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码课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利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通过扫描二维码,接收﹑观看教学视频的教学形式,其本质是微课教学。码课资源包含习题及讲解视频等课后辅助学习内容。
今年3月以来,笔者变革教学手段,着手在M校2020届A班推行课后环节应用高中历史码课相关资源的改革实践。半年来收到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不足,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思考。本文拟对码课资源的辅助性应用作粗浅探讨,求教于方家。
一﹑码课资源在课后环节辅助应用的方式与特点
(一)应用方式浅梳
教改实践中,课后环节应用码课资源主要采取了任务驱动与自由选择结合的方式。任务驱动即规定动作,主要是在当天新授课结束后,通过布置一定数量的码课习题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提交上传。考虑到学生實际学业水平和认知能力,现阶段布置的习题任务均为选择题,一般是10—15道。学生完成后,系统会随即生成数据反馈相关信息,包括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正确率﹑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例如,学生完成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一节第三课时习题任务,生成如下班级整体反馈信息:[1]
依托技术优势,师生根据诊断结果能更好地调整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
自由选择即自选动作,主要是学生根据课堂学习中的疑惑与系统反馈的任务完成情况,自由选择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码课教学视频学习。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常见的重难点知识视频资源和每道习题的解析视频资源。如人民版专题一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就包含了货币的演化﹑商人及其群体﹑交易市场的变化﹑城市的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五个重难点知识的码课课程教学视频供学生选择学习。
(二)码课资源实践特点
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后环节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业质量反馈速率,深受学生欢迎。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学习资源与新学习形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对接的即时性与精确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在习题布置上打破了教材章节单元形式,采取以课时为单位,衔接新授课知识点,每堂课后从码课系统题库中精选与本堂课知识相关的适量习题供学生巩固练习,确保知识堂堂清。一方面,保证练习与新授课时间同步对接,避免因练习严重滞后于新课影响学习效果。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在实际教学中需要3—4课时,其新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领域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五个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对思想活跃现象的评价等。根据课时安排利用码课资源,在讲授完部分知识后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即时巩固﹑即时反馈。另一方面,讲练内容有效匹配。根据码课系统提示的难易度,以中﹑低难度为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检测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第二,学生学习时间的灵活自主性。码课视频资源集“短﹑小﹑精﹑悍”四大优势特征于一体,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习题解析类视频时间更短,多集中于2—3分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碎片时间完成码课资源包中的习题及观看解析视频。半年来的实践发现,依据系统后台的数据统计,以班为单位,周平均观看视频时长为3697分钟。按照实验班47人计算,每天生均课后使用11分钟观看资源包中的相关微课教学视频与习题解析视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发现,38.3%的学生每周使用码课资源学习时长为1—2小时,44.7%的学生为1小时以内。显然,这并不会增加学生额外学习负担,而每天仅需挤出极少时间,在校园网络空间下即可进行“移动学习”,提高了零散时间的利用效率。
第三,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方向具有较明显的精准性。学生课后观看教学视频的学习活动目的性强,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调查结果显示围绕错题和重难点知识展开课后学习的比例分别为80.9%和66%,这与常规课后学习的无计划﹑随意性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
第四,学生错题集具有鲜明个性化特色。从内容上看,它是由错题﹑对应解析视频与正确答案三部分组成,其生成快捷,学生完成习题后,错题集随即建立﹑更新。从内涵上看系统将错题自动归类至相应的教材知识板块,以此统计学生各知识点掌握情况,并附有针对性的复习提示,让学习者一目了然。
二﹑码课资源应用的实践意义
首先,学生学习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后跟进学习中具有较大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权,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地位。如有33.1%的学生提到当习题错误后,会重复观看解析视频;有27.7%的学生会观看作答正确习题的解析视频。学习的针对性促使学生主动转变学习方式,有的放矢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其次,短期实践效果已有所呈现。在码课资源包的使用过程中,笔者持续、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半年来,学生自我感知分析与测评客观结果均反映出码课资源使用效果正在显现。具体而言,一是学生问卷调查信息反馈,大部分学生(68.1%)认为学习理解能力得到强化,14.9%的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3.8%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有所减轻,而成绩有一定提升。二是学生课后习题正确率明显提高,从最初的31%上升并稳定在目前的70%—80%。三是在全市期末统考中,与年级同层次非实验班对比,码课资源应用效果逐渐呈现,详见表1—表2。
表1直观体现了两次市级大型期末统考,实验班与对比样本班级平均分差距由2.7分增加至3.4分,尤其是班级总分前40名学生历史学科平均分由1.6分增至3.2分,平均分差距出现扩大迹象。表2中实验班纵向对比变化发展明显,与非实验班横向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本科层次入围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反映出码课资源对中等生有较大促进作用。总之,就学业质量提升效果来讲,技术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有助于缓解时间相对不足与教学各项工作任务量大的矛盾。通常,教师对于习题的处理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课堂集中评讲,具体分为对全部习题的泛讲与对普遍存疑习题的精讲两种。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要么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进度;要么导致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二是课后单独辅导讲解,其弊在于会挤占教师教学其他环节的工作时间,增加师生负担。相较之下,参与教改实践的教师明显感觉到,通过学生依据自身状况利用课余时间,使用码课解析视频进行学习的方式,节省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时间,有利于进行深度教研,开展教学反思,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对码课资源实践应用的反思
以技术推进教学改革,以技术提升学习品质。经过半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技术的应用应更突显“人”这一最核心要素,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的教育教学,换言之,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宜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否则会陷入唯技术论的错误和新瓶装旧酒的循环中。为此,结合教改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改进:
第一,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后环节自主学习的引导。以学生观看习题解析视频为例,习惯使然,学生关注点往往集中于错题,而忽略了正确作答的习题,这不禁使人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学生作答正确的习题是否真的明确无误,作答思路是否正确,思维是否清晰﹑严谨等。因此,在今后的习题辅导中,教师需要结合习题难易度,引导学生适度关注解答正确思维含量高的题目,借助解析视频,在对比学习基础上,提高解题能力与水平。
第二,码课习题系列资源应遵循学情第一的原则,增加原创开发力度。目前,笔者所使用的码课习题系列资源主要是来自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的网络平台。从单个题目到题库再到解析视频均不是原创作品,偏﹑难﹑怪题偶有出现,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形成距离感。另外,习题更新不及时﹑习题解析视频更新速度慢也抑制了使用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准备尝试集团队之力,开发真正属于自己的码课习题资源。
第三,着眼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改变单一的知识与能力传授为主要内容的码课,多渠道打造符合高考历史方向的史料教学型码课,实现教学资源的转型升级。目前,我们在建的码课课程资源库中的微课均是知识讲授型或解题技巧型,落后于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理念,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完全相符,与近年来高考历史所要求的四大能力存在错位。鉴于此,需要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自主开发﹑广泛收集以新史料﹑新史观﹑新史识为载体的,以史料教学和史料研读为主要内容的码课资源。
第四,从技术层面确立学生学业持续发展的追踪机制。由于学习系统存在瑕疵,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对错题纠错效果如何,能否做到举一反三,仍是教学中的盲区。现有错题集无法满足学生重做错题的需求,只能观看解析视频,同时缺乏同类型或同考点相似题目的演练。因此,立足考点﹑能力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从技术上进一步增强学习系统的功能,开发﹑强化演练同类题目,对随机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纠错的效果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码课资源应用效果评价机制。目前,我们对实践中产生的效果评定基本停留在以分数﹑单科入围人数等为核心的纯应试评价阶段,这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笔者深感作为码课资源实践应用的重要配套方案——效果评价机制,应该分别从学生与教师两个角度入手,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力与学习品质为主要评价方向,以数学建模形式科学确定各类参数的权重比例,以此真正实现技术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标。
总之,笔者对码课资源在课后环节的实践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需要不断整合资源,调整﹑改进应用手段﹑方式﹑策略,实现技术促提升的效益最大化。
【注释】
[1]https://scjjzx.fuulea.com/task/12520/analysis?taskTitle=第一课 百家争鸣3
今年3月以来,笔者变革教学手段,着手在M校2020届A班推行课后环节应用高中历史码课相关资源的改革实践。半年来收到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不足,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思考。本文拟对码课资源的辅助性应用作粗浅探讨,求教于方家。
一﹑码课资源在课后环节辅助应用的方式与特点
(一)应用方式浅梳
教改实践中,课后环节应用码课资源主要采取了任务驱动与自由选择结合的方式。任务驱动即规定动作,主要是在当天新授课结束后,通过布置一定数量的码课习题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提交上传。考虑到学生實际学业水平和认知能力,现阶段布置的习题任务均为选择题,一般是10—15道。学生完成后,系统会随即生成数据反馈相关信息,包括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正确率﹑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例如,学生完成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一节第三课时习题任务,生成如下班级整体反馈信息:[1]
依托技术优势,师生根据诊断结果能更好地调整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
自由选择即自选动作,主要是学生根据课堂学习中的疑惑与系统反馈的任务完成情况,自由选择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码课教学视频学习。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常见的重难点知识视频资源和每道习题的解析视频资源。如人民版专题一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就包含了货币的演化﹑商人及其群体﹑交易市场的变化﹑城市的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五个重难点知识的码课课程教学视频供学生选择学习。
(二)码课资源实践特点
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后环节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业质量反馈速率,深受学生欢迎。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学习资源与新学习形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对接的即时性与精确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在习题布置上打破了教材章节单元形式,采取以课时为单位,衔接新授课知识点,每堂课后从码课系统题库中精选与本堂课知识相关的适量习题供学生巩固练习,确保知识堂堂清。一方面,保证练习与新授课时间同步对接,避免因练习严重滞后于新课影响学习效果。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在实际教学中需要3—4课时,其新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领域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五个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对思想活跃现象的评价等。根据课时安排利用码课资源,在讲授完部分知识后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即时巩固﹑即时反馈。另一方面,讲练内容有效匹配。根据码课系统提示的难易度,以中﹑低难度为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检测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第二,学生学习时间的灵活自主性。码课视频资源集“短﹑小﹑精﹑悍”四大优势特征于一体,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习题解析类视频时间更短,多集中于2—3分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碎片时间完成码课资源包中的习题及观看解析视频。半年来的实践发现,依据系统后台的数据统计,以班为单位,周平均观看视频时长为3697分钟。按照实验班47人计算,每天生均课后使用11分钟观看资源包中的相关微课教学视频与习题解析视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发现,38.3%的学生每周使用码课资源学习时长为1—2小时,44.7%的学生为1小时以内。显然,这并不会增加学生额外学习负担,而每天仅需挤出极少时间,在校园网络空间下即可进行“移动学习”,提高了零散时间的利用效率。
第三,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方向具有较明显的精准性。学生课后观看教学视频的学习活动目的性强,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调查结果显示围绕错题和重难点知识展开课后学习的比例分别为80.9%和66%,这与常规课后学习的无计划﹑随意性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
第四,学生错题集具有鲜明个性化特色。从内容上看,它是由错题﹑对应解析视频与正确答案三部分组成,其生成快捷,学生完成习题后,错题集随即建立﹑更新。从内涵上看系统将错题自动归类至相应的教材知识板块,以此统计学生各知识点掌握情况,并附有针对性的复习提示,让学习者一目了然。
二﹑码课资源应用的实践意义
首先,学生学习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后跟进学习中具有较大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权,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地位。如有33.1%的学生提到当习题错误后,会重复观看解析视频;有27.7%的学生会观看作答正确习题的解析视频。学习的针对性促使学生主动转变学习方式,有的放矢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其次,短期实践效果已有所呈现。在码课资源包的使用过程中,笔者持续、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半年来,学生自我感知分析与测评客观结果均反映出码课资源使用效果正在显现。具体而言,一是学生问卷调查信息反馈,大部分学生(68.1%)认为学习理解能力得到强化,14.9%的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3.8%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有所减轻,而成绩有一定提升。二是学生课后习题正确率明显提高,从最初的31%上升并稳定在目前的70%—80%。三是在全市期末统考中,与年级同层次非实验班对比,码课资源应用效果逐渐呈现,详见表1—表2。
表1直观体现了两次市级大型期末统考,实验班与对比样本班级平均分差距由2.7分增加至3.4分,尤其是班级总分前40名学生历史学科平均分由1.6分增至3.2分,平均分差距出现扩大迹象。表2中实验班纵向对比变化发展明显,与非实验班横向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本科层次入围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反映出码课资源对中等生有较大促进作用。总之,就学业质量提升效果来讲,技术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有助于缓解时间相对不足与教学各项工作任务量大的矛盾。通常,教师对于习题的处理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课堂集中评讲,具体分为对全部习题的泛讲与对普遍存疑习题的精讲两种。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要么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进度;要么导致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二是课后单独辅导讲解,其弊在于会挤占教师教学其他环节的工作时间,增加师生负担。相较之下,参与教改实践的教师明显感觉到,通过学生依据自身状况利用课余时间,使用码课解析视频进行学习的方式,节省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时间,有利于进行深度教研,开展教学反思,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对码课资源实践应用的反思
以技术推进教学改革,以技术提升学习品质。经过半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技术的应用应更突显“人”这一最核心要素,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的教育教学,换言之,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宜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否则会陷入唯技术论的错误和新瓶装旧酒的循环中。为此,结合教改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改进:
第一,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后环节自主学习的引导。以学生观看习题解析视频为例,习惯使然,学生关注点往往集中于错题,而忽略了正确作答的习题,这不禁使人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学生作答正确的习题是否真的明确无误,作答思路是否正确,思维是否清晰﹑严谨等。因此,在今后的习题辅导中,教师需要结合习题难易度,引导学生适度关注解答正确思维含量高的题目,借助解析视频,在对比学习基础上,提高解题能力与水平。
第二,码课习题系列资源应遵循学情第一的原则,增加原创开发力度。目前,笔者所使用的码课习题系列资源主要是来自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的网络平台。从单个题目到题库再到解析视频均不是原创作品,偏﹑难﹑怪题偶有出现,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形成距离感。另外,习题更新不及时﹑习题解析视频更新速度慢也抑制了使用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准备尝试集团队之力,开发真正属于自己的码课习题资源。
第三,着眼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改变单一的知识与能力传授为主要内容的码课,多渠道打造符合高考历史方向的史料教学型码课,实现教学资源的转型升级。目前,我们在建的码课课程资源库中的微课均是知识讲授型或解题技巧型,落后于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理念,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完全相符,与近年来高考历史所要求的四大能力存在错位。鉴于此,需要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自主开发﹑广泛收集以新史料﹑新史观﹑新史识为载体的,以史料教学和史料研读为主要内容的码课资源。
第四,从技术层面确立学生学业持续发展的追踪机制。由于学习系统存在瑕疵,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对错题纠错效果如何,能否做到举一反三,仍是教学中的盲区。现有错题集无法满足学生重做错题的需求,只能观看解析视频,同时缺乏同类型或同考点相似题目的演练。因此,立足考点﹑能力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从技术上进一步增强学习系统的功能,开发﹑强化演练同类题目,对随机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纠错的效果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码课资源应用效果评价机制。目前,我们对实践中产生的效果评定基本停留在以分数﹑单科入围人数等为核心的纯应试评价阶段,这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笔者深感作为码课资源实践应用的重要配套方案——效果评价机制,应该分别从学生与教师两个角度入手,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力与学习品质为主要评价方向,以数学建模形式科学确定各类参数的权重比例,以此真正实现技术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标。
总之,笔者对码课资源在课后环节的实践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需要不断整合资源,调整﹑改进应用手段﹑方式﹑策略,实现技术促提升的效益最大化。
【注释】
[1]https://scjjzx.fuulea.com/task/12520/analysis?taskTitle=第一课 百家争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