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文章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观等进行了探讨,提出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并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出发,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红(1966- ),女,南通职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南通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162-02
一、围绕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现代企业对员工除了有知识、技能等“显性能力”的要求外,更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将素质教育列入培养体系之中,是其发展的必然需要。要深化推进高职教育改革,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要从单纯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有机融合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和条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后,有能力通过就业和创业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总之,要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
1.在教育观上,要克服那种片面强调学习“看得见” “即时性”知识的“简单实用化”观念。纠正那种谈职业教育就只局限于专业教学,忽视其他素质能力培养;讲就业教育就仅限于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其他职业素质训练的思想。按企业对人的现代性要求,从精神之用和物质之用、间接之用和直接之用、即时之用和长期之用等多角度、全方位来设计、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全面掌握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观、职业审美力、职业成就感的养成,将“做人”的培养与“做事”的教育有机结合;在实施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允许学生用怀疑、反驳甚至否定的方法去学习,提高学生批判探索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在人才观上,要改变过分强调培养“一技之长”的“专长”型人才观。要从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培养目标差异性出发,在培养“即时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强“职业发展能力”培养,造就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在突出“职业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高等性”,应该在“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创新型”上下工夫,要着眼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企业现在和发展的需要,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加强学生知识融通、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适应社会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3.在评价观上,要改革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难易性、“教学化”考试结果的优劣性作为教学质量考评主要标准的评价观。要突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就业导向视角下建立多元化、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要突出评价目的的实用性,明确“就业能力”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注重评价项目的特殊性,增加评价项目中的职业性、创造性权重;坚持评价结论的综合性,兼顾终结性结论和过程性结论。
4.在育人模式观上,要突破“以学校为单一培养主体” “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观的制约。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双轨”互动的育人模式,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学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建教学平台,并以平台为基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总之,高职教育要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从就业导向视角建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业”的素质教育体系。下面一个部分将讨论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高职阶段的素质教育。
二、强化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
“质量”是市场经济下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全面实施“质量工程”,素质教育是基础。笔者认为:在“质量工程”实施中要改革教学、管理传统模式,逐步淡化专业间差异,让课程设置更加柔性化;在培养学生团队思想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发展;创新教学设计,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展开。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立体的培养结构。“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构建成多元化的立体交叉结构。高职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应通过校内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企业、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实施来实现。要打破现行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按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基础能力课程、基本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课程等模块,增加综合素质培养的宏观性课程;要将专业教育和人文培养有机结合,改革“两条线”分开实施的培养模式,建立二者相互渗透、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培养体系。
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拓宽进入口径;要面向多个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空间。课程设置在考虑职业需要的同时,应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在优化专业内容结构的同时,开发更多的实践性选择课目。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重点建好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平台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建设更多的关于人文教育的共享资源平台。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处理好针对性和适应性关系,教学课程既要直接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工作需要,又要重视学生对职业适应和面对职业发展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按教学规律确定一些相对稳定的核心课程内容的同时,开发更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超市式”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扩大兴趣、爱好、特长;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做到基本文化素质理论不缺失,专业理论够用,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特别是以变通性、创新性能力为核心的智能型技能培养;要更多地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深化“两课”改革,让它从“居高临下的灌输和僵化说教”中走出来,将“两课”内容融入专业学习、实践教学、职业指导、课外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之中,成为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德”和“智”是人的素质构成的两个主要部分,“德性”的养成与“智性”的养成规律并不完全相同。当前高职院校基本是用培养“智性”的方法来让学生养成“德性”。它过分强调德育教育的系统化、大纲化、课程化,讲授内容言之成理,但收效甚微。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要围绕高职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载于人的“德性”养成的必要方法:活动、读书、才艺培养等之上,实现对高职学生“智性”与“德性”培养的统一。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高职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阶段的转折点,也是学生今后就业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通过接受此阶段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发展智力,提高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避免一味地使用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更多地开发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探究式、开放式、综合性、工学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成课程学习;教学设计应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要转变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传输过程”“接受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把它设计成:包含有“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的学生“有意识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让学生在个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要在关键教学环节更多地考虑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如毕业设计多设团体课题、课堂教学多设小组研讨性课题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要大力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开展读书等活动,指导学生读专业性书、读人文性书,并结合读书活动开展专题授课、演讲、社会调研、职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全面、自主发展的锻炼机会,与“第一课堂”形成互补,以“多彩”教育方式构成素质教育体系。
3.加强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技术为高职素质教育服务的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给素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通过教育手段改革,可以给教学带来更加直观的仿真效果,可以增加更多人性、美学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力;通过积极的网络文化建设,可以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更多渠道、更宽视野、更丰富的内容。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必须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得到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但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尚有许多需改进、加强之处。
在传统教学观影响下,还有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静态平面内容用得多、动态立体内容用得少;现成教学软件用得多、根据实际应用开发得少;理论教学用得多、实践教学用得少。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多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组织力量进行研讨,根据素质教育需要,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开发更多职教特色鲜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极其重要的平台,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现在高校对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硬件服务条件,但“软件”配套服务不够。由于对网络技术对学生教育所能产生的“双重”影响认识不足,对利用网络开展素质教育缺少系统开发思想,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性、计划性;网络课程资源库内容贫乏,在线学习形式不够丰富,互动性较差等等。如何利用网络正面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知识,怎样有效减少、逐步消除消极影响,让网络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更好、更多地为学生素质教育服务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亟须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高校深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2006(1).
[2]傅进军.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荷)山尼·戴克斯特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二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顾力平.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红(1966- ),女,南通职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南通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162-02
一、围绕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现代企业对员工除了有知识、技能等“显性能力”的要求外,更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将素质教育列入培养体系之中,是其发展的必然需要。要深化推进高职教育改革,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要从单纯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有机融合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和条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后,有能力通过就业和创业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总之,要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
1.在教育观上,要克服那种片面强调学习“看得见” “即时性”知识的“简单实用化”观念。纠正那种谈职业教育就只局限于专业教学,忽视其他素质能力培养;讲就业教育就仅限于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其他职业素质训练的思想。按企业对人的现代性要求,从精神之用和物质之用、间接之用和直接之用、即时之用和长期之用等多角度、全方位来设计、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全面掌握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观、职业审美力、职业成就感的养成,将“做人”的培养与“做事”的教育有机结合;在实施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允许学生用怀疑、反驳甚至否定的方法去学习,提高学生批判探索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在人才观上,要改变过分强调培养“一技之长”的“专长”型人才观。要从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培养目标差异性出发,在培养“即时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强“职业发展能力”培养,造就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在突出“职业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高等性”,应该在“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创新型”上下工夫,要着眼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企业现在和发展的需要,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加强学生知识融通、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适应社会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3.在评价观上,要改革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难易性、“教学化”考试结果的优劣性作为教学质量考评主要标准的评价观。要突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就业导向视角下建立多元化、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要突出评价目的的实用性,明确“就业能力”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注重评价项目的特殊性,增加评价项目中的职业性、创造性权重;坚持评价结论的综合性,兼顾终结性结论和过程性结论。
4.在育人模式观上,要突破“以学校为单一培养主体” “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观的制约。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双轨”互动的育人模式,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学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建教学平台,并以平台为基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总之,高职教育要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从就业导向视角建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业”的素质教育体系。下面一个部分将讨论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高职阶段的素质教育。
二、强化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
“质量”是市场经济下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全面实施“质量工程”,素质教育是基础。笔者认为:在“质量工程”实施中要改革教学、管理传统模式,逐步淡化专业间差异,让课程设置更加柔性化;在培养学生团队思想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发展;创新教学设计,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展开。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立体的培养结构。“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构建成多元化的立体交叉结构。高职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应通过校内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企业、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实施来实现。要打破现行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按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基础能力课程、基本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课程等模块,增加综合素质培养的宏观性课程;要将专业教育和人文培养有机结合,改革“两条线”分开实施的培养模式,建立二者相互渗透、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培养体系。
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拓宽进入口径;要面向多个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空间。课程设置在考虑职业需要的同时,应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在优化专业内容结构的同时,开发更多的实践性选择课目。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重点建好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平台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建设更多的关于人文教育的共享资源平台。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处理好针对性和适应性关系,教学课程既要直接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工作需要,又要重视学生对职业适应和面对职业发展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按教学规律确定一些相对稳定的核心课程内容的同时,开发更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超市式”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扩大兴趣、爱好、特长;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做到基本文化素质理论不缺失,专业理论够用,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特别是以变通性、创新性能力为核心的智能型技能培养;要更多地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深化“两课”改革,让它从“居高临下的灌输和僵化说教”中走出来,将“两课”内容融入专业学习、实践教学、职业指导、课外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之中,成为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德”和“智”是人的素质构成的两个主要部分,“德性”的养成与“智性”的养成规律并不完全相同。当前高职院校基本是用培养“智性”的方法来让学生养成“德性”。它过分强调德育教育的系统化、大纲化、课程化,讲授内容言之成理,但收效甚微。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要围绕高职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载于人的“德性”养成的必要方法:活动、读书、才艺培养等之上,实现对高职学生“智性”与“德性”培养的统一。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高职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阶段的转折点,也是学生今后就业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通过接受此阶段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发展智力,提高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避免一味地使用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更多地开发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探究式、开放式、综合性、工学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成课程学习;教学设计应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要转变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传输过程”“接受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把它设计成:包含有“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的学生“有意识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让学生在个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要在关键教学环节更多地考虑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如毕业设计多设团体课题、课堂教学多设小组研讨性课题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要大力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开展读书等活动,指导学生读专业性书、读人文性书,并结合读书活动开展专题授课、演讲、社会调研、职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全面、自主发展的锻炼机会,与“第一课堂”形成互补,以“多彩”教育方式构成素质教育体系。
3.加强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技术为高职素质教育服务的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给素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通过教育手段改革,可以给教学带来更加直观的仿真效果,可以增加更多人性、美学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力;通过积极的网络文化建设,可以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更多渠道、更宽视野、更丰富的内容。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必须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得到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但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尚有许多需改进、加强之处。
在传统教学观影响下,还有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静态平面内容用得多、动态立体内容用得少;现成教学软件用得多、根据实际应用开发得少;理论教学用得多、实践教学用得少。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多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组织力量进行研讨,根据素质教育需要,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开发更多职教特色鲜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极其重要的平台,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现在高校对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硬件服务条件,但“软件”配套服务不够。由于对网络技术对学生教育所能产生的“双重”影响认识不足,对利用网络开展素质教育缺少系统开发思想,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性、计划性;网络课程资源库内容贫乏,在线学习形式不够丰富,互动性较差等等。如何利用网络正面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知识,怎样有效减少、逐步消除消极影响,让网络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更好、更多地为学生素质教育服务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亟须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高校深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2006(1).
[2]傅进军.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荷)山尼·戴克斯特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二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顾力平.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