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德育;童谣;编写;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15—01
童谣也称儿歌,是为孩子们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在诵读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童谣带来的欢乐,还领悟到许多生活哲理,学到了很多生活知识,学会了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懂得了文明礼貌、尊敬他人。童谣现状如何呢?笔者经过调查,校园里流行的童谣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特别是校园“灰色童谣”所传递的不积极、不健康的负能量值得我们深思。
一、绿色童谣和灰色童谣
绿色童谣是指格调明快、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韵律优美的童谣,如“红领巾,随风飘,文明礼仪要做到……”。灰色童谣是相对绿色童谣而言的,如“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等等,传递着一些消极、庸俗、低级趣味、负能量的东西。这些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童谣反映了孩子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正确建立,心理宣泄渠道不畅的现象以及优秀童谣匮乏的现状。
二、灰色童谣的起因分析
优秀童谣的缺乏为灰色童谣的滋长提供了温床。近几年来,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学生受到低俗文化、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造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偏差。一些诸如“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等灰色童谣在同学中传唱。不仅如此,也有一些经典古诗词被一些搞笑式灰色童谣所替代。像“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等,让老师和家长们忧心忡忡。
灰色童谣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孩子们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和苦闷。传统童谣由于内容和表现方式远离现代生活环境, 未能真实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不到孩子的喜欢;灰色童谣则迎合了部分孩子追求“新、奇、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
三、绿色童谣的德育价值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是受到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绿色童谣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以绿色童谣为载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康心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很多绿色童谣在充满童趣意味的同时还带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对于处在学龄期的儿童来说,能够起到言语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启蒙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德育规律研究,完善德育途径,创新德育载体,用学生更容易接纳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引导童谣由“灰”到“绿”
对校园流行的灰色童谣,我们不能任其自然。童谣是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的一种方式,绿色童谣中所包含的生产、生活技能、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有助于儿童知识素养的提高和良好行为的塑成。但一些低俗甚至有“软暴力倾向”的灰色童谣非常不利于孩子心智健康成长,还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正确认识,采取合理方式,引导童谣由“灰”到“绿”。对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然成为实现绿色童谣价值性的主阵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在家庭中进行绿色童谣教育的最佳时间是孩童的启蒙期,主要途径便是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在社会教化层面,主要是指对儿童实行社会性情感教育。整个社会应该为提供绿色童谣提供滋生与发展的土壤与和谐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
五、让绿色童谣占据校园德育主阵地
如果没有绿色童谣占据校园德育主阵地,那么灰色童谣就像杂草一样就地生根趁虚而入。如果我们创作出大量学生喜欢、健康向上的绿色童谣,让绿色童谣在校园里传唱,滋养学生的心灵,那么,绿色童谣将自然占据灰色童谣的位置,陪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度过美好的童年。因此,为孩子创作和提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养料已成为必然。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一是编写童谣校本教材,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常识、心理健康、法制环保等内容编入童谣。二是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创作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拿起手中的笔,倾听学生的想法,创编出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绿色童谣。三是开设童谣课程,創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四是学校要以绿色童谣为主题组织开展说、编、唱、诵、写、画、荐、用等童谣系列活动。五是将绿色童谣教育纳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体系之中,让绿色童谣成为一种有效的德育载体。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绿色童谣”构建小学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064)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15—01
童谣也称儿歌,是为孩子们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在诵读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童谣带来的欢乐,还领悟到许多生活哲理,学到了很多生活知识,学会了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懂得了文明礼貌、尊敬他人。童谣现状如何呢?笔者经过调查,校园里流行的童谣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特别是校园“灰色童谣”所传递的不积极、不健康的负能量值得我们深思。
一、绿色童谣和灰色童谣
绿色童谣是指格调明快、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韵律优美的童谣,如“红领巾,随风飘,文明礼仪要做到……”。灰色童谣是相对绿色童谣而言的,如“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等等,传递着一些消极、庸俗、低级趣味、负能量的东西。这些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童谣反映了孩子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正确建立,心理宣泄渠道不畅的现象以及优秀童谣匮乏的现状。
二、灰色童谣的起因分析
优秀童谣的缺乏为灰色童谣的滋长提供了温床。近几年来,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学生受到低俗文化、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造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偏差。一些诸如“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等灰色童谣在同学中传唱。不仅如此,也有一些经典古诗词被一些搞笑式灰色童谣所替代。像“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等,让老师和家长们忧心忡忡。
灰色童谣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孩子们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和苦闷。传统童谣由于内容和表现方式远离现代生活环境, 未能真实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不到孩子的喜欢;灰色童谣则迎合了部分孩子追求“新、奇、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
三、绿色童谣的德育价值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是受到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绿色童谣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以绿色童谣为载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康心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很多绿色童谣在充满童趣意味的同时还带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对于处在学龄期的儿童来说,能够起到言语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启蒙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德育规律研究,完善德育途径,创新德育载体,用学生更容易接纳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引导童谣由“灰”到“绿”
对校园流行的灰色童谣,我们不能任其自然。童谣是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的一种方式,绿色童谣中所包含的生产、生活技能、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有助于儿童知识素养的提高和良好行为的塑成。但一些低俗甚至有“软暴力倾向”的灰色童谣非常不利于孩子心智健康成长,还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正确认识,采取合理方式,引导童谣由“灰”到“绿”。对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然成为实现绿色童谣价值性的主阵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在家庭中进行绿色童谣教育的最佳时间是孩童的启蒙期,主要途径便是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在社会教化层面,主要是指对儿童实行社会性情感教育。整个社会应该为提供绿色童谣提供滋生与发展的土壤与和谐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
五、让绿色童谣占据校园德育主阵地
如果没有绿色童谣占据校园德育主阵地,那么灰色童谣就像杂草一样就地生根趁虚而入。如果我们创作出大量学生喜欢、健康向上的绿色童谣,让绿色童谣在校园里传唱,滋养学生的心灵,那么,绿色童谣将自然占据灰色童谣的位置,陪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度过美好的童年。因此,为孩子创作和提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养料已成为必然。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一是编写童谣校本教材,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常识、心理健康、法制环保等内容编入童谣。二是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创作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拿起手中的笔,倾听学生的想法,创编出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绿色童谣。三是开设童谣课程,創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四是学校要以绿色童谣为主题组织开展说、编、唱、诵、写、画、荐、用等童谣系列活动。五是将绿色童谣教育纳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体系之中,让绿色童谣成为一种有效的德育载体。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绿色童谣”构建小学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064)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