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山东富豪榜”揭示了最新的山东财富版图。今年的山东首富,被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士平家族以693.43亿元摘得,这已是其第五次加冕。这次,滨州一共有91人荣登富豪榜,其中邹平县和博兴县富豪人数分别位居省内县域第一和第三名。探寻这一区域富豪的财富发家轨迹,从中可以窥见国内民营企业独特的成长路径,并解码中国民营企业蝶变为世界级企业的基因。
“张氏刀法”
在滨州和邹平等地,魏桥的影响随处都可感受到。就连邹平的出租车师傅都能煞有介事地说出一段“张老板”的故事。邹平县每年都会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第一个发言的企业家必是张士平,“不用多说,张总只要很平淡的说出今年又交了几十亿的税,坐在下面的人都会心中一凛,那可是县里税收的一半,很震撼。”一位退休的政府工作人员回忆。
企业家的秉性决定企业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民企发展的洪流中俯拾即是。外界最读不懂的是,魏桥浸染的纺织业、火电、铝业都非景气行业,何以能在产业不振的大背景下,实现家族财富的暴涨?一个卖毛巾的小厂如何用25年杀入世界500强,创始人张士平何德何能?
年轻时的张士平并未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能吃苦、勤快、干事麻利”是对他最为普遍的评价。1981年,当过推车工、扛棉工、厂消防队长的张士平,成为了邹平县供销联合社全资拥有的第五油棉厂厂长。这被老乡们视为其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时年,从外省调种子扩大生产成就了油棉厂的第一桶金。1986年,张士平成立了一个毛巾厂。又陆续进入毛纤、纺纱和织布领域,并抓住经济体制转轨和国企改革的机遇,将原来由政府主导的油棉厂改制成民营的魏桥创业集团。
其后,张士平在产业低谷时期加速扩张,张氏性格中“埋头干、做彻底,不犹豫”也铸就了魏桥的性格。从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规模建设生产基地到欧盟纺织品设限威胁下巨资扩建纺织印染服装系列项目,业界也愈发感觉到了“张氏刀法”的凌厉与不同,有人称之为“极其朴素极其野蛮的大生产路线”,而这种“路线”一直延续至今。彼时的竞争对手或嫉妒,或无奈,或推崇,或困惑,情绪复杂。
魏桥的发展在EMBA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其独特的成长路径也可视为中国民企发展的缩影之一:出身草莽,不无野蛮,兵行蹊跷,勇于博取;他们未如大多同代人般在产业周期起伏、宏观调控、产权之争等历险中被淹没,反而抓住鲜有的机会,在某一领域左冲右突,最终——轰然成势。
在大家开始争议魏桥扩张模式时,张士平已经在筹备电厂、铝厂的事情。而在后来魏桥铝电产业的发展中也能隐约看到其在纺织行业的扩张套路。如今,魏桥已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铝电企业之一。与之伴随的,是张士平家族以数百亿元的财富登上各类排行榜。
“电力斗士”
魏桥之巨、家族之富原本不为外界关注。直到2012年,一则“魏桥自建电网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便宜1/3”的消息引爆舆论,批评与赞誉同时包围了这家原本低调的企业,数十家媒体涌入魏桥镇。由此,魏桥集团开始广为人知。
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讨论,发酵热烈。而这一次,曾被喻为“电力小岗村”的山东魏桥集团,没有再次成为争议的“靶心”;董事长张士平如是说:“我当时想,淄博电网叫我下网,他以后就管不着我了,我的发电量肯定还要扩大,以后他求我上网,我也不上了。”
“我不会搞关系,也没必要搞关系”,张士平似乎不是一个喜欢主动与人勾兑交流的企业掌门人,他也不喜欢引起公众的注目。魏桥旗下两家公司上市,除了为家族带来巨额财富和打通融资渠道外,在张士平看来,对于一家民企来讲,更大的意义在于规范了管理。
纺织式微,铝业崛起。但张士平认为纺织行业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张看来,纺织的意义不止在营收,还包括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减轻压力,“大家都在谈城镇化,但如果没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农民到城里的工作如何解决?”
时至今日,魏桥仍保持神秘色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其与地方经济紧密融合,和地方政府彼此支持,而对陌生的外来者则充满警惕。不过,魏桥集团目前的许多事情已不用张士平操心,“我主要管战略和对外投资的事”。张波、张红霞、张艳红三名子女已挑起集团管理的大梁。
和众多民企一样,魏桥被外界质疑的还来源于家族继承和管理。一份魏桥高管任职表显示,张士平家族的数十位成员担当着集团内的高管职位,而这些成员普遍学历较低。但张士平对此并不担忧。 “对于继承问题,政府没必要干涉,社会也没必要过多关注,他们自己有能力和智慧解决这样的问题。解决不好,市场也会做出选择。”
民企的宗族基因
滨州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良好是其区域特点。
在滨州类似于张士平这样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距离魏桥十几公里的西王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玉米油生产加工集团,也是邹平第二大企业,旗下有四家上市公司。其创始人王勇的人生际遇与张士平极为相似:出生西王村,当过村书记,后任西王福利油棉厂厂长,西王集团成立后任董事长。现在,西王的年销售额已突破260亿元。
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鲁商,不仅带领西王集团成立了三家上市公司,更将整个西王村打造成了“中国十大经济强村”,并带领村民们走上了新型城镇化的致富道路。
在创业初期,西王还只是一个500多人的农业村,和其他村一样,并没有支柱产业。1986年春上任村支书,王勇把自己20多万元的面粉坊捐给了集体,带领支部一班人外出考察市场找项目。村党委副书记王明鹤说,“那时俺们每人每天吃住只补助两块钱,不敢住旅店,吃干馒头,喝自来水。”虽然吃了不少苦,可村民不这么想。有人贴出了“大字报”:“他们出去考察项目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全村百姓。”
1986年秋,西王油棉厂开张,当年获纯利23万元,让西王村百姓心服口服。1993年,厂里一年赔了1000多万元,3000多万元贷款很快就“打了水漂”。王勇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500万元的转产资金,没想到村民们一听说又有钱了,就要“散伙”分钱。为了这事,王勇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终于转危为安。
当时宗族制在整个农村盛行,族长以崇高的威望来统治治理宗族,有问题也都是靠宗族的势力来解决,严重制约了企业乃至农村的发展。在王勇看来,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来自于农民到工人的思想意识转变,所以从第一年企业盈利之后就开始了新村规划,通过修路等工程建设,让大家真正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建设当中。其次要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就要打破传统的宗族势力,实现统一管理,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
同处邹平的七星集团董事长赵长水、传洋集团总经理宫传洋等大批家族企业开创者,几乎遇到过同样的困境,也共同构成区域大型民企的共同特征:创始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借着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机遇,涉足实业,敢想敢干,在某一行业做到领先,并逐步实现财富跨越;他们的企业管理呈现家族控制的鲜明特点;创始人大多低调,隐忍,自居一隅,甚少直面媒体。
“张氏刀法”
在滨州和邹平等地,魏桥的影响随处都可感受到。就连邹平的出租车师傅都能煞有介事地说出一段“张老板”的故事。邹平县每年都会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第一个发言的企业家必是张士平,“不用多说,张总只要很平淡的说出今年又交了几十亿的税,坐在下面的人都会心中一凛,那可是县里税收的一半,很震撼。”一位退休的政府工作人员回忆。
企业家的秉性决定企业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民企发展的洪流中俯拾即是。外界最读不懂的是,魏桥浸染的纺织业、火电、铝业都非景气行业,何以能在产业不振的大背景下,实现家族财富的暴涨?一个卖毛巾的小厂如何用25年杀入世界500强,创始人张士平何德何能?
年轻时的张士平并未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能吃苦、勤快、干事麻利”是对他最为普遍的评价。1981年,当过推车工、扛棉工、厂消防队长的张士平,成为了邹平县供销联合社全资拥有的第五油棉厂厂长。这被老乡们视为其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时年,从外省调种子扩大生产成就了油棉厂的第一桶金。1986年,张士平成立了一个毛巾厂。又陆续进入毛纤、纺纱和织布领域,并抓住经济体制转轨和国企改革的机遇,将原来由政府主导的油棉厂改制成民营的魏桥创业集团。
其后,张士平在产业低谷时期加速扩张,张氏性格中“埋头干、做彻底,不犹豫”也铸就了魏桥的性格。从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规模建设生产基地到欧盟纺织品设限威胁下巨资扩建纺织印染服装系列项目,业界也愈发感觉到了“张氏刀法”的凌厉与不同,有人称之为“极其朴素极其野蛮的大生产路线”,而这种“路线”一直延续至今。彼时的竞争对手或嫉妒,或无奈,或推崇,或困惑,情绪复杂。
魏桥的发展在EMBA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其独特的成长路径也可视为中国民企发展的缩影之一:出身草莽,不无野蛮,兵行蹊跷,勇于博取;他们未如大多同代人般在产业周期起伏、宏观调控、产权之争等历险中被淹没,反而抓住鲜有的机会,在某一领域左冲右突,最终——轰然成势。
在大家开始争议魏桥扩张模式时,张士平已经在筹备电厂、铝厂的事情。而在后来魏桥铝电产业的发展中也能隐约看到其在纺织行业的扩张套路。如今,魏桥已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铝电企业之一。与之伴随的,是张士平家族以数百亿元的财富登上各类排行榜。
“电力斗士”
魏桥之巨、家族之富原本不为外界关注。直到2012年,一则“魏桥自建电网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便宜1/3”的消息引爆舆论,批评与赞誉同时包围了这家原本低调的企业,数十家媒体涌入魏桥镇。由此,魏桥集团开始广为人知。
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讨论,发酵热烈。而这一次,曾被喻为“电力小岗村”的山东魏桥集团,没有再次成为争议的“靶心”;董事长张士平如是说:“我当时想,淄博电网叫我下网,他以后就管不着我了,我的发电量肯定还要扩大,以后他求我上网,我也不上了。”
“我不会搞关系,也没必要搞关系”,张士平似乎不是一个喜欢主动与人勾兑交流的企业掌门人,他也不喜欢引起公众的注目。魏桥旗下两家公司上市,除了为家族带来巨额财富和打通融资渠道外,在张士平看来,对于一家民企来讲,更大的意义在于规范了管理。
纺织式微,铝业崛起。但张士平认为纺织行业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张看来,纺织的意义不止在营收,还包括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减轻压力,“大家都在谈城镇化,但如果没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农民到城里的工作如何解决?”
时至今日,魏桥仍保持神秘色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其与地方经济紧密融合,和地方政府彼此支持,而对陌生的外来者则充满警惕。不过,魏桥集团目前的许多事情已不用张士平操心,“我主要管战略和对外投资的事”。张波、张红霞、张艳红三名子女已挑起集团管理的大梁。
和众多民企一样,魏桥被外界质疑的还来源于家族继承和管理。一份魏桥高管任职表显示,张士平家族的数十位成员担当着集团内的高管职位,而这些成员普遍学历较低。但张士平对此并不担忧。 “对于继承问题,政府没必要干涉,社会也没必要过多关注,他们自己有能力和智慧解决这样的问题。解决不好,市场也会做出选择。”
民企的宗族基因
滨州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良好是其区域特点。
在滨州类似于张士平这样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距离魏桥十几公里的西王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玉米油生产加工集团,也是邹平第二大企业,旗下有四家上市公司。其创始人王勇的人生际遇与张士平极为相似:出生西王村,当过村书记,后任西王福利油棉厂厂长,西王集团成立后任董事长。现在,西王的年销售额已突破260亿元。
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鲁商,不仅带领西王集团成立了三家上市公司,更将整个西王村打造成了“中国十大经济强村”,并带领村民们走上了新型城镇化的致富道路。
在创业初期,西王还只是一个500多人的农业村,和其他村一样,并没有支柱产业。1986年春上任村支书,王勇把自己20多万元的面粉坊捐给了集体,带领支部一班人外出考察市场找项目。村党委副书记王明鹤说,“那时俺们每人每天吃住只补助两块钱,不敢住旅店,吃干馒头,喝自来水。”虽然吃了不少苦,可村民不这么想。有人贴出了“大字报”:“他们出去考察项目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全村百姓。”
1986年秋,西王油棉厂开张,当年获纯利23万元,让西王村百姓心服口服。1993年,厂里一年赔了1000多万元,3000多万元贷款很快就“打了水漂”。王勇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500万元的转产资金,没想到村民们一听说又有钱了,就要“散伙”分钱。为了这事,王勇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终于转危为安。
当时宗族制在整个农村盛行,族长以崇高的威望来统治治理宗族,有问题也都是靠宗族的势力来解决,严重制约了企业乃至农村的发展。在王勇看来,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来自于农民到工人的思想意识转变,所以从第一年企业盈利之后就开始了新村规划,通过修路等工程建设,让大家真正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建设当中。其次要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就要打破传统的宗族势力,实现统一管理,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
同处邹平的七星集团董事长赵长水、传洋集团总经理宫传洋等大批家族企业开创者,几乎遇到过同样的困境,也共同构成区域大型民企的共同特征:创始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借着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机遇,涉足实业,敢想敢干,在某一行业做到领先,并逐步实现财富跨越;他们的企业管理呈现家族控制的鲜明特点;创始人大多低调,隐忍,自居一隅,甚少直面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