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浅析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的运用
一、运用于新课导入之时
讲授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学生注意力也会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课我用歌曲《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导入新课,这首歌最初出现在1932年《有关美国的史料》这一讽刺时政的音乐剧中,这出剧共演77场,令人久久难忘,这首歌也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圣歌,具有高度可信的史料价值。
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怀着求知欲望,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效果。
二、运用于突破新课内容重点、难点之时
有些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确存在着理论性较强,或有些内容因种种原因仅给出了高度概括,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或略于过程说明。教师在讲授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内容感到枯燥、生涩,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融入教学中,用史料来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服务,让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这些材料,加之教师在一旁的讲解,便能更容易、更深刻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
例如: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用一个表格,罗列当时联邦政府的措施、国会出台的法令、执行机构及其当时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重、难点。
三、运用于教学内容过渡之时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不同教学环节构成的,在其衔接过渡的环节处,教师适当引用史料,承上启下,以起到串联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作用,这样就能很好地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例如:我通过讲述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串联起新政的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整个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增强,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强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能力。
四、运用于课本内容过于简略之时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中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讲得那么详细明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史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在内容简略处,恰当地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传达历史真实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
例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课本只给出了简洁的结论性评语,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后面课文里将会学到的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通过政府制定恰当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使学生理解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定势,养成探究精神。
五、运用于课堂小结之时
课堂小结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例如:本课我用罗斯福《无所畏惧》的演说结尾,通过对史料的设问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思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新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对这些规则和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摆脱传统那种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角度来具体分析如何将史料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不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使用史料教学,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筛选,巧妙整合运用史料,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一、运用于新课导入之时
讲授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学生注意力也会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课我用歌曲《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导入新课,这首歌最初出现在1932年《有关美国的史料》这一讽刺时政的音乐剧中,这出剧共演77场,令人久久难忘,这首歌也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圣歌,具有高度可信的史料价值。
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怀着求知欲望,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效果。
二、运用于突破新课内容重点、难点之时
有些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确存在着理论性较强,或有些内容因种种原因仅给出了高度概括,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或略于过程说明。教师在讲授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内容感到枯燥、生涩,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融入教学中,用史料来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服务,让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这些材料,加之教师在一旁的讲解,便能更容易、更深刻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
例如: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用一个表格,罗列当时联邦政府的措施、国会出台的法令、执行机构及其当时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重、难点。
三、运用于教学内容过渡之时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不同教学环节构成的,在其衔接过渡的环节处,教师适当引用史料,承上启下,以起到串联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作用,这样就能很好地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例如:我通过讲述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串联起新政的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整个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增强,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强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能力。
四、运用于课本内容过于简略之时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中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讲得那么详细明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史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在内容简略处,恰当地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传达历史真实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
例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课本只给出了简洁的结论性评语,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后面课文里将会学到的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通过政府制定恰当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使学生理解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定势,养成探究精神。
五、运用于课堂小结之时
课堂小结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例如:本课我用罗斯福《无所畏惧》的演说结尾,通过对史料的设问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思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新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对这些规则和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摆脱传统那种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角度来具体分析如何将史料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不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使用史料教学,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筛选,巧妙整合运用史料,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