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的导入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导入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导入有利于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笔者分别从提出问题、链接生活、开门见山以及利用网络四方面围绕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方法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8-0101-01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课堂导入虽然只是占课堂教学的小部分时间,但其中却蕴含着大的学问,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设计时要认真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导入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实际上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导入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导入不感兴趣甚至并不了解,反而会给之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对小学高段数学的课堂导入方法深入探究。
一、提出问题,激发趣味思考
问题不仅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教师也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恰当的问题以激发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接收知识之前,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问题渗透课堂导入之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后面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思考状态,为提升学习效率铺垫道路。教师可以用问题制造悬念,或者结合教学重点向学生抛出层层深入的趣味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在“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让学生回答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再展示易拉罐包装、圆柱形的灯笼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和长方体或正方体一样吗,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以上的示例具有相似的形状特征,它们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哪里,通过问题使学生初步熟悉圆柱,便于深入教学。
二、连接生活,促进知识衔接
数学本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本质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经验规律的凝练总结,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课堂导入最好渗透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加深学生对于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理解,使学生在对生活地感悟中养成数学的眼光,同时应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在导入环节中自然而然运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思考、猜测数学问题,实现由“生活到理论”的过程,保证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
例如,在“负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负数作为导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或者展示常见的手机预报天气的页面信息,迅速激活学生记忆中相关的信息,自然而然引出负数的概念。又如针对“百分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呈现银行存款利率的信息,或者常见的商场、超市打折海报等,让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类似的数字形式,进而过渡到负数的学习。
三、开门见山,呈现教学主题
在小学数学导入设计中,直接进入教学主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导入方式,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且针对性强,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直接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当然,教师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运用,不能过于简洁和僵硬,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启发式的开门见山,给学生清晰明了又有一定的新鲜感,进而提升导入的效果。
针对“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两张按照一定比例处理的图片,直接展示具体的比例关系,让学生观察思考,结合比例的表面意义和课件呈现的图片,谈一谈自己对比例涵义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在班级内讨论交流,用生动的图片直接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利用网络,增强导入效果
网络多媒体是现如今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而要发挥小學数学课堂导入的效果,加强导入对学生的吸引力,多媒体网络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丰富导入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全面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升导入的渲染效果,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将数学中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成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增强导入的吸引力。
针对“图形的运动(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课件播放各种图形旋转的视频或者动图,如荡秋千、风车、挡车杆、雨刷器、旋转舞蹈等,将图形的旋转运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相互分享看到了审美,尝试描述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在生动的导入氛围中了解旋转运动的动态画面和概念,进而有效提升导入效果。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导入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结合各方面的教学因素选择科学恰当的导入方法,提升导入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导入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祎丽.浅析小学高段数学新课导入[J].新课程·小学,2016(10):181.
[2]谢志安.小学高段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方法的探究[J].读写算,2019(2):10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8-0101-01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课堂导入虽然只是占课堂教学的小部分时间,但其中却蕴含着大的学问,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设计时要认真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导入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实际上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导入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导入不感兴趣甚至并不了解,反而会给之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对小学高段数学的课堂导入方法深入探究。
一、提出问题,激发趣味思考
问题不仅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教师也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恰当的问题以激发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接收知识之前,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问题渗透课堂导入之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后面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思考状态,为提升学习效率铺垫道路。教师可以用问题制造悬念,或者结合教学重点向学生抛出层层深入的趣味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在“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让学生回答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再展示易拉罐包装、圆柱形的灯笼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和长方体或正方体一样吗,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以上的示例具有相似的形状特征,它们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哪里,通过问题使学生初步熟悉圆柱,便于深入教学。
二、连接生活,促进知识衔接
数学本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本质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经验规律的凝练总结,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课堂导入最好渗透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加深学生对于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理解,使学生在对生活地感悟中养成数学的眼光,同时应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在导入环节中自然而然运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思考、猜测数学问题,实现由“生活到理论”的过程,保证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
例如,在“负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负数作为导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或者展示常见的手机预报天气的页面信息,迅速激活学生记忆中相关的信息,自然而然引出负数的概念。又如针对“百分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呈现银行存款利率的信息,或者常见的商场、超市打折海报等,让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类似的数字形式,进而过渡到负数的学习。
三、开门见山,呈现教学主题
在小学数学导入设计中,直接进入教学主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导入方式,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且针对性强,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直接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当然,教师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运用,不能过于简洁和僵硬,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启发式的开门见山,给学生清晰明了又有一定的新鲜感,进而提升导入的效果。
针对“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两张按照一定比例处理的图片,直接展示具体的比例关系,让学生观察思考,结合比例的表面意义和课件呈现的图片,谈一谈自己对比例涵义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在班级内讨论交流,用生动的图片直接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利用网络,增强导入效果
网络多媒体是现如今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而要发挥小學数学课堂导入的效果,加强导入对学生的吸引力,多媒体网络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丰富导入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全面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升导入的渲染效果,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将数学中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成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增强导入的吸引力。
针对“图形的运动(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课件播放各种图形旋转的视频或者动图,如荡秋千、风车、挡车杆、雨刷器、旋转舞蹈等,将图形的旋转运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相互分享看到了审美,尝试描述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在生动的导入氛围中了解旋转运动的动态画面和概念,进而有效提升导入效果。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导入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结合各方面的教学因素选择科学恰当的导入方法,提升导入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导入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祎丽.浅析小学高段数学新课导入[J].新课程·小学,2016(10):181.
[2]谢志安.小学高段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方法的探究[J].读写算,201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