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决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问题,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材料的来源进行了总结。文章通过介绍寻、凑、借、演、供的方法,系统的解决了学生“无米”写作的困难,同时对学生平时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做了很好地指导。总之,此文章有很强的指导性、可读性,是培养学习喜欢写作、爱上写作的重要作品。
【关键词】有米之炊;寻;凑;借;演;供
【中图分类号】G630
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就应尽可能让学生多练,这可以说是语文老师的共识。实践出真知,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就特别重视多练笔,说我们要尽量写得多。而要写得多就必须有丰富的材料助练。
材料的来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书本,二是生活。然而学生的生活圈子很小,很多学生每天几乎是:“学校—家庭或宿舍—班级”两点一线,而且现在不少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学生的课外活动不丰富,加上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这自然就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因此,很多学生写作时也就出现反复“抄冷饭”的现象,即一个题材从小学写到中学,甚至出现抄袭同学作文或抄写作文选中的文章的现象。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解决学生“无米”写作困难,使之“有米为炊”,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解困。
寻。学生写作所需要的题材,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少活生生的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不认真去观察,去思考,很多有价值的,值得入文的题材就会从我们眼皮下溜走。因此,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用心去“寻”,去“捕捉”。方法就是提前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去观察和思考,寻找目标,做好记录。将写作材料集中起来,在写作时再精心筛选。比如:“介绍一种家养动物”、“一个值得学习的人”、“校园趣事”等题目,就可以提前布置写作任务。这种有充分准备的作文,效果自然会很好,常常会出现一些题材新鲜,构思新颖的好文章。
凑。写作源于生活。可事实上,中学生阅历不多,视野不够开阔,见识也有限。他们对“人”的了解,对事物的观察,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片面、单一。大多数学生自己的的知识库中仅仅就散放着那么一点或一个侧面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困难自然就多,还常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碰到这样的问题,不妨用“凑”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描写某种动物,几个同学的观察角度自然比一个人观察全面,凑起材料来写自然会生动得多;又如,写“我们的好班长”,“好”在哪?有哪些事例?如果发动大家去“凑”,多个同学一凑,自然就能全面的反映班长的“好”。对那些关于某事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分析,这种方法更为妥当。如经常用这种凑的方法,那么学生平时观察生活的角度自然会多,写作时思维自然就活跃,作文自然就言之有物。
借。借,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没有材料可写而用别人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的“借”有别于抄袭。“借”仅限于材料,还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才能成文。借的方法很多,可向同学“借”。如写关于爸爸的文章,可先让几个同学口述他写作想用的题材,当自己没有好的写作材料时,就可以考虑一下用“借”的方法写作了,题目可以拟为“XX的爸爸”。如果将几个人的材料综合起来艺术构思的话,那就是一篇人物形象很丰富的小说了。文章自然不能用真实姓名,标题可拟为“好爸爸”或“坏爸爸”之类的了。当然了,也可以向书本借,借结构,借情节,借某一内容进行了改写、扩写或续写。这种“借”的方法写作,就是在借来的材料上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演。当我们用寻找、拼凑、借的方法仍不能满足我们的写作需要时,可考虑用“演”的方法获得写作材料。比如以“一节生动的历史课”、“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为题进行写作,而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感到难以下笔,难以达到“生动”、“有意义”的要求时,这就要考虑把材料“演”出来。老师先有意识地设计一节别出心裁的课型,诸如“故事会”、“角色演读”、“智力竞赛”“词语接力”等,让学生带着目的上课,有意识的将课上情况记录下来,再认真加工撰写成文。此外,还有诸如“一场精彩的球赛”、“访一位优秀老师”、“老师笑了”、“他又迟到了”等到题材的文章都可以用“演”的方法来获取生动的写作材料,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
供。要使学生写出材料新颖、内容充实、主题突出的文章,有时也可采用供材料的方法。写议论文章可提供名言警句、史实、典型事例。如“谈奉献”为题的文章,就可给学生提供雷锋的两句名言:“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或提供格言:活着为人民,生命值千金;活着为个人,不如一根针。如果是写关于“自信”问题的文章,则可提供下面的事例:哥白尼三十年漫长的岁月凭自信与真理的执着追求而成为天文学巨人;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就是凭一股自信成为乒坛霸主。有了提供的这些材料,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还有,写记叙文的文章,可以提供一些新颖的题材、情节、结构等;写说明文,可以提供直观的实物、挂图等。采用这种供材料的写作练习,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用这些方法指导写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和“有话难说”的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喜欢写作,爱上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要培养他们多看、多想、多读、多练,时时留意生活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作品。”
【关键词】有米之炊;寻;凑;借;演;供
【中图分类号】G630
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就应尽可能让学生多练,这可以说是语文老师的共识。实践出真知,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就特别重视多练笔,说我们要尽量写得多。而要写得多就必须有丰富的材料助练。
材料的来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书本,二是生活。然而学生的生活圈子很小,很多学生每天几乎是:“学校—家庭或宿舍—班级”两点一线,而且现在不少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学生的课外活动不丰富,加上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这自然就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因此,很多学生写作时也就出现反复“抄冷饭”的现象,即一个题材从小学写到中学,甚至出现抄袭同学作文或抄写作文选中的文章的现象。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解决学生“无米”写作困难,使之“有米为炊”,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解困。
寻。学生写作所需要的题材,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少活生生的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不认真去观察,去思考,很多有价值的,值得入文的题材就会从我们眼皮下溜走。因此,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用心去“寻”,去“捕捉”。方法就是提前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去观察和思考,寻找目标,做好记录。将写作材料集中起来,在写作时再精心筛选。比如:“介绍一种家养动物”、“一个值得学习的人”、“校园趣事”等题目,就可以提前布置写作任务。这种有充分准备的作文,效果自然会很好,常常会出现一些题材新鲜,构思新颖的好文章。
凑。写作源于生活。可事实上,中学生阅历不多,视野不够开阔,见识也有限。他们对“人”的了解,对事物的观察,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片面、单一。大多数学生自己的的知识库中仅仅就散放着那么一点或一个侧面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困难自然就多,还常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碰到这样的问题,不妨用“凑”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描写某种动物,几个同学的观察角度自然比一个人观察全面,凑起材料来写自然会生动得多;又如,写“我们的好班长”,“好”在哪?有哪些事例?如果发动大家去“凑”,多个同学一凑,自然就能全面的反映班长的“好”。对那些关于某事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分析,这种方法更为妥当。如经常用这种凑的方法,那么学生平时观察生活的角度自然会多,写作时思维自然就活跃,作文自然就言之有物。
借。借,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没有材料可写而用别人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的“借”有别于抄袭。“借”仅限于材料,还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才能成文。借的方法很多,可向同学“借”。如写关于爸爸的文章,可先让几个同学口述他写作想用的题材,当自己没有好的写作材料时,就可以考虑一下用“借”的方法写作了,题目可以拟为“XX的爸爸”。如果将几个人的材料综合起来艺术构思的话,那就是一篇人物形象很丰富的小说了。文章自然不能用真实姓名,标题可拟为“好爸爸”或“坏爸爸”之类的了。当然了,也可以向书本借,借结构,借情节,借某一内容进行了改写、扩写或续写。这种“借”的方法写作,就是在借来的材料上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演。当我们用寻找、拼凑、借的方法仍不能满足我们的写作需要时,可考虑用“演”的方法获得写作材料。比如以“一节生动的历史课”、“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为题进行写作,而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感到难以下笔,难以达到“生动”、“有意义”的要求时,这就要考虑把材料“演”出来。老师先有意识地设计一节别出心裁的课型,诸如“故事会”、“角色演读”、“智力竞赛”“词语接力”等,让学生带着目的上课,有意识的将课上情况记录下来,再认真加工撰写成文。此外,还有诸如“一场精彩的球赛”、“访一位优秀老师”、“老师笑了”、“他又迟到了”等到题材的文章都可以用“演”的方法来获取生动的写作材料,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
供。要使学生写出材料新颖、内容充实、主题突出的文章,有时也可采用供材料的方法。写议论文章可提供名言警句、史实、典型事例。如“谈奉献”为题的文章,就可给学生提供雷锋的两句名言:“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或提供格言:活着为人民,生命值千金;活着为个人,不如一根针。如果是写关于“自信”问题的文章,则可提供下面的事例:哥白尼三十年漫长的岁月凭自信与真理的执着追求而成为天文学巨人;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就是凭一股自信成为乒坛霸主。有了提供的这些材料,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还有,写记叙文的文章,可以提供一些新颖的题材、情节、结构等;写说明文,可以提供直观的实物、挂图等。采用这种供材料的写作练习,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用这些方法指导写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和“有话难说”的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喜欢写作,爱上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要培养他们多看、多想、多读、多练,时时留意生活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