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谈及民族精神,我们常常将其定义为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思想和观念以及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不包括一切影响社会发展的糟粕文化和落后消极因素。江泽民曾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民族精神的思政教育工作上还肩负着重要而圣神的历史使命。
【关键字】思政教育 民族精神 影响形式
一、思政教育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关系
所谓“思政教育”,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它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和教导,使之达到期望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在内容上具有包含关系;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课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思政教育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又是形势和内容的关系。
二、思政教育对学生民族精神影响的基本形式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为人民教师,其职责主要有“教书”和“育人”。首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是老师应尽的责任。以大学课程设置为例,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穿插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国情、社会发展道路、历史发展历程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作基本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应严格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讲授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结合情感熏陶的方法,包括形象感染、艺术感染和群体感染等方式,赋予思政教育充沛的情感色彩,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2.率之以实。老师教书育人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灌输死板枯燥的理论知识,更要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作为老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端正思想,规范作风。严禁传播反国家、反政府、反人民的腐朽思想,防范“崇洋媚外”思想的滋生。孔子曾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老师应注重言行一致,注重语言与行动的统一,为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好正确的引导,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并促使他们保持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
3.导之以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归根究底要回到实践中去。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有关培养民族精神的专题讲座和社会活动,使他们在浓烈的氛围中感受高尚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发扬民族精神的工作。民族精神包含了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爱国主义精神。还包括对学生进行的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等等。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进一步理解。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募捐活动,促使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思想意识的形成;再如,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进行火炬传递活动,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到火炬传递现场目睹了火炬传递过程,这样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民族精神。
三、思政教育对学生民族精神影响的具体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传授,使学生对民族精神有初步了解和认识。作为学生,要努力学习思政教育课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加深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仅仅注重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整个国家就只剩一具空壳,随时面临沦丧的危机。所以,培养民族精神,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针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使他们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其次,思政教育不仅仅强调对学生民族精神思想意识层面的培养,更注重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行动和实践,将民族精神更好的发挥和传承下去。要把这种实践和行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自己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要做好宣传工作,为身边的人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对周围人的意识的熏陶,使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像这样,以同龄人影响同龄人,使民族精神更快的深入人心,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密不可分,但同时,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也受到外国文化的入侵,在某些地区,一些企图制造民族分裂的腐朽思想得以滋生和成长,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国外某些先进的文化流入中国,导致了不少人产生“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
【关键字】思政教育 民族精神 影响形式
一、思政教育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关系
所谓“思政教育”,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它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和教导,使之达到期望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在内容上具有包含关系;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课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思政教育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又是形势和内容的关系。
二、思政教育对学生民族精神影响的基本形式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为人民教师,其职责主要有“教书”和“育人”。首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是老师应尽的责任。以大学课程设置为例,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穿插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国情、社会发展道路、历史发展历程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作基本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应严格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讲授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结合情感熏陶的方法,包括形象感染、艺术感染和群体感染等方式,赋予思政教育充沛的情感色彩,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2.率之以实。老师教书育人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灌输死板枯燥的理论知识,更要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作为老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端正思想,规范作风。严禁传播反国家、反政府、反人民的腐朽思想,防范“崇洋媚外”思想的滋生。孔子曾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老师应注重言行一致,注重语言与行动的统一,为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好正确的引导,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并促使他们保持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
3.导之以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归根究底要回到实践中去。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有关培养民族精神的专题讲座和社会活动,使他们在浓烈的氛围中感受高尚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发扬民族精神的工作。民族精神包含了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爱国主义精神。还包括对学生进行的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等等。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进一步理解。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募捐活动,促使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思想意识的形成;再如,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进行火炬传递活动,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到火炬传递现场目睹了火炬传递过程,这样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民族精神。
三、思政教育对学生民族精神影响的具体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传授,使学生对民族精神有初步了解和认识。作为学生,要努力学习思政教育课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加深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仅仅注重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整个国家就只剩一具空壳,随时面临沦丧的危机。所以,培养民族精神,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针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使他们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其次,思政教育不仅仅强调对学生民族精神思想意识层面的培养,更注重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行动和实践,将民族精神更好的发挥和传承下去。要把这种实践和行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自己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要做好宣传工作,为身边的人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对周围人的意识的熏陶,使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像这样,以同龄人影响同龄人,使民族精神更快的深入人心,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密不可分,但同时,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也受到外国文化的入侵,在某些地区,一些企图制造民族分裂的腐朽思想得以滋生和成长,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国外某些先进的文化流入中国,导致了不少人产生“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