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拓展综合“艺教”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维也纳“金色大厅”精彩绝伦的盛演,到人民大会堂隆重的“走向未来”儿童题材原创作品音乐会的举行,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这个名字一次次受到社会的关注。当然,这所以“民乐”为主打特色的学校给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精彩”和“惊讶”,更进一步引领了人们对美学的向往与追求,启发人们对“以美立校”的内涵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问题的无尽思考。这所学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都让人们对它有了太多的期许和赞誉。
  
  开放教育,注重艺术资源的整合价值
  
  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创新、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注重实践的战略眼光,在教育界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安慧里中心小学是一所以艺术教育为亮点的学校,有着“民乐”特色的历史。学校为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提升,推广自身特色并形成过硬的品牌,现任校长孟夏经过缜密的分析和思考,决定实施“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即: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借助多种平台,以拓展综合、多维交叉的艺术教育模式为抓手,共享社会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建设,吸取提炼区域内的民族艺术样式,关注受教者的未来发展。
  学校自身具有良好的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同时位于北京亚运村社区内,与亚运村活动中心相隔不远。而亚运村活动中心是集党建园地、少儿天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团协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安全教育指导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文化体育场所。其中有30余个艺术类服务项目,9个书画、科普等协会。学校与亚运村活动中心通过强强合作,将社会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共建艺术园区,为学生拓宽了艺术教育空间,让社区丰富的艺术教育项目、场所、专家、教育方法等均成为学生艺术水平提高的资源。
  学校在安贞里学区实行资源共享机制,用中心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方式影响和带动学区内各个小学,形成以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为龙头,同时兼备各个小学自身特色和亮点的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学校与社会艺术资源的整合价值,又实现了整个学区艺术资源共享联动的整合价值,促进了中心学校与学区内各个学校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共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此,学区聘请了文化界、艺术界有关专家,借助社区、周边区域及社会优质资源成立了“学区艺术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艺术教育发展顾问团”,整体打造区域艺术教育特色,实施艺术教育发展“三步走”战略,引领各校进行艺术社团建设,逐步深化学区艺术教育特色。
  
  社团建设,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
  
  在安慧里中心小学,每逢提及几个特殊的数字和词语,总是令人亢奋。其中,“100%”表示在校学生全员进入社团学习训练,百分百受到专业培训和提高;“5·28”指2010年5月28日在世界瞩目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儿童题材原创作品音乐会,其精彩的表演令人久久难忘;“4·19”是说2009年4月19日学校在北京音乐厅与台湾基隆东信国民小学举办的民乐专场音乐会,进一步促进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天津”这个词语是指今年在天津音乐厅和天津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举办的专场音乐会,得到天津教育界和文艺界高度评价;“展演”特指学校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中小学文艺展演民族器乐小学组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
  一串串动人心弦的数字和词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活动和荣誉,使安慧里中心小学更充满了独具美学魅力的光彩与活力。而所有活动的开展与荣誉的获得,一方面体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深入与扎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得益于社团建设。
  “社团”是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成立艺术社团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让“以美育人”落实到学校教育环节中,使学生在点滴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陶冶情操、开发自身优秀潜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在社团建设中,学校在原有的已闻名全国的金帆“民族乐团”基础上,逐渐总结经验,完善社团建设,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并根据教师自身特长和学生发展需要,创建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在普及型社团与精品型社团互补的前提下,完善社团管理模式。学校创建的普及型社团有美术社团、书法社团、数独社团、国学社团、棋类社团、田径社团、散打社团、健美操社团、舞蹈社团、摄影社团、动漫社团、科技社团、戏剧社团等。这些社团,均由学校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自主申报任教,学生全员参与社团活动,真正满足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任务。在此基础上,学校引进亚运村活动中心的优质教师资源,聘请相关专家,重点打造国画、软笔书法、围棋、象棋、民族舞蹈、戏剧、朗诵等精品型社团。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六大解放”思想,引导教师给学生提供宽松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容地思考并且干有意义的工作。安慧里中心小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积极践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将学校内丰富的社团形式作为学科教学的有力补充。在校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到了课堂教学、德育工作、体育活动中未曾学习的知识,弥补了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生成的差异性,使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提高。
  安慧里中心小学建立社团的初衷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鼓励已经完成文化知识学习任务的孩子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身需求的多方面素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校通过各种社团活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普及高雅艺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情感得到陶冶,思维得到拓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素质多维,让艺术教育成为文化
  
  “缺少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美学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式,是德育的载体,它能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广博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心理及身体素质、文学气度,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孟夏校长提出:“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我们要更加理性地审视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力量,我们力求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多元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同时,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安慧里中心小学建校伊始对艺术教育就非常重视。经过16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对民乐的学习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民乐团学生在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整体成绩还明显高于同比水平。多年来,通过学校对往年毕业学生发展状况追踪分析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学校艺术教育氛围的营造和艺术教育的创新性开展,在培养和满足学生当前发展需求基础上,更奠基了学生终生发展需要,使艺术在学生生命的发展中起到了浸润作用。
  一位2003届毕业生曾这样说:“我对我的母校至今都心怀感恩,她让带着浓郁中国风情的民乐融入我的生命中,也从此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龙腾虎跃》、《南道阿里郎》等曲子总是会把血液加温,形成血管中澎湃的激流,把有质感的记忆和激情放置到心胸中……”
  在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需求。从学校灵动的艺术氛围到高度负责的专家团队;从教师对艺术课程的研究情景到学生激情地参加社团活动,师生们共同具备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这些均表现了师生整体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艺术表现能力。“艺术人生”也逐渐成为了学生活动、学习中的一种追求。
  安慧里中心小学开展的艺术教育培养人的素质是多维度的。从学生发展的维度看,学校研究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达到“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育情”的目的。学校力求通过艺术教育工作的深入,做到艺术教育既是体育、教学、德育、心育等工作的有效补充,又是促进各种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与提高的“媒介”。在学校组织的艺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想法,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与艺术节的组织、编排及表演,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尊重、竞争的意识,提升了对剧本彩排的艺术动作、舞蹈、音乐、歌唱的理解能力,认识到剧本反映内容的德育意义等。
  从创新发展的维度看,学校力求培养富有创新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强的学生,适应未来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求,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教师深入研究艺术教育课程,开设30多个学生社团,让学生广泛接受艺术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地学习、反思,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从精神文化维度看,学校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知识和品质的同时,更在传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学校精心筹备各类少儿作品音乐会,例如,维也纳音乐会的举办,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弘扬与传承、传播了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还在于呼唤人们进一步了解、珍惜、重视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学校以艺术为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学校艺术教育力求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具有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懂得感恩、体魄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学校通过开展特色丰富的实践性艺术活动和公益性演出活动,在可感知、触摸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培养更加适合未来创新发展的人才。
  可以说,教育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知识,更在于启迪智慧,同时让学生生命中活跃着艺术的细胞,让孩子永葆激情,阳光而艺术地学习、工作、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幸福。安慧里中心小学16年艺术教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而是学校的一种理性、人文的文化追求,一种激流勇进的教育理想。
  16年的艺术教育,造就了一批批优秀学子,托起了一代人未来的梦想和希望,用实践诠释着“启智正德,尚美求真”的校训。(摘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4日)■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
其他文献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片段一】语文味充盈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吉春亚《小草和大树》)  师:课前,大家都预
期刊
近十年来的文科高考题目,证明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已经无法取得高分了。文综的地理再也不是将课本“倒背如流”即可高枕无忧了。这表明地理学习的深度、广度、难度都在加大,地理的理性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更为突出了。因此,要求师生对地理学科规律性有更高的认识。    一、地理知识的规律性  1.成因规律。这在自然地理中尤为突出。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黄赤交角有密切的相关性。规律是赤道上全年昼夜
期刊
曾有幸两次聆听程少堂先生的学术报告,深深吸引我的竟不是他的标新立异,而是他的幽默气质。他说备课要“备幽默”,教学要“教(学)出幽默美”,还说“语文课要讲得学生高兴听,就要进入审美状态,也就是要讲出语文味来,就要学会玩教材……‘玩儿’并不一定是不严肃,高层次的‘玩儿’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态度。”程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语文味”的发轫之作《荷花淀》教学就是玩教材的范本,他玩出的幽默确实美轮美奂、
期刊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主要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以及第二学段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将学生已有的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经验加以提升,用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并结合相应的距离来更加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在教学中如何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好坏,导入是关键。巧妙的导入,不仅能够扣住学生心弦,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应,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那么如何设计精彩的课前导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位名师的课前导入片段。  【片段一】慧言善语,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特级教师华应龙“圆的认识”)  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前,是这样进行课前谈话的。  
期刊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凸显“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的核心价值追求,来自全国的各路教学精英在课堂上敢讲、真练、促思、导学,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给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片段一】触摸表达:不蔓不枝显本色(《石榴》,江苏省:倪鸣)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吧,瞧,石榴娃娃也对你们笑哪。(师指
期刊
在教学文言文时,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自觉不自觉地满堂灌,也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只好串讲、直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而忽视了学生对作品人物的情感体验。这些误区直接妨碍着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无法实现新课标规定的能力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助推学生学习体验从浅表走向深刻。在教学《石壕吏》一课时,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片段一
期刊
常常感动于特级教师钟海华的那节历史课,他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于悄无声息间一步步把学生引领到一定的高度,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论从史出”“学史明智”等道理。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那句诗:好雨……润物细无声。  【片段】  (展示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做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生:从服饰看,图的左边是四位清朝官员。从相貌、服饰看,
期刊
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应该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安排也不例外。现以“倒数的认识”情境导入为例进行反思,期望给同行有所启示:  设计一  师:老师想效法古人,来个以诗会友。(抱拳)你们行吗?  师:老师先来一句——“春眠不觉晓”。  生: (齐)“处处闻啼鸟”。  师:不错。再来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齐)“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现在老师可要出难题了——“客上
期刊
【编者按】“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读”总是被误解。教师更多的是在读的形式上变花样,诸如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像走马灯似的;或直白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情。机械、重复、盲目的“读”充斥着课堂。屡屡失望之余,教师感叹:“‘读’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指导必须得法。本期我们聚焦“读”的指导,以期引发大家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