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段,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是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一学段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笔者基于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反馈,着重从建立学生数学与生活的链接、透过问题看本质、掌握知识灵活运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与调整,希望有助于今后的数学教学,也希望能给一线数学教师们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反思调整
  在整个五年级上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班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一如既往保持四年级时良好的学习水平,但是到了五年级下半学期,班上几乎大半的学生学习忽然刷刷地往下掉。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习状况如此失衡?笔者必须停下来进行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调整,力求能对这一学段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灵活运用方法有所帮助。
  一、 建立学生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需要和数学特点,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和例子开始,以便学生可以动员他们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掌握方法,解决问题。
  为从根本上避免学生生搬硬套,囫囵吞枣地练习,教师要指导学生一定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清楚再下笔。不管是铺地砖还是剪正方形,虽然看着类似但其实是两码事,铺地砖是把一块块小长方形铺成一个正方形,由小变大,自然正方形肯定得大过长方形;而剪正方形是把长方形纸剪成一个个小正方形,由大变小,自然小正方形肯定得比长方形纸要小得多。如此联系生活细细体味,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求其中的奥妙,并迅速判断是求最大公因数还是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求数值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的數学和生活之间建立链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现实性。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的同时,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要激发学生接近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透过问题看本质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认识世界,揭示数学定律,总结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提炼数学精神,并从上述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反映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决定了学生数学思维成长的速度和质量。更重要的是,数学学习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和方法,让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作用,真正地反映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正在逐步从特定的具体运算阶段转向形式运算阶段。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难度提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难免会欠缺考虑或者混淆知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透过问题看到其数学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特别是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类似于“平均每人分得几分之几盒?”和“平均每人分得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虽然问法差之毫厘,但是倘若学生读题时不够细心,囫囵吞枣,过于想当然,那所得到的结果就会谬以千里。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特别容易出错,哪怕当场听明白,回过头再想的时候仍然会重蹈覆辙,甚至有的学生一如既往的屡教不改。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分数可以表示数量和分率。数量就是具体的数目,到底有多少盒;而分率其实就是所占的总数的多少,是一个份数关系。明白了问题的本质,加上认真审题,想要出错也是很难的。数学上细节处细微变化,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沟通数学知识间联系,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三、 掌握知识灵活运用
  近年来,数学教学一直倡导多样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学习。自主从众多解题路径中判断最佳方案灵活解题,这对培养学生数学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有助于自身夯实数学知识基础、促进数学素养的综合构建,发展数学综合能力。
  在五年级下册中有关分数知识的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优势就比较突出。学生学的知识多了,内容深了,就会纠结于方法策略的选择上。在教学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①首先把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比较大小;②把分数均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③把分数均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④把两个分数同时与一个较明显的中间数比较……很多学生因为知道的方法多了,就会纠结于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只要能比较出大小,不论采取哪种策略都是可行的。只不过倘若学生能凭着自身敏锐的数学直觉和经验,判断出解决这道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灵活解决问题,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最优方案带来的便捷,从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性、敏捷性和逻辑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诚然,在数学实践教学中,光靠以上三点还不足以帮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掌握所有知识。倘若能细细领悟,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学会透过问题看本质、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那么数学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想必就不会那么令人头疼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瑞娟.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进程[J].学周刊,2013(07).
  [3]杜艳华.实现数学教学向生活的回归[J].科学大众,2007(06).
  [4]梅兆全.让数学贴近生活——倍数和因数的教学感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2).
  [5]邹敏慧.把握数学本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对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04).
  [6]胡文.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策略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11).
  [7]谢荣.细节小改动,收获大不同[J].阅读,2015(07).
  [8]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04).
  作者简介:
  陆晓兰,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复习课是为帮助学生梳理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知识按照性质、类别等分类学习。初中数学复习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复习课的重要目标和设计复习方式、内容的主要依据。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取合理的复习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  初中数学复习课是将平常教学中相对独立存在的知识进行串联,尤其是需要将定理
摘 要: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有效的时间内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提倡简约高效教学。教学简约化主要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具备高度概括性,同时教学形式简洁明了,另外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思维训练上的做到精简有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我们力求让课堂教学做到更简洁、更流畅、更清晰、更深刻,以达到让数学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简约高
随道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公路隧道也日益增多,从已建成的公路隧道来看,大部分均有程度不同的漏水现象,而且投入隧道防排水工程的费用也相当可观。从中梁山隧道的施工实践来看,如何妥
喇叭式和削竹式洞门是公路隧道中常用的洞门型式,由于其受力和配筋的复杂性,常常成为设计中的难点,为此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公路隧道喇叭式和削竹式洞门设计CAD,通过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隧道的防排水是隧道建设、正常使用及安全运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该文通过阿家岭隧道的施工图设计,详细介绍了严寒地区公路隧道“防、堵、截、排”综合治理的防排水原则,并阐述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大力推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參与到课堂探究过程中,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在新课程标准下,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性;自主学习  一、 引言  数学的实用性很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将教学方法和观念进行积极转变,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
摘 要:基于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渗透点的呈现方式可以通过四个途径体现:利用情境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平实语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呈现方式  学习数学,真正受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伴随发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隐蔽的,数学教材中没有对
会议
该文介绍宁波至温州高速公路台州段大溪岭等特长隧道的排水、防水设计及施工。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情况,针对不同的地质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在施工中群策群力,采用多种简便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由于数学语言决定着学生的数学专业性与数学思维,应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适应数学教材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极踊跃的进行数学实践,动手操作,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