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干眼的治疗,但缺乏相关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对照试验方法,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58个临床研究分中心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1 023例干眼患者,每个中心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使用质量分数0. 1%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联合质量分数0. 1%玻璃
【机 构】
:
361001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266071 青岛,山东省眼科研究所,361001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干眼的治疗,但缺乏相关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对照试验方法,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58个临床研究分中心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1 023例干眼患者,每个中心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使用质量分数0. 1%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联合质量分数0. 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均为每日4次,每次1滴;对照组患者仅使用0. 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1滴。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及第28天时进行复查,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干眼症状评分、睑结膜充血程度、睑结膜乳头评分及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并评价2个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2个组间患者治疗前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0. 76±0. 66和0. 35±0. 54,对照组分别为0. 84±0. 65和0. 45±0. 60,均明显低于术前试验组的1. 41±0. 58和对照组的1. 41±0. 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24. 439、37. 236,均P=0. 000;对照组:t=19. 702、29. 517,P=0. 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 384,P=0. 004)。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BUT分别为(4. 88±2. 40)s和(6. 03±3. 25)s,较治疗前的(3. 47±2. 10)s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 358、–17. 734,均P=0. 000);治疗后14 d和28 d,对照组BUT分别为(4. 62±2. 21)s和(5. 42±2. 70)s,明显长于治疗前的(3. 50±1. 5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 984、–17. 879,均P=0. 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 483,P=0. 001)。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患者睑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及干眼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28 d,试验组SⅠ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732,P=0. 002)。治疗后28 d,试验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687,P=0. 000),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383,P=0. 167)。治疗期间2个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眼部刺激症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普拉洛芬具有抑制干眼炎症的作用,0. 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0. 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干眼症状症状及体征,对有眼表炎症及上皮细胞损伤的轻中度干眼患者作用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鸡卵白蛋白上游启动子转录因子(COUP-TFs)是类固醇/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中的一类孤核受体,包括COUP-TFⅠ和COUP-TF Ⅱ 2个亚型。COUP-TFs在胚胎发育、器官形成、神经系统形成和细胞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COUP-TFs也参与胚眼的发育,COUP-TFs基因突变由于可导致眼组织缺损、小眼球、视神经萎缩、眼发育迟缓、斜视、弱视等表型形成而备受关注。然而COUP-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能力,并应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过程。但目前的情况是,信息技术课堂只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础知识的练习过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应对新课标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能够有效增强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全色盲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锥细胞功能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畏光、眼球震颤、视力下降和色觉异常。目前共发现5个全色盲致病基因,分别是环核苷酸门控通道α3(CNGA3)、CNGB3、鸟嘌呤结合蛋白α转导活性肽2(GNAT2)、磷酸二酯酶6C(PDE6C)和PDE6H,这些基因在光传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导致全色盲的发生。部分全色盲动物模型通过基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视功能。就全色盲的临床特点及遗
剥脱综合征(XFS)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多基因遗传的全球性眼病,是继发性青光眼常见的原因之一。XFS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确切的致病原因、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近年来XFS的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赖氨酰氧化酶样1(LOXL1)基因、簇蛋白(CLU)基因、接触素有关蛋白2(CNTNAP2)基因、载脂蛋白E(ApoE)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GS
【摘要】高校作为承接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及观念意识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则可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专业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及认知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往往与现实生活及学习等存在严重的不符问题,这将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思想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对于此,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以母系遗传为特征的线粒体疾病,主要由线粒体DNA(mtDNA)3个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和G14484C引起。LHON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双侧视力下降或丧失和中心盲点。不完全外显和性别偏好是该病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但在美国进行的LHON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取得
角膜内皮供体不足成为开展角膜内皮移植等手术的主要问题,生物工程角膜为角膜内皮移植的开展提供了解决途径。人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分化出功能性角膜内皮细胞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角膜供体不足,尤其是角膜内皮供应不足的现状。目前理想可行的方法是体外模拟角膜内皮细胞的发育过程,将人E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嵴干细胞(NCSCs),再利用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构建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制备适当的条件培养基以诱导NC
结膜上皮干细胞是结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共同祖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增生和分化能力,在维持眼表稳态和损伤修复中起关键作用。随着对结膜上皮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眼表稳态的调节机制更加了解,并且为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结膜上皮提供了种子细胞。本文就结膜上皮干细胞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解剖学部位、鉴别、体外培养及其检测方法、分化、临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主要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得、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损伤修复、营养神经等特点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近年国内外学者对MSCs各种生理特点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把MSCs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本文就MSCs的免疫特点,如免疫标记、免疫调节特性、营养作用,以及MSC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摘要】在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聋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要求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博大,理解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渗透艺术教育,通过创设情境、指导诵读等方式加强审美教学,培养聋生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聋校;小学语文;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