画面”状态下创作;欣赏他绘就的油画,立即会明白他画刀上的颜料留下饱经创作者画室、心室缭绕不绝的乐曲陶冶的微妙印痕。无论中外,任何一个传世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都不是随波逐流、屈就凡俗的庸身,他们可以囊括凡俗、包容凡俗,不惧怕脚底和衣衫蒙染旅程的尘埃,但绝不会迷失自我与凡俗苟同,而是敞亮救赎沉沦和扶助卑微的悲悯情怀,关注沉溺浊流和沉没浊尘者灵与肉净化与向善之境。与此同时,他们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着意、着手付诸创意灵感得以永恒驻存时间与空间的符合美学理想的艺术构建,也就是让艺术获得无限魅力和生命力。就“时间”而言,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入耳、人目,更要人心,让创意的张力优雅地穿刺,瞬间激射永恒。就“空间”而言,就是艺术家禀赋具有卓然超群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能够看取无形为有形,让听得见看不见的声音凸现生动画面和立体形象,让看得见听不见的形象能够插上透明羽翼化作绕梁弦音和妙曼歌吟,并且能够让万千耳目和心灵所接纳、感受,霎时唤醒人们对艺术的无穷感悟力和无限想象力,让原创力受限的有限艺术表达,拥有二次创作的无垠疆域,甚至在不同的耳目与心灵中把实际上的存在缺陷的艺术作品感受、解读和演绎为完美艺术作品。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旦冲破了精神樊篱和越过了观念屏障,让想像力和创造力从有限走向无限,打通了天人合一的往复时空的神秘隧道,必然能获得几何量级增长的勃发才思,采撷一枚枚的异常甘美的艺术硕果。所幸易柯不甘落寞与庸常,他是勇猛精进的艺路探索者,也是他艺谛的参悟者、践行者和布道者。 易柯经过“八千里路云和月”艰苦跋涉,业已积淀丰厚的作曲與作曲技术理论支撑起他跃跃欲试的万丈雄心,1982年他在昆明被撒尼人民纯粹的爱憎深深打动,经过一番精诚酝酿创作了具有震撼性影响力的笛子协奏曲《阿诗玛叙事诗》,这部由他担当主创、与易加义、张宝庆合作的音乐史诗,采用和声表现手法颇为大胆,有的乐段故意拆除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所设置的栅栏,突出了音乐色彩,宛如一组泼辣与温婉的风格兼容并蓄的音乐浮雕,荡气回肠地表现了阿诗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不畏强暴的风骨,公演后好评如潮,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二等奖第一名。是年,易柯年方三十,真可谓雄姿英,才情双绝,驰誉乐坛,乃名实相副的“而立之作”。1 987年,易柯独创了二胡与琵琶乐队《读
YI KE
中共党员,四川宜宾人,1953年8月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代表作品有琵琶协奏曲《满江红》;笛子与乐队《阿诗玛叙事诗》;曲笛协奏曲《路南调》;二胡与琵琶乐队《读“长恨歌”感怀》等。曾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2002年8月任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2010年7月- -2 014年3月,任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百度”引擎一搜,他很低调,隐姓,隐名,淡泊数十年,从未为自己造什么“势”,塑什么“像”。
依据“它声”,他很高端,是四川音乐学院前院长,是饮誉中国乐坛的杰出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堪称一枚瞩目整个艺术界的优雅符号。音乐界人士,“才子之乡”富顺县的可以名载百年史册的中国音乐名流,总是把他与中国音乐学院前副院长黎英海、著名军旅作曲家王锡仁相提并论。美术界人士,则嘉许他出手不凡,画艺独树一帜,寄予厚望。
他就是易柯,钟情艺术,播誉中外。
一、“听”与“视”的艺河“摆渡人”
2014年,易柯在四川音乐学院领导岗卸职后,辞去了所有己身附加的赚取浮名的席位,居家创制了1200幅油画,画事前景日益看好。可他一再声言“五年”期限的“八不”准则:“不拜师学画、不收徒授画、不参与评奖、不举办画展、不购画索画、不售画赠画、不组建社团、不加入美协。”这可是生命年轮“奔七”“跨七”的流金岁月啊,易柯与齐白石“衰年变法”异曲同工,齐白石是木匠转型的画家,易柯是音乐家转型的画家,他们志趣相投,“匠心”相通,都渴望实现自己艺术理想和生命价值。但是,二者彼此又各具特色和风格:一为水墨画,一为油彩画;一为养生计,一为养心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易柯的儿子易芒如此介绍父亲的双重身份:“在我眼中,父亲是作画的音乐家,亦是作曲的画家。”易芒的这番话,直奔主题地点明了他父亲“曲中有画,画中有曲”的艺术特质。是的,易柯是集音乐家、画家于一身的“双料才子”,他把插翅飞翔的音符和神奇变幻的色彩化作摆渡之舟,充当连接此岸与彼岸的艺术信使,使有声无形的音符和有形无声的画面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在听众和观众的耳畔眼际“合二为一”得相得益彰。易柯以乐谱和琴弓把听觉艺术向视角艺术过渡,又用画刀开辟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交汇通衢,这正是一个天赋卓异的艺术家艺境跋涉的延续,他以超群独具的艺眼和敢为人先的艺胆果敢凿通了两类艺术的传统壁垒,妙手独运地使自己的油画创作脱尘出俗地焕发异质、异趣、异彩、异象的绮丽,艺足迈入了罕有先行者的异境,这是一个弥足珍贵的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去开风气之先的大胆尝试,昭见其凭借数十年的磨砺与奋进所抵达的非比寻常的深度、高度与精度,终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正果,令人望“艺”兴叹,击节叫好。
易柯已深悟艺谛,他格外珍视原创的主动权,更在乎表达心境的自由、焕发精神的张力、呈现欢悦的丰度和有尊严的怒放才蕾,收获实现自我艺术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成就感。如果说,俗手笔所展示的是“技”,易柯所展示的则是“魂”,即画“魂”与乐“魂”相通共拥、凡界与神祗互视、互语、互知、互惜的“魂”,他用画笔再现闪亮于眼际见或内心神往的惬意之美,向属于自己的漫长艺旅中所崇拜过、供奉着的中外天才作曲家和演奏家以彩笔(画刀)致意,向心室中所深爱者和眷恋者细语呢喃,他急欲吐诉一串滚烫话语:“在我心间,眼中,您是这样的人!”并竭力用色彩和线条去呼唤、去挽留、去守护那些自己万分珍惜不忍须臾消失的美好人物、事物与珍贵情韵。他的画作,是月下花径仰视天幕的一穹星辰,是血热灵台虔诚供奉的一组偶像,是终身持定的庄丽憧憬尚处欲达未达境界的前瞻与凸浮。
在这里,必须强调易柯绘画实质上是音乐生涯华丽转身的另类继续,他原本是以一个音乐使节的姿态和身份进入画界,而且绝不是要与任何一般意义的画家或音乐家争一日之短长,逞一己之快意。
不是吗?易柯的画作题材涉及那么多的音乐主题和音乐家,以及能够用音符和油彩呈现的故乡风情、异国游历、山川景物与人世悲欢。他针对疫情下的《春之祭》组画有过一番深切感慨:“此次因疫情禁足宅家,每天从主流媒体、互联网上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消息与报道,内心也是一阵胆颤心惊,一阵心宽体安,先是担心湖北武汉能否扛住,后又担心美国、意大利能否控疫”,接下来他特别强调:“意大利是我最特别的牵挂,那里有世界上最美的歌剧,有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有世界上最王牌的手风琴一一索布拉林,还有那魂牵梦绕的意大利甲级足球比赛……”这就是一个卓越音乐家念兹在兹的画题和话题,易柯离开音乐学院领导岗位后,已完成画作1 200多幅,不同凡量,不同凡响,令专业人士惊诧,继而惊叹。可以斷言,他作画绝不能简单视作赋闲索居的消遣之术,或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而是被一度耽搁被束缚被滞阻的创作欲望和题材、创造活力和潜质蓄谋并蓄势已久的总爆发,是他与生命同在的音乐探索长程的延续和再出发,是一次慧眼独具者的另辟蹊径,是一个志存高远者的艺术远征。
二、清冽家风与激扬乐风
自贡市妇联印发的《盐都好家风》一书,收入知名记者邓佑云撰写文章《作风民主的好家长一一易奉倩》,它较为详实地勾勒出易柯的家庭背景和良好家风,可圈可点,可赞可叹。
易奉倩,即易柯的父亲,是富顺县第一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县政协第一届至第七届政协副主席,他是德高望重的知名社会活动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溯百年,易柯的曾祖父易昌楫(字倩愚)是较早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与雷铁崖、张光厚、柳亚子等南社中坚人物同属叱咤诗坛的“一代风流”。易昌楫置生死于度外,投掷大半生时光,救国于列强环伺,救民于苦难深重,力挽狂澜,热血呼号,唤醒民众,曾出任清末民初的临时稽勋局审议官和孙中山总统府司法部高等顾问官。辛亥革命失败后,易昌楫断然不与袁世凯政权沆瀣一气,宁肯亡命天涯,拒绝加入“筹安会”。流亡马来西亚期间,他在槟城创办《华侨日报》并兼任主笔,报格峻拔,担当道义,文笔清新,人世人心,博得良好口碑,创办一年即遭英国殖民当局查封。易昌楫不屈不挠,续办《华侨新报》,竖起一面团结工人和知识分子的舆论之旗帜。民国十五年,易昌楫拟赴欧洲考察前夕,不期运乖时蹇,惨遭英国人的车轮碾压,倒在血泊中。易柯的曾祖母宋子贞(字令修)是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维新思想家宋育仁的胞姐,是创办四川报业的元勋之一,著有《棠华阁诗集》。学生时代,易柯的父亲易奉倩奋发上进,学业拔萃,处事练达,多才多艺,吹口琴、拉二胡、写剧本、演话剧样样出手不凡,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钦佩。1940年仲夏,坐落于巴蜀腹地富顺西湖畔的易家宅院,被窜人的日机惨烈轰炸化作一堆废墟,自此家道中落,生计窘困。一场莫测,使易奉倩高中毕业考大学深造的求学梦想遽然落空,举家欢颜被一片愁云遮蔽,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和年幼无助的妹妹,他激发坚忍刚毅的男子气概,以稚嫩肩头挑起苦撑家庭生计的一副重担。从此,易奉倩集国恨家仇于一身,辗转川南乡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一边认真教学和刻苦自学,一边热情地投入救亡宣传活动。解放后,富顺二中第一任校长何梅森写信、发电报连番催促易奉倩赶回富顺二中出任教导主任,尔后他长期执教富顺一中和富顺二中,担任两校的教导主任和富顺一中副校长。 易柯的大姐易波在《奉倩文集》的序言中写道:“在我心中,父亲既是我们全家的保护神,也是良师,亦是益友,他一直主张孩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父亲深知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所以他在家里从不过多说教,多半是用他的行动来感化我们。几十年来,父亲用一言一行教我们怎样做人:待人必须真诚,心地必须善良,他说这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父亲在家完全实行民主,是非常开明的家长。在孩子们的智育方面,他主张顺其自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爱好,让其自由发展。所以我们四个子女有的学工科,有的学理科,有的学音乐。记得我高中毕业时,他建议我学医,我却选择了工科,其实学工科对于女孩子是不太适合的。我没听父亲的话,他并不生气,尊重我的选择,还送我一本精装的俄汉字典,作为我考上大学的奖励。”易波感慨不已:“世有‘狂狷’之谓,父亲不狂,他活得很低调;‘狷’是有的。狷:狷介,谓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父亲一生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他羡慕的是‘放翁剑南,和靖孤山’那样的人生,这就注定了他性情中的某种狷介,也就注定了他内心中的某种孤独,只有在与挚友书信中,才得以一抒为快。”足见,陆游热血满腔的书剑生涯,林逋梅林遁身的孤高自好,已融入了易奉倩和他子女们的气节情韵。易柯的母亲邓明珠先后任教富顺二中、富顺一中等中小学校,她栽培桃李,相夫教子,为人正直,勤勉温良,有一天她在饭桌上聊起学校的人和事,突发感慨:“我不喜欢爱告状的学生,爱那些表里如一的孩子。”母亲的一席话,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处世为人的修身课。易柯上有大姐易波、二哥易楠,下有四弟易樟,他们都在校品学兼优,学有所成则是社会栋梁,无论供职在国内、国外,都倾心报效祖国,倾力造福人类社会。良好的家风家训,为易柯一生厚德载艺奠定了一块深固难移的人格基石,也是他镌刻心壁和奉行不渝的学道与师道。
易柯从小酷爱音乐,身段挺拔矫健,相貌英俊儒雅,双目炯炯透出一种敛而不扬的悟性和含而不露的灵气,在“操哥”们(赶时髦、逐浮华、赚眼球的地方土产“嬉皮士”)和“潮哥”或“造哥”们(热衷于“以人为仇”“以邻为壑”“以笔讨伐”“以棒斗杀”,折腾得社会和邻里不安宁,欲置师长和领导于死地,乃品学兼劣、祸世搅局的“斗士”)轮番招摇过市的动荡年代,他却洁身退避,绕道回避,聚精会神于书卷和琴弦,远离喧嚣品尝一味“妙不可言”的“心灵圣餐”,别人以口号哗众取宠,他以琴音放牧青春梦想。1970年,他收拾好一副“未成年人”的行囊,惜别了故园的“古城画楼”“塔影莲舟”和“寻常巷陌”,走上了一条“荷把锄头在肩上”的躬耕之路,工余则来不及擦拭头脸的汗渍和裤腿的泥点,便急切地奔赴广福乡“文艺宣传队”放牧音符,一把须臾难离的小提琴把他迷茫青春的苦闷和惆怅化作了引领入生追求的精神路标和憧憬明天的事业线。后来,他以一曲技巧娴熟、音符悠扬的《北风吹》获得考官的激赏,从人头攒动的考场中幸运胜出,考入宜宾地区文工团,完成了由业余琴手到专业琴师的职业转换。1977年,易柯再次靠腹中书卷、手上琴技,考入他神往已久的荟萃艺术异才的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一颗乐坛新星从此冉冉升起,璀璨夺目。1 984年、1 985年,易柯分获成都市、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在非比寻常的荣誉光环下,他精诚学艺的校园奋发和不畏艰辛的长路跋涉,无须笔者一一赘述。
家风峻标高节,父母睿智清朴,这为易柯审度人生节点纷呈的多种可能性,不误时辰地选择出契合个人志趣的追求标配,并以远大目标为导向使之转化为辉煌现实性,饱和充盈了精神养分和奋斗底气。是的,易柯的父母睿智而开明,为他提供了最大力度的信心加持和最大幅度的选择空间,父母凝视的灼热目光无疑是他追踪并捕捉宝贵机遇的照路灯盏和精神助力。因此,他像庄子嘉许那一类凤凰鸟,坚定而从容地锁定一个终身不甘舍弃的神圣目标:“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拍翅而飞,脱颖而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副才情释放得美轮美奂,痛快淋漓。
三、天上人间的艺术使节
音乐,是最空灵的艺术和最接近上帝的艺术,是易柯生死不渝的情之所钟,他是乐仙也是乐痴,可谓爱屋及乌,因为爱音乐而爱乐器,因为爱乐器而收集乐器、制作乐器,甚至他的音乐才华从谱曲、演奏、指挥横溢于画布和工艺作坊,乐此不疲地借重色彩和物象去诠注乐句,去直观、质感地呈现美好心境,寄托迢递期许。
易柯音樂探索,不仅有远追,亦有回归,尽管他不事张扬,更不屑炫耀,但他的创作硕果与学术成就,足以充当他有声的代言者和无声的见证者。如果说,陈刚、何占豪合谱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竖起一座“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中国民族音乐的里程碑,那易柯则不知不觉地扮演了后继有人的“来者”,按今天的时髦话说是追随“前浪”的“后浪”。再换一种表述方式,易柯效仿唐代“西天取经”的高僧,一朝欣然取得真经,便急切地踏上了回归父母之邦的返程。
易柯不是贪恋“黄粱美梦”的空想家,他想得很多做得更多,是为“未来搭桥”的行动派和为“理想铺路”的诺言兑现者。聆听他谱写的乐章,人们不难感受出他是在眼际悬着的“画框”和心际浮现“画面”状态下创作;欣赏他绘就的油画,立即会明白他画刀上的颜料留下饱经创作者画室、心室缭绕不绝的乐曲陶冶的微妙印痕。无论中外,任何一个传世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都不是随波逐流、屈就凡俗的庸身,他们可以囊括凡俗、包容凡俗,不惧怕脚底和衣衫蒙染旅程的尘埃,但绝不会迷失自我与凡俗苟同,而是敞亮救赎沉沦和扶助卑微的悲悯情怀,关注沉溺浊流和沉没浊尘者灵与肉净化与向善之境。与此同时,他们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着意、着手付诸创意灵感得以永恒驻存时间与空间的符合美学理想的艺术构建,也就是让艺术获得无限魅力和生命力。就“时间”而言,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入耳、人目,更要人心,让创意的张力优雅地穿刺,瞬间激射永恒。就“空间”而言,就是艺术家禀赋具有卓然超群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能够看取无形为有形,让听得见看不见的声音凸现生动画面和立体形象,让看得见听不见的形象能够插上透明羽翼化作绕梁弦音和妙曼歌吟,并且能够让万千耳目和心灵所接纳、感受,霎时唤醒人们对艺术的无穷感悟力和无限想象力,让原创力受限的有限艺术表达,拥有二次创作的无垠疆域,甚至在不同的耳目与心灵中把实际上的存在缺陷的艺术作品感受、解读和演绎为完美艺术作品。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旦冲破了精神樊篱和越过了观念屏障,让想像力和创造力从有限走向无限,打通了天人合一的往复时空的神秘隧道,必然能获得几何量级增长的勃发才思,采撷一枚枚的异常甘美的艺术硕果。所幸易柯不甘落寞与庸常,他是勇猛精进的艺路探索者,也是他艺谛的参悟者、践行者和布道者。 易柯经过“八千里路云和月”艰苦跋涉,业已积淀丰厚的作曲與作曲技术理论支撑起他跃跃欲试的万丈雄心,1982年他在昆明被撒尼人民纯粹的爱憎深深打动,经过一番精诚酝酿创作了具有震撼性影响力的笛子协奏曲《阿诗玛叙事诗》,这部由他担当主创、与易加义、张宝庆合作的音乐史诗,采用和声表现手法颇为大胆,有的乐段故意拆除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所设置的栅栏,突出了音乐色彩,宛如一组泼辣与温婉的风格兼容并蓄的音乐浮雕,荡气回肠地表现了阿诗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不畏强暴的风骨,公演后好评如潮,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二等奖第一名。是年,易柯年方三十,真可谓雄姿英,才情双绝,驰誉乐坛,乃名实相副的“而立之作”。1 987年,易柯独创了二胡与琵琶乐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