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中物理教学探析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教育与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教书”和“育人”, 即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 还应重视对学生为人处世之道的培育, 此高度几乎超越前者而成为影响学生立身之关键。而现代教育“育人”之方向在乎对核心价值观的靠近, 其抽取于中国泱泱几千年文明文化之积淀, 历经舍弃与填充得以凝聚于现代富强、民主等十二词的价值观念承载之上。所以, 传统文化与知识的结合是教育发展之趋势, 是教书育人高效、全面教学目的达成的重要途径。以高度思辨和理性为标识的物理学科教学亦不例外。
  关键词:传统文化 物理教学 探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20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 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契合, 且对学生自身与国家发展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氛围与效果的改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下面, 我便以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纲,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中物理教学问题详做阐述。
  一、在课外拓展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通常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会运用“类比”这一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知识。比如将磁场、电场、重力场进行类比,V-t图、F-t图、P-v图培养学生养成对这些问题的敏感性,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其实类比思维是来自《易经》的思维方式,这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当中。张晓光先生曾经说过,古代中国在文学艺术上面往往拥有着一种浪漫想象的传统,而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性也比较强,从而成就了举世无双,这种相当程度与类比思维的擅长和保持都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到,在物理发展史上利用类比的方法所发现的新理论以及新规律。比如,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有磁场,法拉利用类比的思想探索,发现磁生电,等等。但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知道,要用辩证思维去看待类比方法,类比推理通常会运用在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来进行推理,结论并不是必然的可靠。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各方面进行学习之前,都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墨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著作中所蕴含的物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入自身教学过程当中。在课堂上适当地给学生们讲述一些近代科学成就,而这也是向同学们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比如在光电效应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给同学们介绍我国科学家吴有训用实验验证康普顿效应,可以有效让学生在进行物理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发扬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挖掘出我国近代科学家先进事迹所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情境的传统历史创设,古典时空的氛围浸染
  教学情境的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即其指向为“情感”,创设方式则可为物理环境、教学活动等。传统物理教学往往依托教材基础而将教、学思维定位于西方科学辩证的理性思维之下,情境情感指向亦为严肃,而忽略学生根深蒂固的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认知方式。所以,教师应正视并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思维与文化, 展其之长,促生之解。
  例如:在讲解“时间和位移”一节“时刻和时间间隔”部分时, 我先按照教材上的数轴表示法,引导同学们理解用点表示的时刻概念与用线段表示的时间间隔概念。此后, 我提出:“此两种时间概念亦被古人发现并纳入时间研究体系中,但在没有数轴的前提下,其是如何用独特的传统思维和语言表示的呢”。我便带领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查阅得出:《墨子·经上》言:“宇宙, 弥异所也;久,弥异时也。宇乃东西家南北, 久乃古今旦暮。”此即中国较早的时空观。且在时刻和时间的认识上,亦有:“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即“有久”乃时间间隔,“无久”乃时刻,亦为“始”。可见,中国古人亦有广阔的时空视野,且如此的文学化用语有效地褪去了时空生硬的物理概念色彩,而营造了一种容易被学生感知的浓浓的古典氛围情境,其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识和情感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转向,知识内理的古今认知
  传统的物理语言在科学理性的物理思维和学科定位指导下,亦呈现出理性、缜密之特点,此确是理应的学科研究与表述态度,但有效的教学从来不是循规蹈矩而无视学生主体特点的产物。在此层意义下,所谓的理性缜密亦可被诠释为生硬与陌生,而同可对知识内理进行有效传递且亦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的方式便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转向。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中,教材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如此单纯的抽象化表達并不能使学生简易地理解并加深对其的记忆。针对此,我便引入《墨经》中中国传统式对力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刑”亦为“形”,指物体;“奋”即指物质或精神的状态改变,亦为对现代抽象“力”的意会性描述。我亦举出“奋发向上”“奋起直追”等现代词语与“鸟儿奋而飞起”等语句以让同学们对其进行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传递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智慧,亦契合学生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对牛顿第一定律本身做出了同理而不同形的别样化诠释。此外,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实践活动等的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
  四、教学方法的传统思维靠近,认知方式的契合延续
  教学方法几乎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其关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接受与内化程度,所以,对于它的研究几乎成为教研工作的主体。而方法的内核是思维方式的取向,思维则决定于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思维才是有效的物理教学应秉持的教学原则。《易经》中“观物取象, 以象尽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类比思维为中国传统典型的思维方式。张晓光先生也说:“古代中国之所以长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一种浪漫想象的传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发明创造性……这在相当程度上都和类比思维有关”。所以,物理教学应恰用类比,并借鉴西方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为使同学们更加清晰形象地理解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我采用了v-t图像。类比此,在“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章节均采取了相似的“U-I”等图, 以清晰直观地解释物理原理,同时帮助同学们获得对物理关系共通性的认识。除此之外, 我还恰当地引入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例如: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的教学中, 我便引导同学们通过演示、提问、总结的方式从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证明力的存在和施力受力双方的相互作用,总结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如此的中西思维的恰当融合与运用将在最大程度上契合、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传统文化是学生精神之依存,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之本,在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教育领域中,其亦应为伴随各学科教学之重要教学内容和资源。
  参考文献:
  [1] 常爱江《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郝磊哲《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教学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47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9期。
  [4] 万立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学的探究》,《物理通报》2015年第5期。
  [5] 王远江《初中物理教学引入传统文化的思考》,《学子(理论版)》2017年第5期。
其他文献
会议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肝细胞核因子1α反义链1(lnc HNF1A-AS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
TMCP控扎Q460E钢在电力机车车体上首次使用,对Q460E钢的焊接性及焊接材料选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的弯曲、拉伸、冲击、硬度试验及接头显微组织分析,对Q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