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所谓“中心明确”,包括两方面意思。首先要求作者明白自己的“立意”, 即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个“意”又叫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歌颂,或批评;议论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某个问题所持的鲜明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其次是能让读者清晰明白而確定无误的在文中找到作品的主旨句。而这种主旨句往往是通过“画龙点睛”的句子来呈现的,即在文章的关键处,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这样的句子往往多是议论性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见识和学养,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化感悟和人生智慧。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本题审题不难,分析角度也不难,但根据材料意图明确立意就不太容易了。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古人一般认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按照今人的理解就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而元好问确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意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也是观点不一的,各说各的理,这说明有关话题其实就没有定论。
古人认识尚且如此,这个话题距离学生生活又相对较远,所以难以确定立意是肯定的。
这时需要考生掌握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并展开联想,如果掌握三个以上的典型事例就足以让自己来做出准确地判断,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仍发愤著书,不隐恶,不虚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光照后人;李白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认识态度,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优美诗篇,传颂千古;还有岳飞、文天祥、鲁迅等。
但历史上“颜文不一”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时常可见。写出“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的阮大铖,其品格为人所不齿,众所周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都是精彩纷呈、广为人知,但其本人又是以小气而出名。甚至我们文学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有无法言说的一面,如白居易、苏轼等。今天新闻上不也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吗?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文彩可观,然而他们自己的行为恰恰与自己的言论背道而驰。
有诸多事例支撑才能确定立意。如果没有事例支撑,简单地选取角度立意就写不下去。
【高分捷径】
清代文学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主脑”就是指立意,李渔把“立意”称作主脑,足见立意的重要性。所以高考作文不但要有立意,而且要有明确的立意。
怎样做到“中心明确”呢?
1. 筛选、概括材料。
意在笔先,加强审题。动笔之前先确立材料的中心,找出这个材料所包含的人和事,并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想说什么”。高考作文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常常存在多个角度,考生尽可能多地逐个角度思考,看看这个材料“都能说什么”。然后选取某一个最熟悉或最引人注意的角度立意,然后问自己:我想告诉别人这个材料在说什么?这就大致确定了一个中心,紧紧围绕着它深化思考,还要注意行文中途不被替换。
2. 拓展联想,强化认识。
通过分析材料,明确了它在说什么。然后由材料出发进行联想,材料中的人或事触动了我对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的回忆,或者是一些感情的起伏波澜,或者是一些道理的深刻感悟,又促使人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整个立意过程是:材料是主题的种子,生活是主题的土壤,联想是主题的关键,正确表达是主题的果实。
中心确立以后,就要围绕中心取材。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片段都必须为中心服务,受中心的节制。
3. 完整、准确表达。
①表述完整。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明确地表达出一个道理。如: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没有心愿是人生最大的遗憾;约束过多影响孩子的成长等。
特别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它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如:一步和一生、深沉的爱、理想的脚步等,就分别是一个论题。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不用疑问句、否定句。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是一个疑问句;“我不认为宽容是人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否定句,都不适合做中心论点。
②位置恰当。
立意一旦确定,放在文中恰当的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引人注意,也会显得更加明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一般使用开门见或卒章显志的方法。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如朱自清先生写《绿》开篇就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约辞简,情感鲜明。所谓“卒章显志”,就是经过了文章主体的记叙和描写,在篇末进行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以此点出事件的意义。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过叙事之后,在篇末点明主题: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议论类文章,一般要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开头、各分论点放在段首旗帜鲜明地摆出来。
如毛泽东同志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开篇写道:“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议论类文章也有卒章显志的,但考虑到高考的特殊性,不主张使用这种方法。
如:(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立意第一步先概括材料的中心。材料里面有很多词语给我们提供理解的思路:人迹罕至、山洞、蝴蝶、安静地栖息、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美丽的精灵、退到深处、小小蜡烛、巨大影响。概括大意:人的小小举动对蝴蝶的栖息产生巨大的影响。提炼话题:环境与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第二步要展开联想。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例很多,如: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或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过度开发,人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儿女、学生、情人等),要有理性,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第三步在选好角度的情况下,做出明确表达。如:人应该对环境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某人的)一个小小举动,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等等。
【写作误区】
1. 没有抓住材料重点,立意偏颇。
在上例中,从蝴蝶的特性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都有些偏颇。如果抓住题目中“小小的蜡烛”就说“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同样的错误。
2. 立意表述不完整,或多重立意。
表述不完整的错误一般是把话题当主题。如前文2015年高考浙江作文题,把作文的主题或论点定为“文品和人品”“高雅和脱俗”,就是不完整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只能当作文标题。
另一种要注意的情况就是,尽管考生在两个角度之下,都有丰富的事例,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模棱两可。如果立意為“有时我们能从文品看见一个伟大作家的人品,有时在一定的作者身上文品与人品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多重立意,这种立意就不够明确集中。
3. 人云亦云,立意陈旧。
这种情况主要是提炼话题之后,照搬别人的观点。造成主题(中心论点)作文材料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不仅显得陈旧,更是跑偏的一种表现。
还以2013年高考江苏卷为例,看到人与自然这个话题,就想到“人的全部智慧来自于大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虽然立意本身不错,但照抄别人的观点,与本题材料没太大联系。
【模拟练习】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京报近日报道,京津冀三地多条相通相连的公路“断头路”却在边界处隔断了,影响了三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仅在河北境内,通往京津两地的“断头路”,总里程就达2300公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势下,“断头路”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有人说“断头路”就断在最后一公里;有人说“断头路”断在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有人说“断头路”断在地域、行政之间的壁垒……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所谓“中心明确”,包括两方面意思。首先要求作者明白自己的“立意”, 即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个“意”又叫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歌颂,或批评;议论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某个问题所持的鲜明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其次是能让读者清晰明白而確定无误的在文中找到作品的主旨句。而这种主旨句往往是通过“画龙点睛”的句子来呈现的,即在文章的关键处,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这样的句子往往多是议论性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见识和学养,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化感悟和人生智慧。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本题审题不难,分析角度也不难,但根据材料意图明确立意就不太容易了。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古人一般认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按照今人的理解就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而元好问确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意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也是观点不一的,各说各的理,这说明有关话题其实就没有定论。
古人认识尚且如此,这个话题距离学生生活又相对较远,所以难以确定立意是肯定的。
这时需要考生掌握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并展开联想,如果掌握三个以上的典型事例就足以让自己来做出准确地判断,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仍发愤著书,不隐恶,不虚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光照后人;李白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认识态度,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优美诗篇,传颂千古;还有岳飞、文天祥、鲁迅等。
但历史上“颜文不一”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时常可见。写出“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的阮大铖,其品格为人所不齿,众所周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都是精彩纷呈、广为人知,但其本人又是以小气而出名。甚至我们文学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有无法言说的一面,如白居易、苏轼等。今天新闻上不也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吗?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文彩可观,然而他们自己的行为恰恰与自己的言论背道而驰。
有诸多事例支撑才能确定立意。如果没有事例支撑,简单地选取角度立意就写不下去。
【高分捷径】
清代文学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主脑”就是指立意,李渔把“立意”称作主脑,足见立意的重要性。所以高考作文不但要有立意,而且要有明确的立意。
怎样做到“中心明确”呢?
1. 筛选、概括材料。
意在笔先,加强审题。动笔之前先确立材料的中心,找出这个材料所包含的人和事,并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想说什么”。高考作文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常常存在多个角度,考生尽可能多地逐个角度思考,看看这个材料“都能说什么”。然后选取某一个最熟悉或最引人注意的角度立意,然后问自己:我想告诉别人这个材料在说什么?这就大致确定了一个中心,紧紧围绕着它深化思考,还要注意行文中途不被替换。
2. 拓展联想,强化认识。
通过分析材料,明确了它在说什么。然后由材料出发进行联想,材料中的人或事触动了我对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的回忆,或者是一些感情的起伏波澜,或者是一些道理的深刻感悟,又促使人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整个立意过程是:材料是主题的种子,生活是主题的土壤,联想是主题的关键,正确表达是主题的果实。
中心确立以后,就要围绕中心取材。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片段都必须为中心服务,受中心的节制。
3. 完整、准确表达。
①表述完整。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明确地表达出一个道理。如: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没有心愿是人生最大的遗憾;约束过多影响孩子的成长等。
特别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它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如:一步和一生、深沉的爱、理想的脚步等,就分别是一个论题。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不用疑问句、否定句。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是一个疑问句;“我不认为宽容是人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否定句,都不适合做中心论点。
②位置恰当。
立意一旦确定,放在文中恰当的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引人注意,也会显得更加明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一般使用开门见或卒章显志的方法。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如朱自清先生写《绿》开篇就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约辞简,情感鲜明。所谓“卒章显志”,就是经过了文章主体的记叙和描写,在篇末进行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以此点出事件的意义。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过叙事之后,在篇末点明主题: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议论类文章,一般要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开头、各分论点放在段首旗帜鲜明地摆出来。
如毛泽东同志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开篇写道:“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议论类文章也有卒章显志的,但考虑到高考的特殊性,不主张使用这种方法。
如:(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立意第一步先概括材料的中心。材料里面有很多词语给我们提供理解的思路:人迹罕至、山洞、蝴蝶、安静地栖息、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美丽的精灵、退到深处、小小蜡烛、巨大影响。概括大意:人的小小举动对蝴蝶的栖息产生巨大的影响。提炼话题:环境与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第二步要展开联想。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例很多,如: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或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过度开发,人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儿女、学生、情人等),要有理性,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第三步在选好角度的情况下,做出明确表达。如:人应该对环境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某人的)一个小小举动,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等等。
【写作误区】
1. 没有抓住材料重点,立意偏颇。
在上例中,从蝴蝶的特性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都有些偏颇。如果抓住题目中“小小的蜡烛”就说“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同样的错误。
2. 立意表述不完整,或多重立意。
表述不完整的错误一般是把话题当主题。如前文2015年高考浙江作文题,把作文的主题或论点定为“文品和人品”“高雅和脱俗”,就是不完整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只能当作文标题。
另一种要注意的情况就是,尽管考生在两个角度之下,都有丰富的事例,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模棱两可。如果立意為“有时我们能从文品看见一个伟大作家的人品,有时在一定的作者身上文品与人品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多重立意,这种立意就不够明确集中。
3. 人云亦云,立意陈旧。
这种情况主要是提炼话题之后,照搬别人的观点。造成主题(中心论点)作文材料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不仅显得陈旧,更是跑偏的一种表现。
还以2013年高考江苏卷为例,看到人与自然这个话题,就想到“人的全部智慧来自于大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虽然立意本身不错,但照抄别人的观点,与本题材料没太大联系。
【模拟练习】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京报近日报道,京津冀三地多条相通相连的公路“断头路”却在边界处隔断了,影响了三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仅在河北境内,通往京津两地的“断头路”,总里程就达2300公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势下,“断头路”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有人说“断头路”就断在最后一公里;有人说“断头路”断在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有人说“断头路”断在地域、行政之间的壁垒……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