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则不乏空洞而落后的说教,虽然我们推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工作却没有做到实处。当下,如何适应新课程要求,激活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将德育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己之见。
一、加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发展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这一轨道行进的。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所以,思想品行教育应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要常抓不懈,而我们培养学生“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的第一学会就是做人。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结构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来说,期望得到成人的爱,既是他们本能的要求,又是他们个性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环境因素。无数实践证明:教师的爱对学生个性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借助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只有具备了对学生的爱,才能用“爱”这个显微镜去发现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也只有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真诚爱戴,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亲切教诲。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教育好学生,只有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状况,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學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四是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同时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力求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摸索创新,以更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去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去迎接新世纪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春天。
一、加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发展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这一轨道行进的。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所以,思想品行教育应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要常抓不懈,而我们培养学生“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的第一学会就是做人。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结构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来说,期望得到成人的爱,既是他们本能的要求,又是他们个性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环境因素。无数实践证明:教师的爱对学生个性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借助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只有具备了对学生的爱,才能用“爱”这个显微镜去发现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也只有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真诚爱戴,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亲切教诲。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教育好学生,只有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状况,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學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四是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同时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力求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摸索创新,以更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去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去迎接新世纪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