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对朗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是感悟课文情感,抒发感情的好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朗读教学一直受到重视。但在我观现行的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的一些误区:
首先,流于形式上的读。老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所以随便让学生进行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或者老师安排学生朗读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根本不够时间读完,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
其次,没抓住精华部分读。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从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再次,缺少对朗读的评价。学生朗读完了,老师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一段的教学任务了,继续讲下一段,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
最后,学生缺乏基础的训练,不会读。教师怕落下灌输的罪名,只好用“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来要求学生,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学习到一些表达语气等方面的方法,教师又不能恰当引导,学生当然不会读。
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技能
1.1 首要字正腔圆。听名家朗读总是悦耳动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普通话要求;所谓腔圆,就是要读得流利自然。而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并不为教师所重视。如有方言区更是如此。例如阴平由调值55读成54,去声由51读成31……为此,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也时常在范读课文时,故意错读一些字词,破读一些语句,让学生起来更正。这样每教一篇课文,学生在朗读方面均有新的收益。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首先要认清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句意。其次,把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并标注正确的读音,扫清“障碍点”。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看“朗读提示语言”。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的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虽然学生在以后学习朗读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些“提示语言”来朗读,但作为开始练习朗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提示语言”。
1.2 把握文章情感。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得当就在于读文之人与文章的情感是否情感基调一致。朗读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色调决定的。要确定朗读基调,就要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读”中悟意,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达情意,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多的朗读、感悟、品味,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3 引导技能方法。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提高,必要的技能方法我们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的。比如说重点的句子,表达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就应有抑扬顿挫、重读、停顿和语气升降等几个方面,教师应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训练他们掌握这些技能,以提高其朗读水平。我们以《秋天的怀念》中一句来体会一下: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这里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颜。“央求”一般用于上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教师基于上述的体会应该引导学生把重音放在挡字上,并引导学生用“央求”的语气读“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一句。
2 及时评价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评价是非常好的引导方式。可能个别老师认为朗读完再让学生评价,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让我多讲一遍,让学生更明白点。实际上,这是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如果对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透彻,那他一定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内容。这时,如果老师让学生相互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真正弄懂了课文,这不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课文更好吗?
3 多给机会
朗读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学生记就可以拿满分的。就是要求教师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要给学生的朗读设计出充裕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有机会学习其他学生的朗读,有机会评价他人朗读,在这样氛围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会迅速成长。其次,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合理安排朗读的方式,是齐读还是自由读,是指名读还是同桌对读……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课后自主练读,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作品,让他们自己体会与练习。
首先,流于形式上的读。老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所以随便让学生进行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或者老师安排学生朗读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根本不够时间读完,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
其次,没抓住精华部分读。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从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再次,缺少对朗读的评价。学生朗读完了,老师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一段的教学任务了,继续讲下一段,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
最后,学生缺乏基础的训练,不会读。教师怕落下灌输的罪名,只好用“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来要求学生,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学习到一些表达语气等方面的方法,教师又不能恰当引导,学生当然不会读。
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技能
1.1 首要字正腔圆。听名家朗读总是悦耳动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普通话要求;所谓腔圆,就是要读得流利自然。而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并不为教师所重视。如有方言区更是如此。例如阴平由调值55读成54,去声由51读成31……为此,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也时常在范读课文时,故意错读一些字词,破读一些语句,让学生起来更正。这样每教一篇课文,学生在朗读方面均有新的收益。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首先要认清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句意。其次,把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并标注正确的读音,扫清“障碍点”。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看“朗读提示语言”。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的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虽然学生在以后学习朗读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些“提示语言”来朗读,但作为开始练习朗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提示语言”。
1.2 把握文章情感。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得当就在于读文之人与文章的情感是否情感基调一致。朗读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色调决定的。要确定朗读基调,就要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读”中悟意,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达情意,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多的朗读、感悟、品味,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3 引导技能方法。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提高,必要的技能方法我们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的。比如说重点的句子,表达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就应有抑扬顿挫、重读、停顿和语气升降等几个方面,教师应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训练他们掌握这些技能,以提高其朗读水平。我们以《秋天的怀念》中一句来体会一下: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这里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颜。“央求”一般用于上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教师基于上述的体会应该引导学生把重音放在挡字上,并引导学生用“央求”的语气读“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一句。
2 及时评价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评价是非常好的引导方式。可能个别老师认为朗读完再让学生评价,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让我多讲一遍,让学生更明白点。实际上,这是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如果对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透彻,那他一定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内容。这时,如果老师让学生相互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真正弄懂了课文,这不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课文更好吗?
3 多给机会
朗读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学生记就可以拿满分的。就是要求教师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要给学生的朗读设计出充裕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有机会学习其他学生的朗读,有机会评价他人朗读,在这样氛围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会迅速成长。其次,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合理安排朗读的方式,是齐读还是自由读,是指名读还是同桌对读……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课后自主练读,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作品,让他们自己体会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