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教育课堂渗透“立德树人”的实践研究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ing_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教育课堂,就是通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经历课堂教育活动,以课堂实践活动取代脱离实际的强行灌输和空洞说教,让学生在课堂教育活动中置身于相应的情境、进入角色、亲身实践、真切体验,从而获得感受、掌握技能、领悟道理、感悟人生,最终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课堂。其本质是实践育人,核心是体验感悟,关键是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经历教育课堂渗透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链接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体验。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一些做法。
  一、 情境熏陶,打造生活化课堂
  经历教育课堂要求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积极创设适切的真实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尝试采用“学科问题+生活情境”方式,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认识,在认识中升华,在升华中内化为能力和品质,再回到生活中去运用,将“求知、育德、审美、塑品”融为一体,实现“立德树人”。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学生自编自演“在母亲节向母亲献爱心”的短剧,他们带来了围裙、炒菜用的厨具、购物袋以及鲜花等道具,分角色扮演孩子、孩子父亲和母亲,他们流畅地道的英语表达、真实感人的表演场景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不仅参与表演的学生在经历中得到了成长,所有在场观看的学生也都从节目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
  二、 活动交往,打造合作共生课堂
  经历教育的课堂是灵动的合作共生的课堂,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倾听与沟通、交往与合作,每一个人的思想在交往中都会变得活跃起来,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被激活。活动交往中,大家情感交融,相互悦纳,语言在发展,思维在拔节,精神在成长,每一个人都能在交往中得到提高。例如,一节地理课上,讨论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时,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通过走访、参观、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充分了解家乡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建设,学習组长汇总各成员的研学成果,并组织讨论,形成汇报材料。上课时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研学心得,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展开班级大讨论。最后,全班形成共识: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家乡的环境,为建设大美家乡做好宣传员和监督员。通过课前、课中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交往共研中获得了成长,培养了热爱家乡、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思想品德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讲、辩、驳”的思辨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开展对话交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引领学生感知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涵养润泽,打造无痕育人课堂
  经历教育的课堂育人无痕。一节化学课上,教师从井冈山大学康永平老师设计的国家节水标志开始导入,从解读美的图形,到吟诵美的诗歌,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水的生命之韵、生活之韵、生产之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节水的意识,最后分享心得:珍惜水就是珍爱生命,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用化学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保护好这片蓝天碧海,共创美好家园。整节课将学科知识与育人无痕融合。
  数学课上,老师介绍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构造的“赵爽弦图”,通过图形的切割、拼接,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研究过程,感悟了数学学科独特的魅力。当得知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赵爽弦图”作为大会的会徽来表彰中国对世界数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时,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被先辈们的探究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严谨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这样美好的精神养料如甘露般滋润着学生的身心。
  通过经历教育课堂渗透立德树人的实践,教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学生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经历教育的课堂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的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精神得到了丰盈,思维得到了激活,品质得到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了,学习方法更优化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同时,还学会了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胸怀国家,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海安市海陵中学)
其他文献
【案例一】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那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思考,大部分学生摇头,少数学生  迷茫。  教师出示1根30 cm长的铁丝和2根5 cm长的铁丝,随即学生大笑:根本就围  不成。  师: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  形呢?请拿出事先准备的小棒(4 cm、5 cm、6 cm、10 cm各一根),围
期刊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疑”串联起来的,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起来。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关要之处精心设疑,在学习的困惑之处悉心化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进行数学思考的积极性。  一、 在学生认知矛盾焦点之处释疑,将数学思考引向深入  数学探究过程中,学生认知最感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之处,在此
期刊
疫情防控是当下重大的社會事件,如何呼应3—6岁孩子的复杂感受与困惑,并积极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完全依靠教师自主创生主题,挑战很大;疫情发展带来的信息看似教育资源丰富,实则让老师茫然失措,无从取舍;围绕同样的研发点,各年龄段应怎样有所侧重?……我们通过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对“儿童经验”进行识别,寻求儿童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可能,从而对疫情背景下的园本生命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  
期刊
如果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是一名语文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要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
期刊
有序思维对其他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  一、 小学数学有序思维的三项能力  有序观察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练习题大多是以直观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信息,题目的条件、问题等都蕴含在图中。例如教材中的“天鹅插图”,我们可以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将静态化为动态想象,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2只天鹅飞走,它们原来在哪?湖里原来有
期刊
语文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  一、 让生活走进课堂,在体验中学语文  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情节生动的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对白、角色的情感交流,再现生活,
期刊
“小学生想象习作序列化精准微指导”指通过建立想象习作教学序列,为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写作、畅意随笔提供精准习作知识和可支撑语言支架指导的习作教学指导策略。想象习作序列化精准微指导通过制订阶梯式的训练计划,克服习作教学随意性、盲目性,解决学生想象习作“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等难题,让学生运用想象思维更深刻地感受并认知世界,螺旋提升学生想象习作表达能力。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习作教学效率,促使语
期刊
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清晰的数学思维以及保持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一、 数学基本技能  理解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概念是开始学习数学的关键。数是用来描述某一特征的直观表达方法,和具体的单位相结合才具有特定的意义。数也具有多重属性和运算规则,比如奇数和质数、加减乘除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数的正确理解基础上的。小学课本中最常见的数就是“0—9”这10个自然数,小学生们要学会用数字来描述生
期刊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学年,为每位学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教师在选择诵读文本时,应
期刊
南京市西街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占90%的城外学校,30%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比较低,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父母和孩子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还有40%孩子虽然也是外来务工子女,但父母对孩子期望值比较高,孩子有学习自觉性。另一部分孩子和家长特别重视英语,课后延伸补充内容比较丰富。学情的巨大差异性迫使我们必须实施精准教学,使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获。  精準教学,就是借助大数据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