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采访邓小平前后的中美关系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7日,美国著名媒体人麦克·华莱士与世长辞,享年93岁。中国媒体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普通的中国百姓知道华莱士的名字始自1986年他对邓小平的采访。这一次采访中,华莱士与邓小平纵谈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当时敏感复杂的中美、中苏关系,对此后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报道特别是重要国际人物访谈的意义就在于其对国际关系的介入性。华莱士多数的国际访谈之所以能够为人所熟知,概源于此。
  
   美国媒体曾经这样看中国
  
  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隔离了东西方世界,也隔离了中美之间的交往。在这个时期,多数美国外交政策决策者眼中的世界如此简单:其他国家,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要么是事实上的中立者。这种简单的分类法也贯穿于美国新闻媒介的思维之中。这一时期,作为全球政治重要沟通渠道的媒介,除应对冷战中的口水仗之外,在国际关系中似是别无建树。中国之于美国,多数时间里是“神秘、遥远的国度”,是敌人。
  上个世纪60年代,变化悄然发生。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中美两国对于“苏联威胁”的认知成为高层内部的共识,利益的共同基础于是产生。加之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利益诉求,更使得这种改变成为必然。利益的汇合是沟通与交流的巨大驱动力。于是1971年中美关系“破冰”,在经历了较长时间后两国终于在1979年建交。
  从公共外交的视角而言,中美建交的成功还取决于两大因素:高层共识和美国媒体的作用。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双方的交流成果特别是人员交流的感受。据学者研究,《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两大媒体分别报道了“乒乓外交”,在美国读者中引发三大惊讶:第一大惊讶是运动员在中国受到意想不到的友好、热情的接待。已相互隔绝22年后,中国国门一旦打开一道小小的缝隙,美国民众就从中得到了积极而又正面的印象。第二大惊讶是发现过去对中国的印象是多么的不真实。有的运动员由于害怕红色中国,临时放弃访华,在后来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遗憾,偏见和误解使其抱憾终生。第三大惊讶是发现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的独特魅力。普通运动员对于中国的观感一时间成为美国街谈巷议的重要话题。
  中国学者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3亿人民的两个大国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对峙与对抗而重新成为朋友,“这件事情对世界和人类的影响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总是对前途惴惴不安的人类增添了安全感,增添了对明天的信心”。
  然而,通过无数的媒介话语,也可以发现,中美之间一些实质性的分歧并没有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消除。如意识形态的阻隔仍然是两国之间难以达成深入认同的基础性要素,台湾问题作为中美之间最核心和最敏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果然,在中美建交后的不久,美国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与台湾处理关系的新模式。这种模式虽然简化了美国和中国台湾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却给所谓的“中美蜜月期”浇上了一盆冷水。80年代以后,随着美苏实力对比向美国实质性的倾斜,冷战进入最后也最剧烈的阶段。中美之间则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直到1985年,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才到美国访问。
  
  混沌时期的一次犀利采访
  
  1986年是混沌不清的一年。冷战阴霾仍然笼罩着全球,中国和两个大国——美国、苏联的关系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李先念主席访美的余温使两个国家的媒介对于彼此的认同有所增进。
  对于中美苏三角关系,美国媒介仍然与精英阶层保持着高度一致。对于中国,源于精英的声音并不完全一致。基于种种事实,美国精英判断,冷战即将发生有利于美国的根本性变化。此时,意识形态因素逐步显现出来。美国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取得冷战的全面胜利,中国必须“变色”。其时,东欧一些新的苗头已经显露,这使得美国一部分精英对于这一可能也“充满了渴望”。同时,台湾问题也是这种混沌关系的一个基础性原因。中国高层反复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和方案,但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成效;中美之间就台湾问题的磋商以及对于已经形成的公报原则的执行,也往往因为《与台湾关系法》的存在而无法取得实质性推进。
  混沌时期,媒体之于局势至关重要。中国高层对于中美关系及世界局势的判断,对于美国受众也更为重要。恰在此时,华莱士成为第一个采访邓小平的外国电视记者。1986年华莱士来华采访,行程中并无采访中国领导人的打算。但当他从中国南方一路北上到达北京时,他的想法改变了。他通过熟人关系,向有关部门递交了申请。
  1986年9月,华莱士成为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之后第二位采访邓小平的西方记者,他也是第一位对中国持“敌视”态度的西方记者。为了准备这次采访,华莱士阅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有关邓小平的文字资料,并同见过邓小平的人进行交谈。这种做足至少采访50小时功课的本事,始终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如今在中美网络上还可以方便地查到华莱士的采访最终稿。
  在公开发表的采访稿件中,华莱士的问题是从中苏关系开始的。这一问题看似和中美关系无关,但明眼人却知晓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利害所在。在采访中,邓小平明确表示了在消除“三大障碍”基础上,愿意同刚刚上台不久的戈尔巴乔夫会见。华莱士之后的问题,显得更为犀利。他对问题的预设性动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中国同资本主义的美国的关系比同苏联共产党人的关系更好一些,这是为什么?”显然这涉及了当时混沌问题的核心——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到底是不是像美国一样,以意识形态划界。对此,邓小平明智而明确的回答是以“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中美关系,访谈双方的交锋集中于台湾问题。华莱士以给里根带话的方式提出中美关系话题,在得到邓小平“中美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的肯定性引导后,他的问题重新回到了“犀利路线”上。“目前中美双方是否存在大的分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以更为简洁和有力的“是”以及后续的回答,将中美关系的讨论引导到了台湾问题上。之后访谈的几个问题一直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邓小平明确地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很大的障碍,面对这个问题,中美之间的其他问题都可以往后排。对于中国国内局势的问答,其实仍然围绕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展开。
  采访使彼此的判断更为明晰
  
  现在读来,华莱士的采访问题预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其一是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其二是意识形态问题,其三是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这三个问题是美国人最关心的,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政府的关切。而第三个问题则与第二个问题息息相关。华莱士对邓小平采访的内容迅速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节目在美国播出后,使得中美关系之间的核心问题更加凸显了出来。有学者指出,华莱士的采访使得双方对彼此的判断更为明晰,却也增加了美国一些抱有演变幻想的人的想象空间。
  在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之后的8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看似平稳。1987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访问美国。同年,中国造币总公司还制作发行了中美友好的纪念章。然而,苏联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东欧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迅速改变着中美两国高层对于中美关系的认知。美国精英对于中国最初的友好逐步转变为对于中国人权、西藏等问题的关注,很多人公开对中国国内问题横加指责和干涉,俨然要求中国学习美国模式。这些分歧在经过两国的媒体放大处理后,影响巨大。
  对于1989年在中国发生的政治风波,美国媒体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互相猜疑和指责的时期。但是随着涉藏问题、人权问题等美国人关注的问题逐渐成为中美之间在90年代争端的两个重要问题,加之中国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使得中美关系极不平静。那时的一系列事态发展,到现在人们还历历在目,直到1994年江泽民在西雅图会见克林顿和1997年江泽民访问美国,中美关系才重回正常轨道。
  时至今日,斯人已逝,但是那一次的采访仍是媒体介入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台湾媒体盛传台湾当局可能租用大陆船只“振华7号”将扩建码头的沉箱运抵南沙群岛的太平岛。据报道,太平岛扩建码头及强化机场跑道工程耗资约33亿元新台币(约合1亿美元),工程于2014年2月7日开工,预计2015年年底完工,2016年验收启用。届时台“海巡署”3000吨级巡防舰可以直接靠泊。  台湾当局自称是“中华民国”的延续,驻守太平岛迄今已60余年。囿于台湾当局的特殊地位,目前台湾
一位女孩在参加婚礼时遭到了社会民主党工作人员强奸,“事发”几小时后,这对“新人”在警察局举行了婚礼。邻居和双方亲戚竟也都对这种处理方式称赞有加。  8月31日,世人等待已久的“黑公交轮奸案”首例判决结果出台,嫌犯因未成年而仅被判处3年管教。由于在等待裁决过程中已被拘留8个月,此判决意味着他在28个月后即可出狱。印儿童权益保护组织虽支持这一判决,但民众普遍对刑罚太轻表达不满。  “黑公交轮奸案”始末
继陆克文的政治“复仇”之后,澳大利亚政坛再次见证了突变之局。9月7日,反对党领袖托尼·阿博特带领自由党—国家党联盟,一举击败了工党,获得了众议院150个议席中的过半议席,压倒性赢得大选。而两个多月前刚刚从吉拉德手上“夺回”总理宝座的陆克文,则不得不再次“下课”,为工党六年的执政历史划上了句号。  阿博特时代,澳大利亚准备好了吗?  谁是托尼·阿博特  在澳大利亚大选之前,相信很多人对托尼·阿博特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朱熹的上述诗句来形容近年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的文化建设,可谓恰如其分。这里,“活水”非指其他,乃朋友、友情也。  打造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特派员公署  澳门特派员公署大楼于1999年建成,楼高八层,设计庄重、现代,外观甚好。我尤其喜爱1~3层的大落地玻璃墙面,它们在院内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通透敞亮。然美中不足的是,我赴任特派员时室内装饰已显陈旧,墙上字画缺乏主题,
“我们不能对世界发号施令,但我们必须参与世界……在我看来,美国在世界的角色已然是参与者。”2013年2月27日,查尔斯·蒂姆西·哈格尔在就职演讲中依旧延续着其特立独行的风格。一天之前,这位66岁的“政坛老兵”总算打赢了耗时40余天的提名拉锯战,战胜了参议院内试图阻击他的昔日同党,获批入主五角大楼。正如奥巴马在提名时溢美的那样,至今体内仍残留有弹片的哈格尔深深相信“美国领导的不可或缺”,懂得“战争不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最适合  中国国情  伍钧:  中国在1964年成功进行核试验后马上就宣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现在西方国家质疑我们的“不首先使用”到底是战略还是政策,密切关注我们在核战略、核政策上往哪个方向走,会不会附加一定条件变成“有条件的不首先使用”、“有条件的自卫防御”——比方说在我方首都或军事基地等被炸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等是否会使用核武器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不管从经济角度考虑,还
澳门的冬日有些阴冷。忽然想到了斯里兰卡红茶,抓起电话向杨秀萍大使求援。杨大使雷厉风行,不日送来,令人感动。  喜欢斯里兰卡的红茶始于前些年。  初识科伦坡的日落和佛国的红茶  中斯关系一向很好,两国政府及民间交往十分密切。新中国建国初期,两国间签订的《米胶协定》曾轰动一时。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中国的发展严重受阻,亟需进口包括橡胶在内的各种物资。此时,远在印度洋的斯里兰卡也面临着相似的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就贸易等议题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搞保护主义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损人不利己。二十国集团要致力于营造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贸易保护主义强力回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此后,世界各国踏上了抵御和防范风险的应对危机之路,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本国经济贸易
青年画家,1973年生于山东曹县。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拜师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学鉴赏,获益颇多;后又拜师著名画家于志学,并跟随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入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美术史治学则师随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先生。现为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主任,在绘画之余从事美术史的研究。  作品《白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3)  作品《春声一树满神州》作为国
5月28日,在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一篇特殊的毕业致辞。通过这篇毕业致辞,奥巴马回应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质疑和批评,回答了“如何保持美国的领导力”这一核心问题,向世界全面阐释了他的外交政策理念。美国媒体对这篇演讲的内容毁誉参半,对奥巴马为外交政策而做的辩护褒贬不一。然而,各大媒体对这篇演说的重要性却是众口一辞,认为它集中反映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思想,标志着“奥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