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负高手在民间
12月2日上午10点06分,新浪微博认证的“宁波效实中学”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信息:“本周升旗仪式,宣布了2013年高二高三首批超班级学习绿卡和获得高一高二首批单科超班级学习蓝卡申请资格的学生名单,周千红校长为绿卡获得者颁发卡证。”
这里提到的“绿卡”实际上就是“超班级学习卡”,是学校对学习成绩一流的学生的政策性“奖励”,这些学生通常都是我们常说的“学霸”,拿到学习绿卡的学生“在上课期间可自主选择在教室上课、其他班级上课或是去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实施弹性作业;除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外,其余测验可自主选考或不考”。而“蓝卡”则是为高一高二的单科优秀生设置的。
其实早在2011年,效实中学就已经进行了“绿卡制”的大胆尝试。“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很多学习的内容都已经掌握。其实,老师也知道他们都懂了,可是,他们还是得坐在教室里。”宁波效实中学教务处主任杨继林说,由此,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给这些学生自由的空间,给他们自主权。
无独有偶,在国内其他地方的一些学校,尤其是江浙一带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类似于“免做作业券”“无作业日”等鼓励优秀学生的报道屡见报端。
2010年,镇江新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就发明了“免做作业券”等一系列措施,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校得到了推广。而拿到“免作业券”的同学的积极性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得到‘免做券’的孩子来说,已经掌握的单词何必再去抄写呢?而对于没有掌握的孩子,抄单词是不可避免的任务。”发明这一方法的英语老师如是说。一时间,网友直呼“老师们是民间减负高手”。
教育改革不应该只做表面功课
8月2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规定。
“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这些“颠覆性”的新规颇具眼球效应,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这一规定的力度。“国十条”涉及的条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直接相关,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相信孩子的书包一定会轻松不少。但问题是,减负的突破点在哪里?“国十条”涉及的问题其实都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触及基础教育的软肋,教育的思路和制度不改,孩子们的压力就难缓解。
说到减负、教育体制改革,一些专家学者就头疼,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讲了多少年,改了多少年。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的负担被越减越重。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我们的小学生上学有一个滑稽的现象:很多小学生的书包都不是背的,而是手拉一个小拉车,上边放着书包,拖到学校。
这样的景象绝对不是偶然。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在当下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校都陷入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下,学校关心自己的升学率,老师关心自己的教课效果,家长关心孩子的发展需要,在这样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唯有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来保证知识的掌握。说到底,还是忽略了孩子本身,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教育思路需多方面积极探索
“学习绿卡”“免做作业券”等一系列措施的尝试,的确让我们眼前一亮。老师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至少是学习上的特长),适当放松对部分学生的约束,给予其独立选择学习环境和课程的权利;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免除作业和考试的累赘,使其利用更多的时间自由学习。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对学习能力强、主动性强的学生的潜力挖掘,对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解放。这才是因材施教,孔老夫子当年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对于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老师持有怀疑的态度:“一般只有在大学里会听到‘免修’二字,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数、外,在中学进行‘免修’,这项改革是不是太大胆了?”
“这样的‘解放’会不会变成‘放松’,导致心理上的优越感?”“课程衔接没有问题吗?基础的东西会不会被放弃?”
家长和老师们的担忧其实也是合理的,难免有学生在受到“优待”之后会得意忘形,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放松的同时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
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特长尽可能地发挥到日常的学习习惯中去,教育和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发展。
当然,不可能一人一个方法,那样不现实;也不能放任学生由着自己的思路发展,要充分发挥老师和学校的影响作用。但总的来说,让部分学生从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是学生之大幸,是基础教育的曙光。
现行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工厂化的运作方式,培养学生“一二一”齐步走,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把一部分优秀学生先解放出来,正是为了因材施教,满足部分学生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积极的探索,为学生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免做作业并不意味着不做作业,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是为了学生更充分利用时间学习。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的各项改革应该更人性化、更个性化一些,尝试分层教育,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的学生解放出来。一些学校对教育方法的改革尝试是有效的、积极的,但从长期看究竟会如何,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编辑 高龙辉)
12月2日上午10点06分,新浪微博认证的“宁波效实中学”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信息:“本周升旗仪式,宣布了2013年高二高三首批超班级学习绿卡和获得高一高二首批单科超班级学习蓝卡申请资格的学生名单,周千红校长为绿卡获得者颁发卡证。”
这里提到的“绿卡”实际上就是“超班级学习卡”,是学校对学习成绩一流的学生的政策性“奖励”,这些学生通常都是我们常说的“学霸”,拿到学习绿卡的学生“在上课期间可自主选择在教室上课、其他班级上课或是去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实施弹性作业;除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外,其余测验可自主选考或不考”。而“蓝卡”则是为高一高二的单科优秀生设置的。
其实早在2011年,效实中学就已经进行了“绿卡制”的大胆尝试。“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很多学习的内容都已经掌握。其实,老师也知道他们都懂了,可是,他们还是得坐在教室里。”宁波效实中学教务处主任杨继林说,由此,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给这些学生自由的空间,给他们自主权。
无独有偶,在国内其他地方的一些学校,尤其是江浙一带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类似于“免做作业券”“无作业日”等鼓励优秀学生的报道屡见报端。
2010年,镇江新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就发明了“免做作业券”等一系列措施,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校得到了推广。而拿到“免作业券”的同学的积极性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得到‘免做券’的孩子来说,已经掌握的单词何必再去抄写呢?而对于没有掌握的孩子,抄单词是不可避免的任务。”发明这一方法的英语老师如是说。一时间,网友直呼“老师们是民间减负高手”。
教育改革不应该只做表面功课
8月2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规定。
“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这些“颠覆性”的新规颇具眼球效应,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这一规定的力度。“国十条”涉及的条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直接相关,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相信孩子的书包一定会轻松不少。但问题是,减负的突破点在哪里?“国十条”涉及的问题其实都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触及基础教育的软肋,教育的思路和制度不改,孩子们的压力就难缓解。
说到减负、教育体制改革,一些专家学者就头疼,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讲了多少年,改了多少年。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的负担被越减越重。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我们的小学生上学有一个滑稽的现象:很多小学生的书包都不是背的,而是手拉一个小拉车,上边放着书包,拖到学校。
这样的景象绝对不是偶然。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在当下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校都陷入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下,学校关心自己的升学率,老师关心自己的教课效果,家长关心孩子的发展需要,在这样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唯有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来保证知识的掌握。说到底,还是忽略了孩子本身,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教育思路需多方面积极探索
“学习绿卡”“免做作业券”等一系列措施的尝试,的确让我们眼前一亮。老师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至少是学习上的特长),适当放松对部分学生的约束,给予其独立选择学习环境和课程的权利;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免除作业和考试的累赘,使其利用更多的时间自由学习。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对学习能力强、主动性强的学生的潜力挖掘,对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解放。这才是因材施教,孔老夫子当年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对于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老师持有怀疑的态度:“一般只有在大学里会听到‘免修’二字,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数、外,在中学进行‘免修’,这项改革是不是太大胆了?”
“这样的‘解放’会不会变成‘放松’,导致心理上的优越感?”“课程衔接没有问题吗?基础的东西会不会被放弃?”
家长和老师们的担忧其实也是合理的,难免有学生在受到“优待”之后会得意忘形,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放松的同时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
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特长尽可能地发挥到日常的学习习惯中去,教育和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发展。
当然,不可能一人一个方法,那样不现实;也不能放任学生由着自己的思路发展,要充分发挥老师和学校的影响作用。但总的来说,让部分学生从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是学生之大幸,是基础教育的曙光。
现行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工厂化的运作方式,培养学生“一二一”齐步走,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把一部分优秀学生先解放出来,正是为了因材施教,满足部分学生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积极的探索,为学生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免做作业并不意味着不做作业,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是为了学生更充分利用时间学习。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的各项改革应该更人性化、更个性化一些,尝试分层教育,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的学生解放出来。一些学校对教育方法的改革尝试是有效的、积极的,但从长期看究竟会如何,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编辑 高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