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职业教育助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发展国际职业教育,加强教育合作,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作为中国30家“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之一,云南民族大学一直致力于针对在边境口岸经商务工的外籍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云南民族大学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搭建创新国际职业教育平台,经过四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助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职业教育;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后,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件: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7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已经正式提上日程。
  作为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方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教育合作,发展教育事业将对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文件从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丝路合作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合作重点,为教育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行动指导。
  云南民族大学作为外交部和教育部授权的30家“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之一,自成立以来,秉承学校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立足云南地方实际,集中力量针对在边境口岸经商务工的外籍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经过四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助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有积极作用。
  一、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建立
  2011年10月,国务院时任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中方愿意设立10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中心旨在通过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促进中国—东盟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充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为进一步开拓与东盟国家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新领域的合作,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 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增设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议。为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决策,云南民族大学秉承“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主动争取国家支持,申请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2014年12月,外交部和教育部授权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为全国30家中心之一。为推动中心的发展,学校同时建立了“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职业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具体落实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与我国边境接壤的东盟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中心、基地建立后,学校结合云南沿边境国家级口岸的实际需求,先后在瑞丽、麻栗坡、勐腊、孟定、镇康、沧源、孟连、腾冲等地成立了8个培训中心和基地,对进出口岸的老挝、缅甸、越南籍经商、务工人员进行实用汉语、中国法律法规、卫生健康与疾病预防、职业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国际职业教育培训。
  二、中心和基地的优势与成绩
  首先,云南民族大学的中心、基地都设在沿边口岸。我国沿边口岸承载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使命,它掀起的开发、开放、建设大潮刺激并影响着相邻国家接壤地区的发展,也吸引着这些地方大批的经商和务工者的入驻,这些人员的到来也提出了提高参与开发、开放、建设所需各种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云南民族大学的中心和基地也就有了发挥优势的空间。
  其次,中心、基地的培训依托云南民族大学,无论是管理还是师资等方面都具有保证。学校高度重视基地建设,专门派驻负责人到各培训点负责建设和管理。截至目前,各基地已具备完备的管理体系,拥有严格的管理章程,能够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另外,在基地授课的教师都是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留学生教学经验,能够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再次,四年多来,基地开展的语言、专业技能、中国法律法规、健康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發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外籍劳工来说,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沟通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对我国及当地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总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对用工方来说,培训为他们解决了一些管理中的语言沟通障碍问题,有利于他们对劳工的管理,同时基本技能和常识的培训提升了劳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对社会来说,培训有利于社会管理,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到目前为止,基地已培训外籍劳务人员超过1.7万人次。
  最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心、基地的社会作用,扩大其培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开始筹划建立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以创新教育模式,发展国际合作办学。2016年12月19日,外交部发布《关于支持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基地的函》,以此为基础成立“澜湄职业教育联盟”。云南民族大学在原中心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建设“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2017年1月15日,“云南民族大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签约、“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基地”揭牌、“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启动仪式在昆明举行。学院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湄公河沿线国家,重点培养澜湄六国经济合作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按“专业 语言、一校六国培养模式”,突出国际化、沿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实施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包括本科和专科学历教育、国际职业教育和教育培训)并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方式(对内主要招收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及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对外主要招收澜湄六国的留学生)。学院建成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3000人左右(中国学生2000人,澜湄六国留学生1000人),非学历教育人员达6000~12000人。   三、对创新和促进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
  就中心和基地培训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促进“南南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础和先导。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五通工程”中,实现“民心相通”是促进其他方面顺利实施的关键,而教育又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础和桥梁,语言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前提。对边境来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是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民生工程,通过他们对职业技能学习的热情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之间的“言相通”,从而促进实现“民心相通”。
  第二,有利于加强国际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实现区域教育合作。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办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将政策沟通作为长远发展的保障。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的建立,为推动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政策沟通与合作做出了积极探索,既是实践者也是开创者,也会为进一步促进区域教育合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第三,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搭建国际职业教育新平台。从依托中心、基地在边境口岸尝试开展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到推动实现澜湄职业教育联盟以及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的成立,云南民族大学在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具有丰富的经验。学院的成立搭建了国际职业教育的新平台,有利于我国为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次区域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彼此的人文交流,实现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友好合作。
  总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1]。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减轻贫困、促进社会平等、包容和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关键手段[2]。云南民族大学中心和基地的实践成果与经验充分证明了其社会意义和国际影响,努力办好中心、基地的教育培训既有利于边境地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实施步伐,提升沿线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生活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楠.互学互鉴 构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57-61.
  [2]羅恒,卡罗莱·穆西米,刘清堂.“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探究——以中国-肯尼亚职教项目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9):11-18.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朱婷婷
其他文献
[摘要]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仍是词语考查重点,以辨析成语使用正误为主,题型上有新变化,成语的误用类型主要集中在对象(范围、程度)失当、望文生义、褒贬误用、语义矛盾、近义混淆、不合语境等六个方面,文章结合实例作了归类分析。  [关键词]高考 成语 误用 分类    2008年高考8套语文试卷中,成语仍然是词语的考查重点。出现频率较高,除湖北卷、宁夏卷外,其余各卷均有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其中
【摘要】近年来,高考命题均选择了开放性作文的形式,从材料切入是这类作文准确审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开放性作文;切入材料;审题    开放性作文,是相对封闭性作文而言的话题作文、半话题半材料作文等。近年来,开放性作文以其命题的开放性、创新的导向性、思维的发散性、形式的灵活性、行文的自主性和话题的广延性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以2004、2005年为例,全国十六套考题的作文试题绝大多数为开放性的
据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SSG)官网2019年7月24日消息,面向设计领域的技能框架由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聲于当日上午在首届“设计论坛”(Design Conversations)中正式启动。该框架由新加坡设计理事会(Design Singapore Council)、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劳动力发展局(Workforce Singapore)共同开发,旨在促进技能掌握和终身学习,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
【摘 要】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情真意切,质朴简约。本文对文章的内在意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探索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并分析了作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在作者与人物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至美人情。  【关键词】杨绛 《老王》 人情     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读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不仅仅是因为那质朴简约的语言,更是为流淌在散文中的至美人情。一直以来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喜欢这篇散文
【教学缘起】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对于构成一篇文章的一个个段落该怎么写,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意义,很少进行严密的思考和有效的训练。于是,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只会罗列事实证明论点,不会用理论分析阐明观点,缺乏认识的深度,文章平面单一,不深刻。学生主观上也想提高写作能力,比如选订了《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杂志。该杂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与写作营养大餐,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呢?基于以上这些想法
【摘要】对话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偏差,导致对话真实意义的缺失,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审视对话教学,科学构建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  【关键词】新课程;对话教学;理性审视;科学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倡导全方位的对话,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
【摘 要】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除了材料、语言、情感和写作方法的积累,还要注重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  【关键词】作文 积累 材料 语言 情感 写作方法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
【摘 要】:作文的有效教学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做了许多努力,但收效甚微。本文从文学积累和作文的文学性、作文的立意和表达技巧以及为学生搭建展示写作才能的平台等方面,论述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积累 表达技巧 评价 兴趣    日本大阪市也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大阪市为扩建公路,需要砍掉马路边的樱花树,当时正值樱花盛开时节,市民不忍心看到樱花树被砍。不久,树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增强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主体;想像;联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创新能力是在知识经济中制胜的法宝。知识经济向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尤其对于我
一、时代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  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球,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是波浪(wave)还是海啸(tsunami)?它是否蕴含人们能够抓住的一系列机会?抑或是面对它的到来,人们什么都做不了?人类是否依然引领着社会发展?抑或是被技术所取代?人类创造的机器正逐渐替代着人类的部分工作,它们在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