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63-01
这几年使用苏教版数学教材感受较深的是该教材不仅凸显数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更重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思维发展水平。既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地投入到相应阶段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又使学生有机会体会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最重要的是教材的活动设计,素材选取对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思考留白引领我们真正领略教材的思想内涵
新课程标准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内容,很少有直接、具体的阐述与说明,也很少在实例的基础上做出归纳、概括。思考过程和方法总结的留白,给老师、学生预留出足够的互动空间,对激发师生的积极探索,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教材编者的真正意图所在,也是数学教材的本质思想内涵所在。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学生能记忆多少数学知识,掌握多少数学技能,关键在于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都隐含在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导、性质与规律的揭示过程中。要达到新课标修改稿提出的“四基”目标中的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课前要精心阅读教材,透彻分析教材,领略发现数学教材的真正数学思想内涵,并积极地挖掘和提炼,在教学中予以揭示、阐释和运用。在教学中老师要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的热情,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学生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品质。
2.框架内容指导我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教材并没有包括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它只是课程的一种教学资源。现行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弹性很大,每个单元的课时量很少,有些章节只是提供了一种“框架”,内容“很少”, 教师学生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明显增多,而这正是《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要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具体体现。教材中所留下的那部分“课程空间”,给我们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指引。让我们每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知识编排倡导我们适度重组整合
数学知识逐步发展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过程,决定着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数是采用圆周式编排,即把要学习的每部分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学习,至于每部分内容划分几个阶段合适,是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对象的年龄而定。所以就出现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现在教材单元多、每个单元的课时量很少,有些单元只有1—2课时的特点。所以就促使我们一线老师使用教材前,要认真研读,仔细揣摩,准确把握编排意图,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注意每部分内容在各阶段不同的重点,教学时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把准贯穿于知识条块之间、例题与例题之间的主线,从教材内在的本质联系、规律,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教材的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充分体现和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达到教学的高效率。
4.经验素材强化我们问题情境的高质量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素材非常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可读性强和吸引力大。大多数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身边的生活中提炼概括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高于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本质。数学新课标将“经验”归于知识,看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客观走向主客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教材中静态的图、文、数、式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或能真实感受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积极创设呈现基本数学事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不断激活学生经验的过程,让学生经验处于积极状态,这样教材的素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
如在教学“三步混合运算的问题解决”时,发现学生虽然很熟悉有关问题的活动过程,已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但是无法提炼、概括数量关系,不能由生活数学回归书本数学。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商店买东西”、“两车行走”“铺地砖”等实际活动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汽车运货”、“学生栽树”、“几倍多(少)”等的现实情景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或再次感受。生活经验被充分激活,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很容易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关键的是在教学进一步开展中要发挥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发展成真正的数学思维。
教材改革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起着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引领作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具有很强的教学实践可行性, 通过该教材几年的使用,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使我们一线老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领悟教材设计的全新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国教育报
[3]钟启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4]王林《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
这几年使用苏教版数学教材感受较深的是该教材不仅凸显数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更重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思维发展水平。既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地投入到相应阶段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又使学生有机会体会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最重要的是教材的活动设计,素材选取对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思考留白引领我们真正领略教材的思想内涵
新课程标准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内容,很少有直接、具体的阐述与说明,也很少在实例的基础上做出归纳、概括。思考过程和方法总结的留白,给老师、学生预留出足够的互动空间,对激发师生的积极探索,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教材编者的真正意图所在,也是数学教材的本质思想内涵所在。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学生能记忆多少数学知识,掌握多少数学技能,关键在于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都隐含在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导、性质与规律的揭示过程中。要达到新课标修改稿提出的“四基”目标中的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课前要精心阅读教材,透彻分析教材,领略发现数学教材的真正数学思想内涵,并积极地挖掘和提炼,在教学中予以揭示、阐释和运用。在教学中老师要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的热情,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学生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品质。
2.框架内容指导我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教材并没有包括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它只是课程的一种教学资源。现行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弹性很大,每个单元的课时量很少,有些章节只是提供了一种“框架”,内容“很少”, 教师学生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明显增多,而这正是《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要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具体体现。教材中所留下的那部分“课程空间”,给我们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指引。让我们每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知识编排倡导我们适度重组整合
数学知识逐步发展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过程,决定着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数是采用圆周式编排,即把要学习的每部分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学习,至于每部分内容划分几个阶段合适,是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对象的年龄而定。所以就出现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现在教材单元多、每个单元的课时量很少,有些单元只有1—2课时的特点。所以就促使我们一线老师使用教材前,要认真研读,仔细揣摩,准确把握编排意图,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注意每部分内容在各阶段不同的重点,教学时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把准贯穿于知识条块之间、例题与例题之间的主线,从教材内在的本质联系、规律,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教材的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充分体现和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达到教学的高效率。
4.经验素材强化我们问题情境的高质量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素材非常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可读性强和吸引力大。大多数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身边的生活中提炼概括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高于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本质。数学新课标将“经验”归于知识,看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客观走向主客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教材中静态的图、文、数、式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或能真实感受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积极创设呈现基本数学事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不断激活学生经验的过程,让学生经验处于积极状态,这样教材的素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
如在教学“三步混合运算的问题解决”时,发现学生虽然很熟悉有关问题的活动过程,已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但是无法提炼、概括数量关系,不能由生活数学回归书本数学。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商店买东西”、“两车行走”“铺地砖”等实际活动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汽车运货”、“学生栽树”、“几倍多(少)”等的现实情景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或再次感受。生活经验被充分激活,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很容易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关键的是在教学进一步开展中要发挥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发展成真正的数学思维。
教材改革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起着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引领作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具有很强的教学实践可行性, 通过该教材几年的使用,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使我们一线老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领悟教材设计的全新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国教育报
[3]钟启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4]王林《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