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常常老话套话一大堆,大话空话连一片,思想、感情的触角只是停留在轻浅的表象,因循旧路,缺乏创意。何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束缚太多。怎么办?无他,唯有解除束缚,还作文以本有的活力。具体办法是:阅读常规化,写作生活化,思维深刻化。
【关键词】写作教学 阅读常规化 写作生活化 思维深刻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创意地表达就是指学生独立、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独特的理解和思考,抒真情实感,述真知灼见。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常常老话套话一大堆,大话空话连一片,没有真实的激动欢乐,没有感人的痛苦悲伤,或者就事论事隔靴搔痒,或者肤浅平庸翻版时尚,或者津津乐道于琐屑的生活……总之,思想、感情的触角只是停留在轻浅的表象,因循旧路,缺乏创意。何以如此?主要原因显然是学生受了太多的束缚:
1.阅读的束缚。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的心灵对话和精神交流,是传递文化、滋养品格、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照理,阅读应该极受重视,但事实上,学生的阅读被牢牢限制,已经钻进了极小的套子——只有与考试和升学关系极密切的才被准许阅读。语文教师高一高二时忙于讲课本,高三忙于讲试题,很少拿出专门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主任只要一见学生看课外书,必定没收;家长一见学生看课外书,必定生气;学生自己为了高考,也总是无可奈何地把眼光集中在课本上: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切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造成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滞后。
2.生活的束缚。高中学生很“累”,为了前程,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大学,甚至连窗内事也不想闻了。每天陷于宿舍、餐厅、教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中,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麻木不仁;国际风云变幻、纵横捭阖,他们漠不关心:多姿多彩的生活,已经因升学的压力而被无情地隔绝到了他们的身外。缺少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写作的渠沟当然不会清澈如许,所以每当写作,学生们不免搜肠刮肚,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只好无病呻吟,不痛装痛。
3.思想的束缚。反观自己,不少教师已经惯于以真理代言人的口吻发出话语指令,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进行思想交锋、心智对抗的勇气,渐渐放弃了自己的思考与怀疑,而开始顺从定论,重复“真理”的声音。所以天南地北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与表述会惊人地一致。不仅如此,有些老师还为学生归纳了作文内容必须归附的方向,要求写作时必须涉及。比如“弘扬美德”系列有十个分类: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学生不管写什么内容,作文尽管套,反正不出格。如此,又怎么能有个性化的感悟,又怎么可能进行创意表达?
4.思维的束缚。一是缺乏发散性的联想和想象,在感悟事物时不能突破思维惯性,对事物的认知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比如写到美丽的风景,便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提起落红,立即就引申“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牺牲精神。二是在写作思路上未能突破固定的模式。比如写议论文,有一种套路是采用正反对比法,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用什么词都有定制,近似八股。记叙文,比如写游记,什么时候记游,什么时候写感受,感受什么,也都有固定的样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学生们常常不假思索地机械套作。如果遇到主旨已经确定的作文题目,选择材料则会翻来覆去运用那些老掉牙的例子。
由于束缚过多,学生在写作时害怕而且也不肯出格和越位,于是如林黛玉进贾府,时时留心,步步在意,生怕用错一个词,说错一句话,结果是戴着镣铐跳舞,怎么也跳不出天然的美。思维放不开,思路打不通,于是便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没有个性,缺少活力。怎么办?无他,唯有解除束缚,还作文以本有的活力。
1.阅读常规化。真正地把阅读纳入教学日程,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一是要诗意地处理教材,敢于增删,把那些无法打动自己和学生的文章坚决删掉,只讲那些让人感动、理解深刻的。二是适度地向课外拓展,引进课外美文。教材外有万紫千红,课堂外有万水千山,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借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思维深度,丰富教学内涵。三是辟出专门时间给学生阅读,如每周拿出一节课或两节课让学生到图书馆读书,要求学生做好摘抄,记下感想。经常性地这样做,学生的视界会渐渐开阔,感情会逐渐升华,思想会慢慢丰富。阅读常规化,可以为创意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写作生活化。写作生活化,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讲,一是引导学生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生活,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二是通过调查访问、阅读报刊、观看电视或视频来获取资料,进而分析和研究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面前就会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他们就会认真地审视生活中那些让人欣喜或让人伤感的、最富情致或让人憎恶的、最有社会意义或违情背理的典型材料。他们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中这诸多现象相碰撞,从而引发种种思考和感悟。从写作方式的角度讲,教学中要放弃那种课上出题逼文的做法,而代之以自主命题自由写作。明确告诉学生,写作不要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要受文体和字数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日记、随笔、观察笔记、生活随感,形式可以多样。晨读时间、自习课上、课间,随时随地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就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意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
3.思维深刻化。翻开作文本,我们发现,由于思维僵化,学生作文字里行间流动的多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既无新颖超拔之意,遑论深刻犀利之语。因此,作文教学要强化思维能力,使学生将思维之钻打下事物的深层,进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结果。
首先是强化观察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对人,观察年龄、身高、体型、脸型、发型、肤色、表情、衣着等,尤其要观察眼神、语言、动作。要求学生分析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性格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的特征,找出此人与彼人的细微差别。对事,观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注意当事人的种种表现,分析其表现与事件的关系。对景,无论定向观察、定点观察、移步换景,都须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景物的色彩、形貌、声音、气味等,真正把握景物的主要特征。观察之后,再加以分析、思考、联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把有意义的内容记下来。
其次是强化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教材上联想和想象成功的例子。如鉴赏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先启发学生由落叶联想到落叶归根,再联想到人老还乡,再联想到杜甫漂泊无定的人生;由树木的衰败联想到人生的衰老,再联想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诗的意境进行想象加工,在头脑中出现相应的画面,进而体会杜甫登高时所产生的艰难潦倒之苦、孤寂悲凉之意、欲哭无泪之情。其次,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去组织材料、塑造形象。如学过《守财奴》“诱骗继承权”一段后,假设欧也妮没有签字,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次是强化思辨能力。作文教学中的“思辨”指的是学生对领悟到的东西进行认真的思考辨析,以透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并最终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思辨能力的核心是辩证的说理能力,一篇文章,如果缺乏辩证的分析,要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不可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采纳以下办法: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他人文章中的思辨品质。比如学习《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是怎样对“以羊易牛”的事件进行说理的,是怎样解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现象的。②引导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生活的哲理,对普通人而言,决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同进山寻宝,却不知宝在何处,只好叹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倘多问几个“什么”,则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结果?③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正确认识事物、阐明事理的一把手术刀,可以割除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化,可以使思维趋向广阔、深刻、灵活、严密。常用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辩证否定的原理。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
【关键词】写作教学 阅读常规化 写作生活化 思维深刻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创意地表达就是指学生独立、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独特的理解和思考,抒真情实感,述真知灼见。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常常老话套话一大堆,大话空话连一片,没有真实的激动欢乐,没有感人的痛苦悲伤,或者就事论事隔靴搔痒,或者肤浅平庸翻版时尚,或者津津乐道于琐屑的生活……总之,思想、感情的触角只是停留在轻浅的表象,因循旧路,缺乏创意。何以如此?主要原因显然是学生受了太多的束缚:
1.阅读的束缚。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的心灵对话和精神交流,是传递文化、滋养品格、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照理,阅读应该极受重视,但事实上,学生的阅读被牢牢限制,已经钻进了极小的套子——只有与考试和升学关系极密切的才被准许阅读。语文教师高一高二时忙于讲课本,高三忙于讲试题,很少拿出专门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主任只要一见学生看课外书,必定没收;家长一见学生看课外书,必定生气;学生自己为了高考,也总是无可奈何地把眼光集中在课本上: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切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造成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滞后。
2.生活的束缚。高中学生很“累”,为了前程,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大学,甚至连窗内事也不想闻了。每天陷于宿舍、餐厅、教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中,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麻木不仁;国际风云变幻、纵横捭阖,他们漠不关心:多姿多彩的生活,已经因升学的压力而被无情地隔绝到了他们的身外。缺少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写作的渠沟当然不会清澈如许,所以每当写作,学生们不免搜肠刮肚,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只好无病呻吟,不痛装痛。
3.思想的束缚。反观自己,不少教师已经惯于以真理代言人的口吻发出话语指令,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进行思想交锋、心智对抗的勇气,渐渐放弃了自己的思考与怀疑,而开始顺从定论,重复“真理”的声音。所以天南地北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与表述会惊人地一致。不仅如此,有些老师还为学生归纳了作文内容必须归附的方向,要求写作时必须涉及。比如“弘扬美德”系列有十个分类: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学生不管写什么内容,作文尽管套,反正不出格。如此,又怎么能有个性化的感悟,又怎么可能进行创意表达?
4.思维的束缚。一是缺乏发散性的联想和想象,在感悟事物时不能突破思维惯性,对事物的认知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比如写到美丽的风景,便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提起落红,立即就引申“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牺牲精神。二是在写作思路上未能突破固定的模式。比如写议论文,有一种套路是采用正反对比法,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用什么词都有定制,近似八股。记叙文,比如写游记,什么时候记游,什么时候写感受,感受什么,也都有固定的样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学生们常常不假思索地机械套作。如果遇到主旨已经确定的作文题目,选择材料则会翻来覆去运用那些老掉牙的例子。
由于束缚过多,学生在写作时害怕而且也不肯出格和越位,于是如林黛玉进贾府,时时留心,步步在意,生怕用错一个词,说错一句话,结果是戴着镣铐跳舞,怎么也跳不出天然的美。思维放不开,思路打不通,于是便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没有个性,缺少活力。怎么办?无他,唯有解除束缚,还作文以本有的活力。
1.阅读常规化。真正地把阅读纳入教学日程,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一是要诗意地处理教材,敢于增删,把那些无法打动自己和学生的文章坚决删掉,只讲那些让人感动、理解深刻的。二是适度地向课外拓展,引进课外美文。教材外有万紫千红,课堂外有万水千山,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借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思维深度,丰富教学内涵。三是辟出专门时间给学生阅读,如每周拿出一节课或两节课让学生到图书馆读书,要求学生做好摘抄,记下感想。经常性地这样做,学生的视界会渐渐开阔,感情会逐渐升华,思想会慢慢丰富。阅读常规化,可以为创意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写作生活化。写作生活化,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讲,一是引导学生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生活,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二是通过调查访问、阅读报刊、观看电视或视频来获取资料,进而分析和研究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面前就会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他们就会认真地审视生活中那些让人欣喜或让人伤感的、最富情致或让人憎恶的、最有社会意义或违情背理的典型材料。他们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中这诸多现象相碰撞,从而引发种种思考和感悟。从写作方式的角度讲,教学中要放弃那种课上出题逼文的做法,而代之以自主命题自由写作。明确告诉学生,写作不要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要受文体和字数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日记、随笔、观察笔记、生活随感,形式可以多样。晨读时间、自习课上、课间,随时随地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就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意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
3.思维深刻化。翻开作文本,我们发现,由于思维僵化,学生作文字里行间流动的多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既无新颖超拔之意,遑论深刻犀利之语。因此,作文教学要强化思维能力,使学生将思维之钻打下事物的深层,进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结果。
首先是强化观察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对人,观察年龄、身高、体型、脸型、发型、肤色、表情、衣着等,尤其要观察眼神、语言、动作。要求学生分析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性格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的特征,找出此人与彼人的细微差别。对事,观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注意当事人的种种表现,分析其表现与事件的关系。对景,无论定向观察、定点观察、移步换景,都须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景物的色彩、形貌、声音、气味等,真正把握景物的主要特征。观察之后,再加以分析、思考、联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把有意义的内容记下来。
其次是强化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教材上联想和想象成功的例子。如鉴赏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先启发学生由落叶联想到落叶归根,再联想到人老还乡,再联想到杜甫漂泊无定的人生;由树木的衰败联想到人生的衰老,再联想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诗的意境进行想象加工,在头脑中出现相应的画面,进而体会杜甫登高时所产生的艰难潦倒之苦、孤寂悲凉之意、欲哭无泪之情。其次,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去组织材料、塑造形象。如学过《守财奴》“诱骗继承权”一段后,假设欧也妮没有签字,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次是强化思辨能力。作文教学中的“思辨”指的是学生对领悟到的东西进行认真的思考辨析,以透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并最终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思辨能力的核心是辩证的说理能力,一篇文章,如果缺乏辩证的分析,要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不可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采纳以下办法: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他人文章中的思辨品质。比如学习《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是怎样对“以羊易牛”的事件进行说理的,是怎样解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现象的。②引导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生活的哲理,对普通人而言,决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同进山寻宝,却不知宝在何处,只好叹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倘多问几个“什么”,则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结果?③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正确认识事物、阐明事理的一把手术刀,可以割除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化,可以使思维趋向广阔、深刻、灵活、严密。常用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辩证否定的原理。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