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摘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创造出许多精巧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习惯,这样做既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又对于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了,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知道他们怎样想。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在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的情况下设问,才会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而是先给小朋友看了一张自己班级的课程表。提问:"大家请看,这是我们班的一张课程表,数一数我们每天上几节课?(6节)那么我们一个星期总共上几节课就是几个6呢?可以用什么算式计算?(6×5=)那就要用到几的乘法口诀了?"接着我就引出新的学习内容--6的乘法口诀。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培养孩子的质疑与解惑的能力
学生在解题是有时会提出一些大胆的假设。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时假设进行验证。使学生从中寻求规律,活跃思维:如我在高年级的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用一根铁丝做成长11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铁架,如果将这根铁丝改制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它的棱长应是多少厘米?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一种电冰箱提价20%,后来又降价20%,所以价格等于不变。
这道题里面没有具体的数量条件,很难判断,如果我们用假设法,假设一个数量,就很容易判定此题结论是错误的。
假设原价为1000元,提价20%后就是1000×(1+20%)=1200(元),在降价20%后是1200×(1-20%)=960,结果比原价减少40元,而不是"价格没有变"。
三、让数学课变得有兴趣
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个民主、平等、自由融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从而激活创新思维,打破思维常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自由交流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走出记忆--模仿--练习的教学误区,实现理解--创新--应用的数学学习方式,有一定的作用。
五、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
六、在思考中提出问题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想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顿生疑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进行共同讨论,有的学生就开始问老师。
七、适时诱发求知欲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键是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师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最佳方法和手段,教师没有激情,方法、手段,学生就没有兴趣,学生学得也就贫乏无力。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有没有创设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思维不受束缚,环境不受影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为此,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顾教书,不与学生交流沟通,必须研究学生的学,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方法和途径,何止百样千条?但都必须简单易操作,既自然适合。只要我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在课后用心总结修改,就一定发现创造出许多精巧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习惯。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摘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创造出许多精巧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习惯,这样做既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又对于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了,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知道他们怎样想。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在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的情况下设问,才会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而是先给小朋友看了一张自己班级的课程表。提问:"大家请看,这是我们班的一张课程表,数一数我们每天上几节课?(6节)那么我们一个星期总共上几节课就是几个6呢?可以用什么算式计算?(6×5=)那就要用到几的乘法口诀了?"接着我就引出新的学习内容--6的乘法口诀。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培养孩子的质疑与解惑的能力
学生在解题是有时会提出一些大胆的假设。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时假设进行验证。使学生从中寻求规律,活跃思维:如我在高年级的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用一根铁丝做成长11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铁架,如果将这根铁丝改制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它的棱长应是多少厘米?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一种电冰箱提价20%,后来又降价20%,所以价格等于不变。
这道题里面没有具体的数量条件,很难判断,如果我们用假设法,假设一个数量,就很容易判定此题结论是错误的。
假设原价为1000元,提价20%后就是1000×(1+20%)=1200(元),在降价20%后是1200×(1-20%)=960,结果比原价减少40元,而不是"价格没有变"。
三、让数学课变得有兴趣
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个民主、平等、自由融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从而激活创新思维,打破思维常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自由交流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走出记忆--模仿--练习的教学误区,实现理解--创新--应用的数学学习方式,有一定的作用。
五、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
六、在思考中提出问题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想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顿生疑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进行共同讨论,有的学生就开始问老师。
七、适时诱发求知欲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键是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师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最佳方法和手段,教师没有激情,方法、手段,学生就没有兴趣,学生学得也就贫乏无力。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有没有创设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思维不受束缚,环境不受影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为此,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顾教书,不与学生交流沟通,必须研究学生的学,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方法和途径,何止百样千条?但都必须简单易操作,既自然适合。只要我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在课后用心总结修改,就一定发现创造出许多精巧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习惯。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