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工具性,而且要超越它,体现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鼓励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日记 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实现语文学科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用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幸福。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工具性,而且要超越它,体现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这个方面,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语文教材的人文解读外,“鼓励学生写日记”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日记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日记,让孩子做真人
日记是记叙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文字(如果愿意,也可与人交流分享)。它可以写人、记事、描景、绘物;可以写心得、笔记;可以写梦幻、写想象……在这里,孩子可以不受内容与体裁的限制、不受外人眼光的干预,怎么想就怎么写,看见什么就写什么。它是孩子生活真实感受的再现,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丑的,可以是善的,可以是恶的,可以是含笑的,可以是带泪的……而孩子在记叙与抒写的同时,既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更使自己从事件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这样一则学生日记:
5月27日?摇?摇?摇?摇星期日?摇?摇?摇?摇阴
晚饭后,我和妈妈到××广场去玩。我们沿大街进入××广场,一幅幅“图画”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些穿得很漂亮的叔叔、阿姨竟然趁着晚上没人管理,坐在广场绿茵茵的草坪里聊天、喝饮料、吃冰淇淋。最糟糕的是他们喝完、吃完后,随手就把饮料罐和包装纸扔在草坪里了。他们带来的三四岁的小孩更是在草坪里跑来跑去,追逐、嬉闹。还有几只不知谁家带来的小狮子狗在草坪里蹦跳、拉屎、拉尿。看见好多小草被踩倒了,我好心疼啊。多美的草坪,就让他们给糟蹋了!我彷佛听见小草在呼唤:“小朋友,快救救我呀!”。
为了我们××城市的美好,我多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爱护花草树木”这条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更好、更美!
读完这位学生的日记,我不禁为某些成年人的公德心竟然不如一个孩子而汗颜。我是这样批阅孩子的日记的:“孩子,你让老师看到了你真挚、善良的心!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城市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二、日记,塑造孩子的人格美
孩子在日记中记叙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动脑筋、观察生活,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逐步形成一些较为高尚的人格品质,比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帮助他人、同情弱者,等等。通过记日记,学生锻炼了细心、爱心、坚韧等品质。下面是另一个学生的日记:
5月20日?摇?摇星期日?摇?摇晴
前不久,妈妈在宿舍外面的空地上开垦了一小片土地,种了一些茄子苗。今天,我做完作业来到地边,看见茄子苗都快干死了。弱小的苗苗多可怜啊!它们好像在说:小主人,你快给我浇点水吧,我快渴死了。平时都是妈妈在照看它们。今天妈妈加班,怎么办啊。我想起自己口渴时的滋味多难受啊!
我连忙跑回家,拿了个小水桶,来到池塘边提了一小桶水。我用勺子把水一勺一勺地浇进茄子窝里,我彷佛听见它们“咕咕”的喝水声,我的心里真高兴。起初,我干劲十足,可来回提了两桶水后,我就有些汗流浃背,手脚发软了。我开始有了想放弃的念头。这时,我想起妈妈经常对我说的:干什么事都要认真,不要半途而废。于是,我又鼓起劲儿,继续给茄子苗浇水。
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我终于把几十棵茄子苗都浇完了。我坐在地边休息,看见这时的茄子苗好像比没浇水时鲜嫩多了。它们在风中摇摆着小叶片,好像在向我点头致谢。看到它们的样子,我的心里可高兴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了。
孩子在日记里感受生活,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习关心植物,帮助弱小,培养爱心、同情心,这不正实现着我们教育的目的吗?
三、日记,孩子习作的源泉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写”往往是孩子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提倡“体验作文”。而日记则是让孩子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是解决孩子习作材料来源的有效途径。
只要孩子有了记“日记”的习惯,就会留心观察、留心思考,就会在他们的日记本上留下无数美好的景象和生动的生活场景。在习作指导中,教会孩子从日常积累里选取有用材料,教给孩子有序表达的方法,并鼓励孩子:作文一点不难,它就像写日记一样简单。这样孩子就会轻松地从写日记过渡到写作文,使学生的单元习作变得轻松,从而激发并保持孩子习作的兴趣,从而学生的作文也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
四、日记,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孩子在日记中叙写感受,交给教师阅读批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会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情感,而“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日记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在孩子把日记拿给教师分享的时候,教师面对的就不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字,而且是孩子单纯、童稚的心灵。而保护他们的隐私,教师责无旁贷。
教师在认真阅读孩子日记的时候,一定不要作写作能力好坏的评价,而应该肯定孩子选材的恰当,肯定孩子流露情感的美好,如真诚、善良、热情、勇敢、敏锐等,这样孩子才会把写日记当作向教师进行心灵倾诉的通道,把教师当成自己成长的亲密伙伴,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此时的日记已经不是一项学习的任务,而是一种成长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是孩子的幸福,更是教师的幸福。
总之,鼓励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教育目标作用重大,学生只要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水平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日记 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实现语文学科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用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幸福。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工具性,而且要超越它,体现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这个方面,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语文教材的人文解读外,“鼓励学生写日记”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日记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日记,让孩子做真人
日记是记叙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文字(如果愿意,也可与人交流分享)。它可以写人、记事、描景、绘物;可以写心得、笔记;可以写梦幻、写想象……在这里,孩子可以不受内容与体裁的限制、不受外人眼光的干预,怎么想就怎么写,看见什么就写什么。它是孩子生活真实感受的再现,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丑的,可以是善的,可以是恶的,可以是含笑的,可以是带泪的……而孩子在记叙与抒写的同时,既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更使自己从事件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这样一则学生日记:
5月27日?摇?摇?摇?摇星期日?摇?摇?摇?摇阴
晚饭后,我和妈妈到××广场去玩。我们沿大街进入××广场,一幅幅“图画”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些穿得很漂亮的叔叔、阿姨竟然趁着晚上没人管理,坐在广场绿茵茵的草坪里聊天、喝饮料、吃冰淇淋。最糟糕的是他们喝完、吃完后,随手就把饮料罐和包装纸扔在草坪里了。他们带来的三四岁的小孩更是在草坪里跑来跑去,追逐、嬉闹。还有几只不知谁家带来的小狮子狗在草坪里蹦跳、拉屎、拉尿。看见好多小草被踩倒了,我好心疼啊。多美的草坪,就让他们给糟蹋了!我彷佛听见小草在呼唤:“小朋友,快救救我呀!”。
为了我们××城市的美好,我多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爱护花草树木”这条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更好、更美!
读完这位学生的日记,我不禁为某些成年人的公德心竟然不如一个孩子而汗颜。我是这样批阅孩子的日记的:“孩子,你让老师看到了你真挚、善良的心!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城市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二、日记,塑造孩子的人格美
孩子在日记中记叙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动脑筋、观察生活,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逐步形成一些较为高尚的人格品质,比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帮助他人、同情弱者,等等。通过记日记,学生锻炼了细心、爱心、坚韧等品质。下面是另一个学生的日记:
5月20日?摇?摇星期日?摇?摇晴
前不久,妈妈在宿舍外面的空地上开垦了一小片土地,种了一些茄子苗。今天,我做完作业来到地边,看见茄子苗都快干死了。弱小的苗苗多可怜啊!它们好像在说:小主人,你快给我浇点水吧,我快渴死了。平时都是妈妈在照看它们。今天妈妈加班,怎么办啊。我想起自己口渴时的滋味多难受啊!
我连忙跑回家,拿了个小水桶,来到池塘边提了一小桶水。我用勺子把水一勺一勺地浇进茄子窝里,我彷佛听见它们“咕咕”的喝水声,我的心里真高兴。起初,我干劲十足,可来回提了两桶水后,我就有些汗流浃背,手脚发软了。我开始有了想放弃的念头。这时,我想起妈妈经常对我说的:干什么事都要认真,不要半途而废。于是,我又鼓起劲儿,继续给茄子苗浇水。
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我终于把几十棵茄子苗都浇完了。我坐在地边休息,看见这时的茄子苗好像比没浇水时鲜嫩多了。它们在风中摇摆着小叶片,好像在向我点头致谢。看到它们的样子,我的心里可高兴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了。
孩子在日记里感受生活,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习关心植物,帮助弱小,培养爱心、同情心,这不正实现着我们教育的目的吗?
三、日记,孩子习作的源泉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写”往往是孩子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提倡“体验作文”。而日记则是让孩子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是解决孩子习作材料来源的有效途径。
只要孩子有了记“日记”的习惯,就会留心观察、留心思考,就会在他们的日记本上留下无数美好的景象和生动的生活场景。在习作指导中,教会孩子从日常积累里选取有用材料,教给孩子有序表达的方法,并鼓励孩子:作文一点不难,它就像写日记一样简单。这样孩子就会轻松地从写日记过渡到写作文,使学生的单元习作变得轻松,从而激发并保持孩子习作的兴趣,从而学生的作文也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
四、日记,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孩子在日记中叙写感受,交给教师阅读批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会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情感,而“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日记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在孩子把日记拿给教师分享的时候,教师面对的就不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字,而且是孩子单纯、童稚的心灵。而保护他们的隐私,教师责无旁贷。
教师在认真阅读孩子日记的时候,一定不要作写作能力好坏的评价,而应该肯定孩子选材的恰当,肯定孩子流露情感的美好,如真诚、善良、热情、勇敢、敏锐等,这样孩子才会把写日记当作向教师进行心灵倾诉的通道,把教师当成自己成长的亲密伙伴,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此时的日记已经不是一项学习的任务,而是一种成长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是孩子的幸福,更是教师的幸福。
总之,鼓励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教育目标作用重大,学生只要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水平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