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鲜活的史料走进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WorkFl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浅析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的运用
  一、运用于新课导入之时
  讲授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学生注意力也会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课我用歌曲《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导入新课,这首歌最初出现在1932年《有关美国的史料》这一讽刺时政的音乐剧中,这出剧共演77场,令人久久难忘,这首歌也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圣歌,具有高度可信的史料价值。
  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怀着求知欲望,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效果。
  二、运用于突破新课内容重点、难点之时
  有些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确存在着理论性较强,或有些内容因种种原因仅给出了高度概括,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或略于过程说明。教师在讲授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内容感到枯燥、生涩,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融入教学中,用史料来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服务,让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这些材料,加之教师在一旁的讲解,便能更容易、更深刻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
  例如: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用一个表格,罗列当时联邦政府的措施、国会出台的法令、执行机构及其当时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重、难点。
  三、运用于教学内容过渡之时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不同教学环节构成的,在其衔接过渡的环节处,教师适当引用史料,承上启下,以起到串联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作用,这样就能很好地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例如:我通过讲述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串联起新政的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整个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增强,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强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能力。
  四、运用于课本内容过于简略之时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中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讲得那么详细明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史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在内容简略处,恰当地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传达历史真实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
  例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课本只给出了简洁的结论性评语,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后面课文里将会学到的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通过政府制定恰当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使学生理解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定势,养成探究精神。
  五、运用于课堂小结之时
  课堂小结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例如:本课我用罗斯福《无所畏惧》的演说结尾,通过对史料的设问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思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新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对这些规则和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摆脱传统那种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角度来具体分析如何将史料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不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使用史料教学,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筛选,巧妙整合运用史料,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一任务主要通过系统的口语训练来完成。根据口语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掌握学生说话的心理,让学生想说。  作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趋近或开始成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在感情上出现了内
期刊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作文中袒露真情  (一)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  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初中作文教学往往是为作文而作文,写作时也不能放开手脚。学生的个性有差异,认识能力有差异,知识水平有差异,但千篇一律的题目,既激发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教师可在学生入学之初的作文课上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不规定时间,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
期刊
学习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基本最核心的方法是阅读,在阅读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沉淀是不可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反之,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想贫乏的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想方设法地改变这种现状,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并加以指导,积累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一)关注课内,注重迁移,开展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期刊
中学德育现代化的课题,已经历史性地摆到了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面前,一种历史的紧迫感,一种现实的责任感,鞭策着,鼓励着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力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德育现代化的新路。  一、德育思想的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们应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现代德育思想的核心。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崇高理
期刊
中央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视,说明我国的“教改”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下面笔者谈谈做法和思考。  一、改革教学思想  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必须要改革教学思想,因为教学思想是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前提,也是确立教学价值和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教学思想又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当今是市场经济,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呢?如
期刊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作文有鲜活的素材,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真挚的情感,但缺少了靓丽的语言装饰也会黯然失色。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呢?  一、妙使修饰添色彩  修饰语就是修饰主要成分的字或词语,往往多用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等。这些修饰性词语能使作文中朴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张力,为作文的语言增添色彩。修饰性语言能更好的呈现出描绘事物的颜色、声音、形状、情态,语言表达婉转
期刊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作文是用文字书写灵魂,倾诉情感,每一个字必经“千锤百炼”。而现在许多学生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不知其所云;或是寥寥数字,虽言简而意不明;或是假情假意,真情不在。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大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中学生在作文写出既有生活的真,也有情感和美,还有思想的善的文章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 
期刊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评改的过程既是完善写作的过程,又是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过程。它是写出精品习作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学生怕写作,教师怕批改。学生的作文经过教师的字斟句酌的批改后,已面目全非,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完分数,就将作文本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地疲于应付,教师筋疲力尽,学生进步甚微。其实习作评价与其他的教育评价一样,它作为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更多的
期刊
审美已成为文明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美变成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要达到这一目标实属不易。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语文学习带来的美感,功利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主宰着大部分课堂教学,由此导致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难以提高。怎样才能走出语文教学这一困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美在和谐中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
期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在平时以情感召学生,以理折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最终学生一定会逐渐变化和成长的。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把与学生有关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一直注重培养班干部,共同管理班级,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面向全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