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保险专业的领先者
他几度推动保险领域的重大改革
在保险行业,他的学生已经超过1万人
到2013年,他的保险教学生涯将走过30个春秋
与平时采访谈起保险专业时的严肃相比,生活中的郝演苏非常随和。“无论是我的学生,还是媒体记者,都认为我很好接触。还有人觉得我说话像赵本山。”他略带些沈阳腔的普通话,更彰显了幽默风趣。在和记者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谈笑风生。在保险行业从事教学研究近30年时间,郝演苏经历过酸甜苦辣,但保险带给他更多的是成就和快乐。
在保险行业的圈里人看来,郝演苏总是语出惊人,在大家为中国保险业的欣欣向荣大声喝彩时,他却时时刻刻为中国保险业敲响警钟。而作为保险行业的知名学者,郝演苏一直把发出自己的“声音”视为社会责任。他对记者感叹,国内保险学术界太沉闷了。保险是应用科学,不是纯理论学科,研究不要华而不实,不要过于学术化,不能看不到当前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挨骂也不怕。”郝演苏说。
早在2002年,郝演苏就揭露了航空意外保险存在的假保单现象,推动了航空意外保险电子保单的进程。2004年,根据保险业务收入统计口径存在问题的分析,他又提出了“保险泡沫论”,促使保险业统计指标体系出现重大调整,统计数据侧重反映保险保障功能。
非科班出身的保险教师
与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样,今年54岁的郝演苏也经历过上山下乡。他21岁时赶上恢复高考,被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系录取。1983年,郝演苏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银行工作,身为党员的他接受了组织安排,被分配到辽宁大学金融系任教。
完全没有学习过保险知识的郝演苏又是怎么与保险结缘的呢?
“这和我的名字有关,说起来还有一段小故事。”郝演苏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四个城市选了四所大学,各投资300万元设立保险专业,辽宁大学是其一。
郝演苏去辽宁大学报到时,巧遇上个世纪40年代到日本学习保险的李松操教授。当时已80岁高龄的李教授,正苦于寻找保险教学的接班人。“李教授当时被‘郝演苏’这三个字吸引了。”因为保险的英文单词是Insurance,最初进入中国时用的是日文翻译“燕疏”。李教授念着“演苏”、“演苏”,很是兴奋,随即向领导提出让郝演苏教保险。
“‘他虽是学金融的,却没有任何保险基础,能干好吗?’当时系主任也表示怀疑。”郝演苏说,“但李教授坚定地说,没问题!他的名字就是‘保险’!”
就这样,郝演苏再次接受安排,开始了保险学之路。现在回想起来,郝演苏说“当时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李教授还把他学习的繁体字教材都翻出来给郝演苏看。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郝演苏愣是给啃了下来。“学到最后,你会发现,金融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他说。
郝演苏告诉记者,“其实我的名字是按照家谱排的,到我是‘演’字辈儿,我出生在江苏,所以家里起名‘演苏’。”
本科学历的博士生导师
年仅26岁的郝演苏,初次涉水保险行业,就遇到了巨大挑战。“我的第一批学生并不是刚考上大学的孩子,而是已经在保险业务一线工作几年、需要脱产进修的成年人。”郝演苏说,“别看他们没有专业学历,但实践丰富,很多人的年龄比我还大。我心里也犯嘀咕,怎么教他们呢?唯有苦下功夫。”郝演苏苦读专业知识,还经常与学员交流。同时,工作三年发表了25篇论文,学员也不得不对这位“小老师”刮目相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工作三年的郝演苏被评上了讲师。当年的《中国青年报》还对郝演苏做了一个专访,标题为《保险界的一颗新星》,郝演苏通过媒体也开始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辽大期间,郝演苏经常去保险公司交流取经。敢问敢言,是圈里对郝演苏的评价。1988年,他发起编撰了中国第一本《保险大辞典》。“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忌讳。有了问题,直接去找公司的老总们讨论。”和保险公司的接触,也间接增强了他的一线经验。“那时候因为与保险公司关系好,辽大的保险教研室是‘福利’最好的一个单位。因为保险公司过节发福利,分油、分大米,我们也享受得到。”郝演苏笑着说。
1993年,郝演苏以最合适的人选“转会”中央财经大学。当时正值中央财大保险系主任面临退休,要找一个“35岁以下,保险专业教龄达10年”的人。除了郝演苏,很难找出第二个。
30年来,郝演苏弟子遍天下。在保险圈里,他的学生已超过了1万人。但让郝演苏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自己目前依然还只是本科生。但是,这位只有本科生学历的老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因论文入选而被邀请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目前,郝演苏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保险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同时,他还几乎囊括了北京地区高校教师的所有个人荣誉称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
保险小行业发展大空间
从事保险行业教学工作多年,郝演苏越来越体会到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虽然保险与金融领域的银行业、证券业比起来,还是个非常小的行业,但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中国要打造金融强国,保险起着很关键的支撑作用。”郝演苏说
“不过,国人对保险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人对保险的认识太过局限。”郝演苏指出。
这一点,郝演苏有切身体会。每到学校开高考志愿咨询会的时候,保险学院的咨询台前总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家长会反问,“保险还有专业?卖保险还用专门学?”但凡有正儿八经来咨询的,也多是来了解保险学院的精算专业。郝演苏说,“不仅如此,新生报到时,还要与个别学生谈心。我们保险专业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只占30%,剩下多是调剂来的。很多学生来时,不了解保险,想着能不能转系或者将来考别的专业的研究生。”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郝演苏认为都是因为营销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把营销体制带到中国,国内的保险机构就直接沿用,并没有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在国外,国民的基础保障是统一的,而我国体制内外的基础保障标准完全不一样。作为保险营销员,大多数都没有保障,却来卖保障,就容易出问题。我国近350万保险营销员,每年近70%的流失率,保险员入职门槛低,保险行业声誉不好。
那么,这种现状如何解决呢?郝演苏建议,保险公司应实行产销分离。保险公司只生产产品,但不销售产品,成立大型保险中介机构或保险公司自己成立销售公司。郝演苏说:“现在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保监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出现‘苏宁’和‘国美’这样的保险超市指日可待。这样原有的营销员体制就会慢慢瓦解,能力强的营销员会被保险中介吸收。”
郝演苏说,未来销售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的金融超市肯定会出现。基金、国债都是标准式的,不像保险因人而异那么复杂。能把保险销售好的人,卖其他金融产品易如反掌。像中国平安,就已经拿到了包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全部金融销售牌照,未来这种交叉销售会继续深入。只有实现金融立体化销售,才能打造一个金融强国。
据郝演苏介绍,中国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占了72%,股票、基金和国债等证券资产占了24%,而保险只占了4%。“这里银行是现实资产,钱随时可以拿走。而证券和保险是信用资产。”一个国家信用资产高,说明民众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强,国家的秩序是到位的,法律是健全的。郝演苏指出,中国要成为金融大国,就要增强信用资产比例,否则很难让国外资本进入并为自己所用。
此外,郝演苏认为,做好国内保险业务,建立健全的保险制度,能切实落实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的“要改善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无论是解决养老问题还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险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保险制度健全,政府只要做好基本保障工作,基本保障以外的就交给保险公司负责。这样让商业保险与政府基本保障有机的结合起来,社会运行会更加良好。
郝演苏简介
1958年出生,中国著名保险学者。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保险基础理论、保险市场比较研究和财产保险,主要著述包括《中国保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保险学通论》、《保险大辞典》、《保险医学概论》、《保险学教程》和《财产保险学》。
他几度推动保险领域的重大改革
在保险行业,他的学生已经超过1万人
到2013年,他的保险教学生涯将走过30个春秋
与平时采访谈起保险专业时的严肃相比,生活中的郝演苏非常随和。“无论是我的学生,还是媒体记者,都认为我很好接触。还有人觉得我说话像赵本山。”他略带些沈阳腔的普通话,更彰显了幽默风趣。在和记者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谈笑风生。在保险行业从事教学研究近30年时间,郝演苏经历过酸甜苦辣,但保险带给他更多的是成就和快乐。
在保险行业的圈里人看来,郝演苏总是语出惊人,在大家为中国保险业的欣欣向荣大声喝彩时,他却时时刻刻为中国保险业敲响警钟。而作为保险行业的知名学者,郝演苏一直把发出自己的“声音”视为社会责任。他对记者感叹,国内保险学术界太沉闷了。保险是应用科学,不是纯理论学科,研究不要华而不实,不要过于学术化,不能看不到当前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挨骂也不怕。”郝演苏说。
早在2002年,郝演苏就揭露了航空意外保险存在的假保单现象,推动了航空意外保险电子保单的进程。2004年,根据保险业务收入统计口径存在问题的分析,他又提出了“保险泡沫论”,促使保险业统计指标体系出现重大调整,统计数据侧重反映保险保障功能。
非科班出身的保险教师
与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样,今年54岁的郝演苏也经历过上山下乡。他21岁时赶上恢复高考,被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系录取。1983年,郝演苏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银行工作,身为党员的他接受了组织安排,被分配到辽宁大学金融系任教。
完全没有学习过保险知识的郝演苏又是怎么与保险结缘的呢?
“这和我的名字有关,说起来还有一段小故事。”郝演苏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四个城市选了四所大学,各投资300万元设立保险专业,辽宁大学是其一。
郝演苏去辽宁大学报到时,巧遇上个世纪40年代到日本学习保险的李松操教授。当时已80岁高龄的李教授,正苦于寻找保险教学的接班人。“李教授当时被‘郝演苏’这三个字吸引了。”因为保险的英文单词是Insurance,最初进入中国时用的是日文翻译“燕疏”。李教授念着“演苏”、“演苏”,很是兴奋,随即向领导提出让郝演苏教保险。
“‘他虽是学金融的,却没有任何保险基础,能干好吗?’当时系主任也表示怀疑。”郝演苏说,“但李教授坚定地说,没问题!他的名字就是‘保险’!”
就这样,郝演苏再次接受安排,开始了保险学之路。现在回想起来,郝演苏说“当时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李教授还把他学习的繁体字教材都翻出来给郝演苏看。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郝演苏愣是给啃了下来。“学到最后,你会发现,金融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他说。
郝演苏告诉记者,“其实我的名字是按照家谱排的,到我是‘演’字辈儿,我出生在江苏,所以家里起名‘演苏’。”
本科学历的博士生导师
年仅26岁的郝演苏,初次涉水保险行业,就遇到了巨大挑战。“我的第一批学生并不是刚考上大学的孩子,而是已经在保险业务一线工作几年、需要脱产进修的成年人。”郝演苏说,“别看他们没有专业学历,但实践丰富,很多人的年龄比我还大。我心里也犯嘀咕,怎么教他们呢?唯有苦下功夫。”郝演苏苦读专业知识,还经常与学员交流。同时,工作三年发表了25篇论文,学员也不得不对这位“小老师”刮目相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工作三年的郝演苏被评上了讲师。当年的《中国青年报》还对郝演苏做了一个专访,标题为《保险界的一颗新星》,郝演苏通过媒体也开始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辽大期间,郝演苏经常去保险公司交流取经。敢问敢言,是圈里对郝演苏的评价。1988年,他发起编撰了中国第一本《保险大辞典》。“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忌讳。有了问题,直接去找公司的老总们讨论。”和保险公司的接触,也间接增强了他的一线经验。“那时候因为与保险公司关系好,辽大的保险教研室是‘福利’最好的一个单位。因为保险公司过节发福利,分油、分大米,我们也享受得到。”郝演苏笑着说。
1993年,郝演苏以最合适的人选“转会”中央财经大学。当时正值中央财大保险系主任面临退休,要找一个“35岁以下,保险专业教龄达10年”的人。除了郝演苏,很难找出第二个。
30年来,郝演苏弟子遍天下。在保险圈里,他的学生已超过了1万人。但让郝演苏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自己目前依然还只是本科生。但是,这位只有本科生学历的老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因论文入选而被邀请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目前,郝演苏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保险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同时,他还几乎囊括了北京地区高校教师的所有个人荣誉称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
保险小行业发展大空间
从事保险行业教学工作多年,郝演苏越来越体会到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虽然保险与金融领域的银行业、证券业比起来,还是个非常小的行业,但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中国要打造金融强国,保险起着很关键的支撑作用。”郝演苏说
“不过,国人对保险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人对保险的认识太过局限。”郝演苏指出。
这一点,郝演苏有切身体会。每到学校开高考志愿咨询会的时候,保险学院的咨询台前总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家长会反问,“保险还有专业?卖保险还用专门学?”但凡有正儿八经来咨询的,也多是来了解保险学院的精算专业。郝演苏说,“不仅如此,新生报到时,还要与个别学生谈心。我们保险专业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只占30%,剩下多是调剂来的。很多学生来时,不了解保险,想着能不能转系或者将来考别的专业的研究生。”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郝演苏认为都是因为营销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把营销体制带到中国,国内的保险机构就直接沿用,并没有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在国外,国民的基础保障是统一的,而我国体制内外的基础保障标准完全不一样。作为保险营销员,大多数都没有保障,却来卖保障,就容易出问题。我国近350万保险营销员,每年近70%的流失率,保险员入职门槛低,保险行业声誉不好。
那么,这种现状如何解决呢?郝演苏建议,保险公司应实行产销分离。保险公司只生产产品,但不销售产品,成立大型保险中介机构或保险公司自己成立销售公司。郝演苏说:“现在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保监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出现‘苏宁’和‘国美’这样的保险超市指日可待。这样原有的营销员体制就会慢慢瓦解,能力强的营销员会被保险中介吸收。”
郝演苏说,未来销售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的金融超市肯定会出现。基金、国债都是标准式的,不像保险因人而异那么复杂。能把保险销售好的人,卖其他金融产品易如反掌。像中国平安,就已经拿到了包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全部金融销售牌照,未来这种交叉销售会继续深入。只有实现金融立体化销售,才能打造一个金融强国。
据郝演苏介绍,中国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占了72%,股票、基金和国债等证券资产占了24%,而保险只占了4%。“这里银行是现实资产,钱随时可以拿走。而证券和保险是信用资产。”一个国家信用资产高,说明民众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强,国家的秩序是到位的,法律是健全的。郝演苏指出,中国要成为金融大国,就要增强信用资产比例,否则很难让国外资本进入并为自己所用。
此外,郝演苏认为,做好国内保险业务,建立健全的保险制度,能切实落实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的“要改善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无论是解决养老问题还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险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保险制度健全,政府只要做好基本保障工作,基本保障以外的就交给保险公司负责。这样让商业保险与政府基本保障有机的结合起来,社会运行会更加良好。
郝演苏简介
1958年出生,中国著名保险学者。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保险基础理论、保险市场比较研究和财产保险,主要著述包括《中国保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保险学通论》、《保险大辞典》、《保险医学概论》、《保险学教程》和《财产保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