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拿取高分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为学生今后的素质发展而需要迫切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以“旧知”促“新知”,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谈了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这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主体地位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47
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效率的問题,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知识的有序教学,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下面具体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够再像原来那样满堂灌,而应该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機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个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等等。
二、注重以“旧知”促“新知”
“旧知”指的是原来学过的知识,“新知”指的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如果要想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注重以学过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教学的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与新旧知识连接点的衔接,再到新知识生长点开花结果”上有序地展开,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什么叫“平均分”的内涵。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西瓜组成的整体、四面小旗组成的整体……通过幻灯片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借助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有了全面的感知,让学生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
有的数学老师的教学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认为数学就是课堂上的讲讲练练,其实,数学不仅是课堂上的传授和学习,还可以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时代在发展,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得以在教学中实践。也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不断努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主体地位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47
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效率的問题,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知识的有序教学,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下面具体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够再像原来那样满堂灌,而应该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機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个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等等。
二、注重以“旧知”促“新知”
“旧知”指的是原来学过的知识,“新知”指的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如果要想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注重以学过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教学的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与新旧知识连接点的衔接,再到新知识生长点开花结果”上有序地展开,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什么叫“平均分”的内涵。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西瓜组成的整体、四面小旗组成的整体……通过幻灯片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借助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有了全面的感知,让学生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
有的数学老师的教学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认为数学就是课堂上的讲讲练练,其实,数学不仅是课堂上的传授和学习,还可以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时代在发展,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得以在教学中实践。也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不断努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