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市场力量对利率变动产生了更多的影响,使其变动的频率增多,波动的幅度增大。例如,美国的利率在1934—1970年的36年间,变动次数仅为34次,但在往后十年里其变动次数却骤然增长到139次,利率变动次数到80年代后更加频繁。由此可知,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日益凸显。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描述分析
笔者选择16家上市商业银行①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样本观察时间为2012—2018年,该期间属于利率下行周期,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展开研究。在计算过程中,按到期期限的不同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划分成不同的期限,包括1年期内、1—5年期、5年期以上三种,研究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不同期限的利率变动情况下,其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
由图1可知,各类商业银行1年期内利率敏感性偏离度②均为负数。大型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绝对值较其他两种类型更大。其中,在2014—2018年期间,城市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不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图2可知,我国商业银行1—5年期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各类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大小此起彼伏。
由图3可知,我国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远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其中,在2015—2018年期间,股份制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较城市商业银行更大。
由图4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负数,城市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在2015年和2018年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为负数,其他年份为正数。
由此可知,在2012—2018年利率下行周期中,我国商业银行1年期内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负数,1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其中,大型商业银行1年期内和5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绝对值均大于其他两类型商业银行,说明大型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现象突出。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为负,说明顺周期特征明显。城市商业银行总体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为正,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滞后。大型商业银行能够在利率下行周期灵活把握利率风险的调控。
由图5可知,我国商业银行1年期内缺口率③均为负数。大型商业银行1年期内缺口率绝对值基本大于其他两类银行。2014—2016年,城市商业银行缺口率绝对值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更小,而在其他年份的绝对值则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大。
由图6可知,我国商业银行1—5年期缺口率均为正数。城市商业银行1—5年期缺口率基本大于其他两类银行,大型商业银行2018年缺口率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年份均不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图7可知,我国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期限缺口率均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缺口率大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缺口率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图8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缺口率一直为负数,城市商业银行缺口率一直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在2015年和2018年缺口率为负数,其他年份为正数。2012—201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缺口率的绝对值不小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2016—2018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缺口率绝对值小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
由此可知,在2012—2018年利率下行周期中,我国商业银行1年期内的缺口率均为负数,1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均为正数,其中,大型商业银行1年期内和5年期以上的缺口率绝对值均大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说明大型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现象突出。城市商业银行1—5年期缺口率为正,并且基本大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缺口率为正,并且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低。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缺口率为负,说明顺周期特征明显。城市商业银行总体缺口率为正,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滞后。大型商业银行能够在利率下行周期灵活把握利率风险的调控。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不足
从以上分析可知,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人才、技术优势,相对而言,可以灵活运用适度缺口并承受一定利率风险追求更大收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体系更完善,人才技术优势明显,利率风险预判能力较强,能够合理管控利率风险。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尤其中长期利率风险较突出,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受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制度的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发展程度不高,利率不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所以利率比较稳定。同时,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主要是考核货币政策是否执行到位,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关注更多的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以监管指标主要是信用风险指标和流动性风险指标,关于利率风险,主要是通过要求计提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硬性制约不够。基于此,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波动不敏感,对利率风险认识严重不足,没有意识主动管理利率风险;另一方面我国政府监管和约束的力度较小,使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我国商業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动作迟缓,资产负债管理更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管理。
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在我国商业银行还未完全建立,大部分只是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利率风险管理停留在利率管理阶段,利率管理更多时候是价格竞争管理,缺乏利率风险控制,忽视资产错配风险。由于管理职能的不健全,使得管理制度上有待完善,即使是建立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其内容所针对的方面和环节较为单一,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管理零散化,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 三是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够。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在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中较为稀缺,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在相关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上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水平。目前业内很少有人员接收到这方面的培训或学习,导致工作人员在预测利率走势,识别和控制风险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精准度量利率风险的技术,利率风险度量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效果,成为制约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瓶颈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合适的化解利率风险的工具,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场发展得不充分,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技术仍显落后,缺乏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影响了我国市场风险的处理。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利率的波动频率与波动幅度在经历市场化改革后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为实现商业银行“三性”的统一,必须加强利率风险管控水平。除了要前瞻性研判利率趋势,提高应对有效性,还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中利率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构建,总体上参照“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将相关机制不断建立完善,提高管理技术和完备管理系统。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定价机制是以一定组织架构体系为前提的,而该体系的建立原则为统一决策、两级管理和合理授权。统一决策指的是商业银行总行的资产负债委员会负责总体利率政策、基本利率以及内部资金价格的统一制定,使得全行的利率管理形成一个基础框架。两级管理指的是分别在总行以及一级分行设立利率管理机构,根据总行的授权范围,一级分行管理机构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利率管理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及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决策和管理利率。合理授权指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分支机构实际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的经济水平、同行业的竞争关系以及客户结构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浮动权限,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对适用利率做进一步的确定。
(二)建立和完善银行内控机制
内部反馈渠道须不断完善,迅速了解市场竞争的动态变化,对利率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对市场利率走势进行预测,对企业风险程度加以判断,以此对金融产品的利率进行确定。针对基层经营行,给予其一定的权力制定自身的存贷款利率,以便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并且,应确保其资金价格公开透明,建立相应的公示制度,针对优惠利率,明确条件和对象,以便对其制约监督,避免出现人情利率。一些受人为影响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必要时应严肃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利率管理人员的培训方式应与时俱进,将能力和素质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目标不单单是传授利率管理知识,还应立足于当下知识经济以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员工自主学习意识和持续学习的理念,掌握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以此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加强资产负债的管理技术
首先,作为长期系统工程,资产负债管理并非单一的资产负债头寸调配,应从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出发,使其时效性得到增强。通过表内调节,也就是依托资产负债表,掌握管理缺口的根本策略,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上的改变,以此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大小,从而实现对银行利率风险的控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主体为被动性负债,其影响因素为利率的变动及预期,使得商业银行在调节缺口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既要开拓融资渠道,还应注重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根据利率高低,灵活把握负债的调节。同时,针对资产业务也应加强其风险管理,其重点在于债券投资以及中长期贷款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加强管理债券持续期,使得其利率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应了解中长期的贷款定价原则,明确利率管理权限,在执行浮动利率的同时也应缩短浮动周期,并不断改进借款合同,对贷后利率加强管理。
(五)远期管理技术
我国应加大对新兴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探索和应用。商业银行可以在金融期货市场上买进金融期货,在其合约到期之时,卖出与其数量和种类相同的期货。对期权管理来说,商业银行消除利率风险的方式是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针对利率下降,可以看涨期权;针对利率上升,可以看跌期权。对资产负债表中利率风险头寸的保值,可以借助利率上限和下限期权得以实现,使得收益风险得以降低甚至是消除。对利率互换的管理,通过利率互换合同,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交易利率风险的保值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利率风险的保值。
(六)建立完备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管理技术的提高需要依托完备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备高效的一整套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分别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事前即识别、计量和评估利率风险,为利率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根据利率风险预测模型,对利率风险的衡量采取综合手段强化预测及分析,发现利率波动影响银行净收益的程度,撰写利率风险管理报告,披露风险的暴露程度,针对风险防范提出有效方法。事中即监测并控制利率风险,及时调整当下发生的突发状况。针对利率风险建立转移和规避机制,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转移或者置换利率风险。在预测和测度利率风险时,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及时调整,使得利率风险逐步降低。事后即针对利率风险建立补偿机制,如果利率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且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和途径补偿损失。
此外,加快商业银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也是极为必要的。对利率风险模型的测度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加快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以便对利率风险做出更为精准的度量以及分析。
注释:
①16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为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分别为宁波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
②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负债-1,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利率敏感性比率与参数1的偏离幅度。
③缺口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总资产”,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商业银行缺口风险的暴露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志辉,刘胜会.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研究——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06,(03):27-41.
[2]徐镇南,崔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01):86-90.
[3]闫晶怡,闫凤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7):74-75.
[4]郑木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2,(01):81-85.
作者单位:江西银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描述分析
笔者选择16家上市商业银行①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样本观察时间为2012—2018年,该期间属于利率下行周期,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展开研究。在计算过程中,按到期期限的不同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划分成不同的期限,包括1年期内、1—5年期、5年期以上三种,研究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不同期限的利率变动情况下,其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
由图1可知,各类商业银行1年期内利率敏感性偏离度②均为负数。大型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绝对值较其他两种类型更大。其中,在2014—2018年期间,城市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不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图2可知,我国商业银行1—5年期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各类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大小此起彼伏。
由图3可知,我国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远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其中,在2015—2018年期间,股份制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较城市商业银行更大。
由图4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负数,城市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在2015年和2018年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为负数,其他年份为正数。
由此可知,在2012—2018年利率下行周期中,我国商业银行1年期内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负数,1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为正数,其中,大型商业银行1年期内和5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绝对值均大于其他两类型商业银行,说明大型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现象突出。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为负,说明顺周期特征明显。城市商业银行总体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为正,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滞后。大型商业银行能够在利率下行周期灵活把握利率风险的调控。
由图5可知,我国商业银行1年期内缺口率③均为负数。大型商业银行1年期内缺口率绝对值基本大于其他两类银行。2014—2016年,城市商业银行缺口率绝对值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更小,而在其他年份的绝对值则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大。
由图6可知,我国商业银行1—5年期缺口率均为正数。城市商业银行1—5年期缺口率基本大于其他两类银行,大型商业银行2018年缺口率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年份均不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图7可知,我国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期限缺口率均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缺口率大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缺口率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图8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缺口率一直为负数,城市商业银行缺口率一直为正数,大型商业银行在2015年和2018年缺口率为负数,其他年份为正数。2012—201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缺口率的绝对值不小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2016—2018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缺口率绝对值小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
由此可知,在2012—2018年利率下行周期中,我国商业银行1年期内的缺口率均为负数,1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均为正数,其中,大型商业银行1年期内和5年期以上的缺口率绝对值均大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说明大型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现象突出。城市商业银行1—5年期缺口率为正,并且基本大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缺口率为正,并且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低。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缺口率为负,说明顺周期特征明显。城市商业银行总体缺口率为正,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滞后。大型商业银行能够在利率下行周期灵活把握利率风险的调控。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不足
从以上分析可知,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人才、技术优势,相对而言,可以灵活运用适度缺口并承受一定利率风险追求更大收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体系更完善,人才技术优势明显,利率风险预判能力较强,能够合理管控利率风险。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尤其中长期利率风险较突出,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受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制度的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发展程度不高,利率不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所以利率比较稳定。同时,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主要是考核货币政策是否执行到位,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关注更多的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以监管指标主要是信用风险指标和流动性风险指标,关于利率风险,主要是通过要求计提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硬性制约不够。基于此,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波动不敏感,对利率风险认识严重不足,没有意识主动管理利率风险;另一方面我国政府监管和约束的力度较小,使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我国商業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动作迟缓,资产负债管理更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管理。
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在我国商业银行还未完全建立,大部分只是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利率风险管理停留在利率管理阶段,利率管理更多时候是价格竞争管理,缺乏利率风险控制,忽视资产错配风险。由于管理职能的不健全,使得管理制度上有待完善,即使是建立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其内容所针对的方面和环节较为单一,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管理零散化,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 三是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够。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在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中较为稀缺,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在相关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上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水平。目前业内很少有人员接收到这方面的培训或学习,导致工作人员在预测利率走势,识别和控制风险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精准度量利率风险的技术,利率风险度量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效果,成为制约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瓶颈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合适的化解利率风险的工具,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场发展得不充分,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技术仍显落后,缺乏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影响了我国市场风险的处理。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利率的波动频率与波动幅度在经历市场化改革后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为实现商业银行“三性”的统一,必须加强利率风险管控水平。除了要前瞻性研判利率趋势,提高应对有效性,还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中利率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构建,总体上参照“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将相关机制不断建立完善,提高管理技术和完备管理系统。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定价机制是以一定组织架构体系为前提的,而该体系的建立原则为统一决策、两级管理和合理授权。统一决策指的是商业银行总行的资产负债委员会负责总体利率政策、基本利率以及内部资金价格的统一制定,使得全行的利率管理形成一个基础框架。两级管理指的是分别在总行以及一级分行设立利率管理机构,根据总行的授权范围,一级分行管理机构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利率管理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及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决策和管理利率。合理授权指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分支机构实际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的经济水平、同行业的竞争关系以及客户结构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浮动权限,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对适用利率做进一步的确定。
(二)建立和完善银行内控机制
内部反馈渠道须不断完善,迅速了解市场竞争的动态变化,对利率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对市场利率走势进行预测,对企业风险程度加以判断,以此对金融产品的利率进行确定。针对基层经营行,给予其一定的权力制定自身的存贷款利率,以便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并且,应确保其资金价格公开透明,建立相应的公示制度,针对优惠利率,明确条件和对象,以便对其制约监督,避免出现人情利率。一些受人为影响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必要时应严肃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利率管理人员的培训方式应与时俱进,将能力和素质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目标不单单是传授利率管理知识,还应立足于当下知识经济以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员工自主学习意识和持续学习的理念,掌握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以此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加强资产负债的管理技术
首先,作为长期系统工程,资产负债管理并非单一的资产负债头寸调配,应从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出发,使其时效性得到增强。通过表内调节,也就是依托资产负债表,掌握管理缺口的根本策略,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上的改变,以此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大小,从而实现对银行利率风险的控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主体为被动性负债,其影响因素为利率的变动及预期,使得商业银行在调节缺口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既要开拓融资渠道,还应注重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根据利率高低,灵活把握负债的调节。同时,针对资产业务也应加强其风险管理,其重点在于债券投资以及中长期贷款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加强管理债券持续期,使得其利率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应了解中长期的贷款定价原则,明确利率管理权限,在执行浮动利率的同时也应缩短浮动周期,并不断改进借款合同,对贷后利率加强管理。
(五)远期管理技术
我国应加大对新兴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探索和应用。商业银行可以在金融期货市场上买进金融期货,在其合约到期之时,卖出与其数量和种类相同的期货。对期权管理来说,商业银行消除利率风险的方式是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针对利率下降,可以看涨期权;针对利率上升,可以看跌期权。对资产负债表中利率风险头寸的保值,可以借助利率上限和下限期权得以实现,使得收益风险得以降低甚至是消除。对利率互换的管理,通过利率互换合同,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交易利率风险的保值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利率风险的保值。
(六)建立完备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管理技术的提高需要依托完备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备高效的一整套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分别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事前即识别、计量和评估利率风险,为利率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根据利率风险预测模型,对利率风险的衡量采取综合手段强化预测及分析,发现利率波动影响银行净收益的程度,撰写利率风险管理报告,披露风险的暴露程度,针对风险防范提出有效方法。事中即监测并控制利率风险,及时调整当下发生的突发状况。针对利率风险建立转移和规避机制,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转移或者置换利率风险。在预测和测度利率风险时,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及时调整,使得利率风险逐步降低。事后即针对利率风险建立补偿机制,如果利率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且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和途径补偿损失。
此外,加快商业银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也是极为必要的。对利率风险模型的测度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加快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以便对利率风险做出更为精准的度量以及分析。
注释:
①16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为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分别为宁波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
②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负债-1,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利率敏感性比率与参数1的偏离幅度。
③缺口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总资产”,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商业银行缺口风险的暴露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志辉,刘胜会.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研究——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06,(03):27-41.
[2]徐镇南,崔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01):86-90.
[3]闫晶怡,闫凤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7):74-75.
[4]郑木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2,(01):81-85.
作者单位:江西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