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进步,信息化改革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而推进企业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工作量比较大,且目前许多企业内审工作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难以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企业内审信息化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引言
企业内部审计是一种企业管理活动,主要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经营管理情况以及会计信息数据进行监督,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企业风险,有效维护资金等方面的安全,所以说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其监督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从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已经经历了手工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时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也迎来了信息化为支撑的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有其显著性的特征,它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的审计管理平台或者是完善的操作系统。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或者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很多在经济、财务、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数据信息的采集与整合的这样一种方式与企业的审计分析与监控等结合起来,达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效果,最终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实现质的飞跃。
1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特点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审计手段方面,众所周知传统审计手段是将审阅、复算、盘存、函证、鉴定等多项工作集于一身的工作模式,需要凭借账本、发票等纸质资料等进行现场人工审计,而目前企业信息化改革后许多纸质文件都转变成了电子记录,传统的审计方式无法与新的信息管理模式相适应,因此为配合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许多企业的审计手段也逐渐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第二是审计流程,审计手段的变化带动了审计流程重新排列,在经过信息化改革后,审计人员不再需要对比大量原始资料,只通过一台电脑即可完成数据采集、处理、比对和分析等工作,且信息化审计一改传统的审计工作刻板流程,在审计时增加了新的流程,如数据测试等,多方面的保障审计结果准确性。第三是审计证据方面,传统的审计工作中证据主要是以纸质文件的形式获取,但在信息化改革后,这些审计证据成为了一串串数字,审计证据的存在和获取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2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无法破除
虽然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加大了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但是从目前企业的信息化运行来看,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成为了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突出障碍。比如,很多企业内部建设了ERP系统,但是就其他业务系统来说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的产品销售的管理系统,但是各部门系统分别独立运行,没有统一的入口,关联程度几乎为零。在这样的状况下,审计系统只能采集到部分的信息,不能做出全方位的查询和采集,使得统计系统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2.2审计工作的信息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化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素质相对较低是突出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大多外包给了其他计算机公司,平常的运行也大多是这些公司的技术人员完成,本公司无论是相关系统的设计还是运行操作运行人员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企业的审计人员很多并不是审计专业出身,而是财务人员,这部分人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有效支撑方面明显不足,很容易造成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难以为继。
3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3.1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力度提升的强大助力,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好的环境,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不仅能使企业结构得到优化,还能将企业实际情况与信息化市场环境紧密的结合。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力度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工作,可以尽快建立监督机制为审计工作配置足够的员工,将决策部门、监督部门、执行部门等各部门权责明确归属,使各部门间形成相互监督的关系,充分发挥监督工作的职能,定期检查审计数据,保障数据能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同时还要正视监督部门的地位,作为监督部门,虽然工作内容是发现审计管理中的问题。但其根本职能是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帮助审计部门分析问题危害,从源头减少企业内违规行为,使企业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如:某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升级的同时提高了对于监督工作的重视,坚定地落实了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能,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配置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为企业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拓宽了道路。
3.2引进先进取证技术
信息技术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却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提供了强大助力。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证据来佐证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这些证据资料包括会议记录、财务流通表和业务往来记录等书面文件。传统的企业内审工作需要将账本、报表等财务数据进行抽查比对,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且审计工作主要依靠的就是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基础理论完成,追查方式也较为繁琐,对于账本上的数据需要追根溯源,调查与原始数据凭证是否相符。因此,为保障生产经营活动能得到平稳健康发展,企业需要将信息化融入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且为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引进先进的审计取证技术也十分有必要,大数据显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对于先进取证技术的需求大,不仅能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也能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审计人员还能利用先进取证技术以取得的实际财务信息为根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审计部门减少在取证上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将证据信息共享。可以引进先进的审计App用于取证工作,帮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展开。此外,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原始审计证据无法直接获得,类似发票、进货单等原始单据逐渐被电子凭证取代,即电子数据证据,这类证据可以经过加工实现交换传递。企业在进行业务往来时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与合作方签约形成电子数据,审计人员需要参考时,直接从计算机中调取即可,为审计证据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3.3精确应用信息化技术,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高效、精确、便捷的技术保障
企业要高度重视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层面的培养和提升工作,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依托和利用大专院校、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互联网等技術培训渠道,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使其能够充分掌握和熟练利用云计算、网络数据库、大数据分析、信息检索、互联网信息分析等最新技术手段,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把以上技术充分运用进来,使审计工作更加高效精确。企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运行流程机制,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工作要求的审计工作机制及相关配套流程。相关流程要以信息化思维作为指导,以突出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核心,逐项分解细化到每一个数据模块、每一条数据链、每一张报表的表格。
结语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内审制度,为审计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作参考依据。开发有利于内审工作开展的软件,提高企业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加强内审监督机制建设,将原来静态审计转向全过程的动态在线审计。促进内审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内审管理人才,推动企业内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雅苓.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探析[J].时代金融,2018(5).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引言
企业内部审计是一种企业管理活动,主要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经营管理情况以及会计信息数据进行监督,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企业风险,有效维护资金等方面的安全,所以说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其监督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从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已经经历了手工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时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也迎来了信息化为支撑的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有其显著性的特征,它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的审计管理平台或者是完善的操作系统。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或者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很多在经济、财务、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数据信息的采集与整合的这样一种方式与企业的审计分析与监控等结合起来,达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效果,最终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实现质的飞跃。
1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特点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审计手段方面,众所周知传统审计手段是将审阅、复算、盘存、函证、鉴定等多项工作集于一身的工作模式,需要凭借账本、发票等纸质资料等进行现场人工审计,而目前企业信息化改革后许多纸质文件都转变成了电子记录,传统的审计方式无法与新的信息管理模式相适应,因此为配合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许多企业的审计手段也逐渐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第二是审计流程,审计手段的变化带动了审计流程重新排列,在经过信息化改革后,审计人员不再需要对比大量原始资料,只通过一台电脑即可完成数据采集、处理、比对和分析等工作,且信息化审计一改传统的审计工作刻板流程,在审计时增加了新的流程,如数据测试等,多方面的保障审计结果准确性。第三是审计证据方面,传统的审计工作中证据主要是以纸质文件的形式获取,但在信息化改革后,这些审计证据成为了一串串数字,审计证据的存在和获取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2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无法破除
虽然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加大了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但是从目前企业的信息化运行来看,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成为了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突出障碍。比如,很多企业内部建设了ERP系统,但是就其他业务系统来说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的产品销售的管理系统,但是各部门系统分别独立运行,没有统一的入口,关联程度几乎为零。在这样的状况下,审计系统只能采集到部分的信息,不能做出全方位的查询和采集,使得统计系统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2.2审计工作的信息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化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素质相对较低是突出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大多外包给了其他计算机公司,平常的运行也大多是这些公司的技术人员完成,本公司无论是相关系统的设计还是运行操作运行人员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企业的审计人员很多并不是审计专业出身,而是财务人员,这部分人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有效支撑方面明显不足,很容易造成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难以为继。
3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3.1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力度提升的强大助力,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好的环境,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不仅能使企业结构得到优化,还能将企业实际情况与信息化市场环境紧密的结合。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力度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工作,可以尽快建立监督机制为审计工作配置足够的员工,将决策部门、监督部门、执行部门等各部门权责明确归属,使各部门间形成相互监督的关系,充分发挥监督工作的职能,定期检查审计数据,保障数据能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同时还要正视监督部门的地位,作为监督部门,虽然工作内容是发现审计管理中的问题。但其根本职能是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帮助审计部门分析问题危害,从源头减少企业内违规行为,使企业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如:某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升级的同时提高了对于监督工作的重视,坚定地落实了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能,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配置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为企业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拓宽了道路。
3.2引进先进取证技术
信息技术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却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提供了强大助力。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证据来佐证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这些证据资料包括会议记录、财务流通表和业务往来记录等书面文件。传统的企业内审工作需要将账本、报表等财务数据进行抽查比对,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且审计工作主要依靠的就是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基础理论完成,追查方式也较为繁琐,对于账本上的数据需要追根溯源,调查与原始数据凭证是否相符。因此,为保障生产经营活动能得到平稳健康发展,企业需要将信息化融入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且为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引进先进的审计取证技术也十分有必要,大数据显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对于先进取证技术的需求大,不仅能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也能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审计人员还能利用先进取证技术以取得的实际财务信息为根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审计部门减少在取证上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将证据信息共享。可以引进先进的审计App用于取证工作,帮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展开。此外,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原始审计证据无法直接获得,类似发票、进货单等原始单据逐渐被电子凭证取代,即电子数据证据,这类证据可以经过加工实现交换传递。企业在进行业务往来时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与合作方签约形成电子数据,审计人员需要参考时,直接从计算机中调取即可,为审计证据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3.3精确应用信息化技术,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高效、精确、便捷的技术保障
企业要高度重视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层面的培养和提升工作,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依托和利用大专院校、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互联网等技術培训渠道,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使其能够充分掌握和熟练利用云计算、网络数据库、大数据分析、信息检索、互联网信息分析等最新技术手段,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把以上技术充分运用进来,使审计工作更加高效精确。企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运行流程机制,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工作要求的审计工作机制及相关配套流程。相关流程要以信息化思维作为指导,以突出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核心,逐项分解细化到每一个数据模块、每一条数据链、每一张报表的表格。
结语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内审制度,为审计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作参考依据。开发有利于内审工作开展的软件,提高企业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加强内审监督机制建设,将原来静态审计转向全过程的动态在线审计。促进内审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内审管理人才,推动企业内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雅苓.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探析[J].时代金融,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