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博物馆里的沉思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
  一缕秋日的阳光从这窗棂射入,透过朱红色的帷幔,斜斜地照在玻璃橱柜中悬挂着的古沙河遗址的照片上。荒凉地,稀稀疏疏地长着几束野草的古人类聚落遗址,被镀上了一层岁月的金红,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3000多年前祖先生存的那个河流的边缘……
  滔滔的古沙河从南部山区,浩浩荡荡地流向北部平原。河是宽广平坦的,水是浩荡从容的。古沙河像一条绿色军团护卫着的琼浆,将准噶尔盆地的童年,喂养得生机勃勃。
  人类从森林走向平原之后,农耕奠定了物质基础,定居使人类有了强烈的家园意识。古沙河原始村落遗址应该是截至目前阜康大地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家园之一。那时祖先傍河而居,以陶为器,以石为俱,狩猎农耕并行。犹如今天的我们,种地和饲养互补相连,组成链条闭合的生产生活循环。令人惊讶的是,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模式竟然出奇的一致。面对古沙河出土的遗物,我们到底在人类进化的旅程中走了多远?
  血色夕阳将悬空的锯齿形石器勾勒得惟妙惟肖,你无法想象古人用他粗壮有力的手是怎样握住这么小的细石器使用?但历史的确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广泛出现了一个细石器时期。那些被打磨得光滑、精细,有棱有角的石核、石锥、石刀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博古架上,油黑的身躯泛着深邃的光芒,无法禅透它曾经的身世。新疆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王炳华先生,曾拿着从古沙河边的一个叫沙土梁的小土丘上采集的锯齿形石器评价:这是新疆细石器遗址中存留得不多见的精美器具。这个只有五六厘米长的形若锯齿的石器,真的就是今天我们用的锯子的雏形?我抚摸着这枚油滑的、精细的器物久久深思!它能锯木头?它能锯骨头?我看它更像一把梳子!细石器呀,你精小的让人不敢相信你是工具,原始的、粗放的生产生活工具!即使你被复合在木柄上,我仍然怀疑你细小的身躯怎么开垦粗莽的大地?怎么切割猎物的皮毛?你更像祖先的玩具,但人类绝不能玩耍整个细石器时期。
  一定是一位有力的男人双手抱着石锄,用力地开垦荒原,否则那没有锋刃的锄头,如何能剥开大地的坚韧?在石器的展柜中,紧挨着细石器摆放的是一把石锄。粗砾、笨重的石锄形似今天的坎土曼。它是石质的,没有装木柄的孔洞,没有薄而锋利的刃。粗粗拉拉、笨笨重重的样子,更像是有力致命的武器,而不是工具。然而,它站在3000年的另一端,则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水准。我甚至看到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人,将石锄砸向土地的兴奋,大地开裂迸飞的尘埃,秧苗破土而出的微笑,以及禾黍弥望的灿烂。
  带着皮壳的麦子,像金色的流,滑向石锄边静静等待的马鞍形石磨盘。男人的妻子,席地而坐,双腿之间放着石磨盘,双手拿着一根石棒或木棒,用力搓着,一下一下。她用嘴轻轻一吹,脱落的皮壳随风飘散,留在石磨盘上的麦粒像汗珠一样抖动,散发着阵阵麦香。生活啊,原本就是如此质朴芬芳。
  阜康博物馆存留着十多个石磨盘。人类的力量和智慧通过石器时代的研磨,伸向远方的未来。
  土、水、火凝结的是陶。陶器的发明将人类的生产生活推进了一大步。陶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陶器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从人类考古学角度讲,陶器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器的烧造方式,表明人类对火的温度的掌控,对土的成分的认知,对水的应用的自如,以及对工具发明的无限乐趣。
  古沙河遗址中出土了几十件陶器,有各种器型的陶杯、陶罐。大小不等的陶豆、陶釜。大多为夹砂红陶,也有个别是灰陶。用今天的眼光和手感来衡量,它们是粗糙的,不够精美。让时光倒流3000年,这些陶器给古沙河人带来的是革命性的进步,他们在制造,使用这些器具时,一定怀着虔诚、敬畏和无比的珍惜。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可能还依稀记得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水边和泥捏小鸟、小鸭、小鸽、小篮子、小盘子等小动物、小器具。大家玩得酣畅淋漓,光着一双小脚丫,踩在滑溜的泥汤里,舒适、自在、欢畅。脸上沾满泥点子,一双小手没有任何局限地玩捏心中想象的东西,搓长的泥条在手中晃悠着、踌躇着,准备变成小鸟的尖喙或者篮子的提手。所有的孩子都是那么用心地、认真地、充满虔诚和带着理想地投入到创作中。
  在较宽广的沙河边空地上,摆放着一片片成型的作品,最后大家还要带着疲惫和欣慰,评选优秀作品呢!常常是个别调皮的,不肯动手又生就有破坏力的男孩子,杀将进来,或者抢走看上的战利品逃跑,或者飞脚横扫,破坏殆尽而后快。孩子们的游戏真实地演绎着我们祖先走过的路,传递着我们对祖先的基因式记忆。
  第一个创造陶器的人,一定是生活在水边。古沙河边的那个人,搓着像今天新疆人爱吃的拉条子一样泥条,一条挨着一条盘接着筑成一个罐,在太阳的焙烤下变得坚硬,可盛谷粒。这个泥罐在一堆火边被烧得变成了红黑色,更加坚硬,盛上水都不融化、渗漏。拥有这只陶罐的男人兴奋地吼叫着,聚落的人们惊喜不已,把这只陶罐挂在火堆上煮水,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庆祝陶器的诞生。
  聚落的人们在河边和泥搓泥条盘筑,堆火烧陶制陶。陶器被批量的生产,广泛的应用,盘筑法、手制法、轮制法,各种功能用途的陶器,在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下,不断丰富。素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了,彩陶应运而生。在器物口沿处绘一圈黑彩的倒三角纹、连珠纹。在盆底绘一些黑彩网格纹、鱼形纹……古人尽自己对美好的诉求和想象,创造着历史,美化着生活。人类文明之初的光,在烧陶的火焰中变得明亮而绚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自于尘,归于尘,基督的名言,言中了一切。陶器来自于尘,它的胎是泥,魂是火。陶器使泥土站了起来,行走在人文时空中,成为前赴后继的力量。一个一个倒下的陶器又散成碎火,归于尘。看着被洁白的石膏修补过的古沙河陶罐,像列队的战士一样,整齐地排列在展柜中,它们虽然都是受伤的兵,仍不失火的精神。岁月将它们打磨得失去了炫目的火焰,但仍然散发着明亮和温暖,一种和时间抗衡的坚守。它们是幸运的,被从古沙河的土层中捞了出来,并且有一双细白灵巧的手,将散碎的身躯修复成型,收藏在博物馆中,把3000年的阜康大地铭记一器。我们要记住一个名字——于志勇,他是出生在古沙河边的考古学家,现就职于新疆考古研究所。是他从古沙河遗址上捡拾了许多陶器、陶片,从当地民众手中收回了许多出土于古沙河的陶器,并无偿地捐赠、修复,才使阜康博物馆有了两展柜古沙河陶器,奠定了博物馆陈列的品位,价值,见证着阜康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是一种眼光,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位考古学家对历史的甄别、判断和界定。   汉唐
  绿锈斑斑的青铜鍑已站不稳了,必须靠在汉代丰肩黑陶灌的肩膀上才能诉说历史。这尊高54厘米,宽33厘米的残铜鍑是阜康博物馆收藏的器型最大的青铜器。20世纪90年代,城关镇头工村的农民在犁地时出土。出土时就是残破的。鍑的一个耳和足的一块开裂,与整器分离,而且断裂的耳已经被使用它的先人修补过了,替换成了形似的铁质耳,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青铜鍑。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不算太长的辉煌历史。它的出现与祭祀礼器,冷兵器紧密相连。春秋战国、汉唐盛世,青铜器都以它幽深的光芒,大器稳重,繁缛花纹,神秘诡异,揽控着皇权礼制,战争导向。国之重器,鼎、尊、编钟等无不张显青铜的贵重。莫邪剑、干将剑、秦兵团装备,无不闪射青铜的金光。青铜的光芒耀亮了大汉王朝的初元。
  鍑一般界定为食器,有学者认为是游牧民族驮在马背的锅灶。它下有圈足,不用挖灶埋锅,只需柴草火苗围足燃烧就可烧水做饭。上有双耳,挪移都很方便。用今人的思维生活习惯去考量,做饭为锅仍然是可信可行的。只是它笨重的体量让我为马的驮累而忧。
  公元六十年,大汉王朝统治西域,阜康大地归入中央版图,郁立师国,车师后国,这些遥远而陌生的名字,都是脚下这块热土的曾用名。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有了通道,那11枚贝币正是贸易的见证。洁白细致的贝壳从最东的大海边,随着物的流通,落地到了西域,埋藏在阜康大地,似乎是个巧合,实则是历史的必然,阜康正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汉武帝宏才大略,一统天下的梦想。霍去病骠骑兵的英勇善战,开疆拓土。汗血宝马的传奇身世,长途奔袭,就像一幅画卷,舒展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截至目前,唐朝路仍然是阜康大地上最长的路之一,它散落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贯穿整个市境,长达79公里。大唐的繁荣昌盛,万邦朝贺,对西域的统辖,在这条路上得以显现。
  驼铃声声不绝于耳,驼队绵绵络绎不绝。商贾、僧侣、士兵、传教士等各色人等穿行在丝绸之路上。千年风雨仍然无法掩埋的深深车辙,鲜活地昭示着千年前的繁华。公元649年建立的瑶池都督俯,那个叫阿史那贺鲁的突厥人,在这里演绎了一场归顺与叛反的活目剧。公元702年,武后创建北庭都护府,这块大地走向第一个发展兴旺的篇章。阜康境内有史记载,第一次出现了城的概念,尽管城是带强烈的军事色彩的守捉城——俱六守捉和耶勒守捉。城不大,都是长方形的,长约三四百米,宽约二三百米,但建城选择的地方,至今我认为都是具有战略和发展眼光的。古人的智慧在择地建城这件事上体现得很完美。两座守捉城都建在开阔平坦的高地,两条河以十多米宽的河道保护环绕着城,成为护城河。到如今二宫河的水仍然从俱六守捉城(六运古城)西城墙根流过。二道河水也还滋养着耶勒守捉城(北庄子古城)的城边良田。
  守捉城中的驻军守护着丝路北道的畅通,唐朝路边的烽火台,一站一站传递着消息,那些狼烟四起的日子,铁马冰河的岁月,造就了唐代边塞诗的别样风格,岑参、骆宾王们,驰骋疆场,马上取功名,徜徉在阜康大地,吟咏着《优钵罗花歌》,豪情万丈,策马扬鞭,雪上空留马蹄痕……
  从六运古城出土的青铜犁铧,察合台金币。从北庄子古城出土的尖底灰陶器,石磨盘,让我们沉浸在戎马倥偬的守边峥嵘岁月中。大唐留给阜康大地的除了一条路,还有两座城。这些通往汉唐的路径,不是以时间,也不是以里程来计算的,它是一种永远,即是这些物证灰飞烟灭,汉唐的宏韬大略,大国风范仍存!
  其实,我多么想用那只淡黄色的、扁平、半釉的唐朝碗喝口水,我相信当清泉盛入碗中,一定会沾染上大唐的气息,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大清
  一个王朝对于地方来讲是总、是纲、是父是母的话,大清对于阜康来讲就有知遇之恩。清代乾隆二十五年,阜康建造的宜居宜发展的城市——特纳格尔。那个叫吴士胜的军官,率领士兵打墙筑城楼,移民聚人气,一座具有现代意识的城市耸立在博格达山的脚下。同年,阜康境内的名山——博格达山峰,被列为国家祭典的名山圣峰。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大清一统。才思敏捷,壮志已酬的乾隆皇帝,欣喜万分,亲笔写下了《博格达鄂拉祭文》,规定春秋两季祭典神山。清代乾隆四十一年阜康建县,从此有了寓意美好,沿用至今的县名——物阜民康——阜康。成为中央王朝政权统治的一级组成部分——县治。清代光绪年间,清政府给神山博格达赐金匾——“覆帱遐陬”。给圣水天池赐金匾“岩疆被泽”。
  清代也是中国古建筑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中轴对称,飞檐起角,流丹溢彩。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通过建筑表达显现。也正是这样一个成熟期,给阜康大地留下了至今最古老的建筑——五运清真寺,土墩子清真寺和八户沟清真寺。这3座清真寺都建于清光绪年间。而且是相继建成,大约从1902年始建到1907年完工。
  这3座上百年的老房子,记录了清光绪年间,阜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的丰年背景。当时这些地区聚集的回民,自动自发地募资出工,积累建筑材料数年,请陕甘一带的工匠来修筑。土墩子清真寺的廊柱斗拱。五运清真寺的六角攒尖,莲花蟠龙瑞兽屋脊。八户沟清真寺的大屋顶,格子窗,无不彰显中国古建的精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在这里被精典的物象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交流、碰撞、吸收、发展的文化活性因子的来源。
  清朝,阜康不仅仅是历代中央王朝的游牧地、军事要地,域内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跨越边地,实现了巨大突破。农业,畜牧业,工业,商业等业态破土而出,欣欣向荣。挖煤烧炭、酿酒开店等在纪晓岚、徐松、洪亮吉、林则徐等一大批流放文人的笔端流泄展露。
  清代文物中最抢眼的要属坩埚,这种外表黑糊糊的,形似炮弹的冶金器皿,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拆挖阜康原新华书店,修建畅岁园时出土的。挖掘机的铁臂一抓子挖出来二三十个坩埚,足见当时这个冶金场所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另一种较多文物就是清花瓷器,这些从民间收集来的大大小小的青花瓷瓶,都不是本地产物,素洁清雅,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内地与阜康民间交往频繁的见证。还有一对口沿残缺的高浮雕葡萄纹瓶,资料介绍来自中亚阿拉伯国家。缠枝葡萄爬满瓶身,晶莹剔透的紫葡萄粒粒可数,惹人欲食。景泰蓝龙纹盘,玉扳指,银三件,这些内地的工艺品随着人的流动,从四面八方汇聚阜康,熔铸着阜康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品质。
  中华
  阜康大地上的人文历史由3000年前的涓涓溪流,点点村落,沿着时空向度缓缓流淌到1949年,历史车轮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翻开新的一页。思想解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敢想敢干,勇于创新。60多年的发展变化,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我们摘到了更多样、更香脆的果子。我认识许许多多与共和国同龄的阜康人,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由衷的自豪感,强烈的责任感是时代赋予的。
  新中国成立、土改、改革开放,这些高度概括的字眼,蕴含着如火如荼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故事,他们在历史的大褶皱中,一眨眼就被封存了起来。能浮出水面的,还需时间和机缘。在考古界50年以内的时间段是不易作论的,面对天天向上的生活,我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和表达。
  如果说清代的阜康城是具有现代城市概念的城市雏形的话,那么今天的阜康城,早已破除了城墙藩篱,成为没有城墙束缚的开放的城。城墙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已弱化为零,城中存留下的那段老城墙,更多的意义在于对过往的记录见证。对未来的昭示参考,以史为镜。
  1992年11月3日,有着216年历史的阜康县在建制规格上又跃上了一个台阶——阜康市。我们的家园有博格达山神守护,有天池雪水滋润,精巧美丽,舒适宜人。城市不大,但很便利。人口不多,都很和谐。山水相依,物阜民康。一座城市的美丽如新,在目标追求中突变靠近。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我们今天的生活,你会懂得珍惜,激发创造。
  坐在只有100平方米的博物馆,环视历史发展的轨迹,恍如隔世。思绪游弋在历史长河中,水雾茫茫。到底是人类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收藏了人类?博物馆里这些品类多样的物,创造它们的人早已随风而逝,唯有它们依稀留有人的指纹温度,我们到底会给历史留下什么纪念物?这是值得阜康人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个地方的文化是由无数生灵用生命堆积起来的,如果让时光倒流,让所有的阴灵起立,五色杂陈的阜康大地将会是怎样的景象?敬仰祖先,是它们续延了我们。敬仰山河,是它们承载了我们,敬仰当下,是它们养育了我们。敬仰未来,是它们成就了我们。
其他文献
当我站在雪山的脚下,回首往昔岁月,那曾走过的山、涉过的水、还有陪伴在我身边或已逝去的队友们,都一次次激扬出我内心的缕缕豪情,让我一次次义无反顾地融入雪山的怀抱。每次成功的登山、历险,作为男人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丝暖暖的柔情,令我心肠百结,那就是我的儿子小宇,他是我在世间最无可替代的骄傲。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也都明白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适得其反。有关培养孩
期刊
探险家与古国之谜  说起楼兰,不得不提到近代史上的一个瑞典人,他就是斯文·赫定。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生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在他充满冒险主义色彩的一生中,发现楼兰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丢失的那把铁锨而使得神秘楼兰古国重现天
期刊
被誉为“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的叶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边境,同与巴基斯坦、印度接壤,边境线长达80多公里。有“核桃之乡”“石榴之乡”“玉石之乡”“歌舞之乡”之美称。  叶城为叶尔羌的简称,县城因叶尔羌河而得名。叶尔羌系突厥语,据《西域水道记》,释为“土地宽广”,一说意为“崖上的城市”,当地流传着“此地好客”的说法。  叶城县交通区位优势独特,地处两区三地(两区:新疆、西藏;三地:阿里、和
期刊
初秋的大街上,环卫工人用扫把一下一下扫着飘落的树叶,他身旁的三轮车满载着一车金黄色彩,渲染出一脉绮丽绚烂的秋韵,模糊的秋天一下子在我眼前明晰起来,看着眼前满树纯金的白蜡树,我惦记起艾比湖岸边的胡杨了。还有岸边金色的苇子,那是艾比湖湿地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科克巴斯陶的胡杨  10月4日那天,我比往常起得早,走在院子里仰头看见满天的星斗闪闪烁烁,我们乘坐的汽车从团结路往东面的阿拉山口方向驶去,天色愈
期刊
野马回家:保护区的新宠  普氏野马在它的原生地消失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回到了它的故乡——卡拉麦里保护区。这是2001年8月28日的事。当时笔者也在现场,感受到了这一历史的时刻。  当时,第一群野放野马从吉木萨尔人工繁育基地运到野马野放的第一个中转站——卡拉麦里保护区别里库都克时,还被关在很大的围栏中,度过了最初几个月的预野化。后来,真正放开围栏,让它们在卡拉麦里的荒原中可劲地撒欢。但在实际野放的过程
期刊
时间:2013年11月12日—15日  事件:唐速忠等6名探矿人员因车辆轮胎大梁严重损坏,被困于距民丰县300公里处的喀喇昆仑山上,此地海拔5529米,6人身体严重缺氧,卫星电话、食品等即将用完。被困人员焦急等待救援。  当地政府、自治区应急办、新疆军区应急办紧急调集各方人员,参加救援。  结果:6人安全救出。  人命关天,救命关键  11月12日11时22分,“南疆一公司6名人员上山探矿,被困于
期刊
新疆的秋天,来自北部的冷湿气流顺着河谷、盆地攀岩到高处,直到山峦,干燥的空气催熟了山谷、高原和沙漠,新疆就如画家手中画过的最甜蜜的一笔,大地即刻变得温情了。  阿勒泰山、天山甚至新疆南部的干旱地带,树木和草层次分明,暖暖的色调代替了满眼的翠绿,色彩斑斓着人们的视觉。  秋风所过之处,水果从北到南、从南到北也演绎着一年之中、一国之中最甜蜜的味道,红红的、金黄的,以及诱人的果实冲击着你的味觉。  而最
期刊
乌鲁木齐举办邮品展示会纪念王洛宾百年诞辰 纪念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百年论坛暨邮品展示会于2013年11月1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众多网络宾生前好友和集邮家们欢聚一堂,品鉴王洛宾百余枚邮品展示的巨大魅力。  “民歌争霸”唱响新疆赛区  2013年11月18月,“民歌争霸—2013年中国国际民歌大会”来到乌鲁木齐,沿着“环游天山—千里黄金线”开始一段寻找新疆民歌之路的旅程,并在木垒、吐鲁番及乌鲁木齐市
期刊
葡萄美酒夜光杯  颠簸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汽车来到新疆南部的沙雅县,在尘土飞扬中下了28型柴油拖拉机,立即就被朋友们糊里糊涂地引领到了一个绿色走廊里。那不用说就像进入了仙境,百分惊奇这世界上竞有这么好的所在,让我大快朵颐。那是马奶子葡萄,一串串让我连吞带噎填进肚皮,肚子抚摸起来有些凹凸不平,轱轱碌碌。两个人昂首挺地走出葡萄架的时候,嘴里不停嘟囔着“亚克西、亚克西”,朝着梳洗了十几条辫子的阿依古丽举起了
期刊
出库车沿217国道一直向北,实际上也是在沿着库车河溯河而上。  国道在左,库车河在右,两侧是绵延的却勒塔格山。  国道库车至拜城段,正在修路,我们不时要转下便道行驶,说是便道,其实是干涸了的库车河河床。  库车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南麓,是一条由冰川融水和山涧泉水汇集而成的河流,全长100多公里。现在是库车河的枯水季节,河床上布满了鹅卵石和细碎的软沙。  别看这条河流不是很长,却是孕育过龟兹悠久文明的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